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理念的思考

2011-08-15 00:45:37蒋丽芳
大家 2011年8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师体育

蒋丽芳

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理念的思考

蒋丽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师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健康第一为中心,终身武术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由技能型武术教学向休闲武术观念转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应。

体育教师 武术教学 教学理念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缺陷和不足日益显露,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法规。《纲要》对高校体育的目标、内容、组织管理、体育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在此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现状

自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以来,我国武术教育已有90多年的官学历史。目前我国已有17个省市的学校把武术列入教育计划,33所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系科。建国以后至今,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武术内容也做了多次的修订,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下,高校的武术内容增加了选择性和自主性,学校武术正逐步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然而,受跆拳道、瑜伽、现代舞等一些时尚运动的冲击,热爱习武之人正在逐渐流失,武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也使其在高校的发展受到了诸多的阻滞。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停留在以完成武术套路动作规格和技术为主的技能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忽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武术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割裂了武术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在教学形式上,仍未打破单一的行政班授课制,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所相悖,且让学生无条件盲目地去适应教材;在教学手段上单一守旧、缺乏创新;在考核评价上只注重结果评价、生理评价,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及进步程度和能力的评价,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素质教育在武术教学中的全面实施,这种现状其结果是导致人才素质结构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还缺乏必要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指导,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的培养目标转化的今天,对于体育教学模式分类方法的研究,仍处于研讨发展阶段。

二、 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理念的思考

(一)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健康第一为中心,终身武术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体育培养的总和,即个人从诞生开始到生命终结的完整的体育教育过程。终身体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学校体育功能的延续,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有效途径。《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武术教育的目标导向: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要求无论学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武术健身计划——终身武术教育“接轨”,提倡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的要求,以充分掌握终身武术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武术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武术,正确地引入学生的武术目的论。在此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把培养学生武术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武术锻炼能力,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向目标。教师在武术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主动体育的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让学生明确武术与健康的关系、武术对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使他们明白习武不仅是个人生存、生活、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赋子学生接受终身体育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校武术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主线上,以终身受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从事武术锻炼的习惯,使之朝着生活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

(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应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这段话说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就精神因素而言,参与大众武术不仅仅是个人或几个人的身体运动,而且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大众武术的练习当中人们能得到归属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等。这些对于全面发展、健全和调节现代人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使终身体育观念变成人类的共识,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而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将有助于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可见,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学校体育推动家庭体育的进步,家庭体育为社会体育的规范进展提供个体条件。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共同完备又为学校体育的进程提供了较大策动力,通过它们相互间的共同影响和整体效应,协同实现体育的总体目标。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扩大整体效益,使之产生“1+ 1+ 1> 3"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师应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一一强调主体,追求健康,发展个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体育教学中传授者、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在实施新体育课程过程中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在体育教学中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大胆地对武术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各高校的武术教师应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解放思想,端正态度,敢于打破一些传统教学的旧框框,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从学校实际出发,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改良武术教学内容,研究武术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有重点地挖掘和发挥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在武术教学改革中走出特色之路。

(二)拓展新的专业素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学生对武术认识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武术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作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演示能力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应对自己的本专业知识做到“实”、“深”、“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经验、新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实用知识、方法和手段,定期接受培训、进修和举办学术教研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根据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努力拓展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创新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学校教育的提炼与发展,最终为学生所掌握、运用及传播。

李秋玲.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

(蒋丽芳: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教师体育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师友(2012年1期)2012-03-20 15:30:01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