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伟 史永涛 赵乾琦
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周建伟 史永涛 赵乾琦
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状况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我国衡量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尺,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我过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及作用,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健康标准 高校 体育教学
1975年,国家出台了《锻炼标准》,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1982、1988、1990年又先后对其进行了更订。它着重指出学校应把《锻炼标准》视为学校工作计划之一,它主要考察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这不仅有利于鞭策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还会引起全社会来共同关注体育。这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1990年,原国家教委又出台并实施了《合格标准》,它应需而生,旨在能够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新形势。1992年7月,又修订了其中的部分,修改后的《合格标准》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行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国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是2002年7月制定并实施的《健康标准》,《健康标准》是在“健康第一”的大背景下制定并应用的。也是在当年,《合格标准》为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又增加了血压、龋齿、视力、脉搏等标准。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来,《标准》历经了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每个标准又都有其自己的独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间的更迭与演变,《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进步。它越来越客观公正。这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今教育,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迈进。“终身健身”、“全民体育”代替单纯的生物教育观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尤其是目前正处在“健康第一”的大环境下,这无疑会加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其一,建立三维立体教育观,内容涵盖生理、社会和心理。其二,建立终身体育观。对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的深层次的把握,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至关重要。
《标准》有包含内容多,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执行,涉及面宽的特性,因而更有利于挖掘人的内隐功能和体育的外显功能。它能够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审美和个性的追求。它能促进运动教育健身育人。这将极大的鼓舞学生热情饱满的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来。“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课外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完美结合。这将有利于高校体育、终身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融合。最后,应树立一个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来指导体育,应该把学生视为主人,把健康当做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和更新知识,注意灵巧的总结教学效果,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主体,自由支配课堂,让他们实现价值的同时展现自我。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健康的标准也日益攀升。人们不再只是狭隘的只关注身体的疾病,而有较高的追求,更多的关注以心理、生理、社会为一体的三维健康。过去,对健康的评价标准单一,只是单纯的以身体素质为标准,现在,这以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了。此时,《标准》应需而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他的评价标准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标准》有利于学生树立新的健康意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观念转变。是社会与学生的接轨与融合。这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标准》评定,学生在出操率达到98%及其以上的,可获得等级运动员称号;在参加体育赛事获得荣誉的或其本身是体育组织工作领导者,工作踏实卖力的,可获得5分奖励,还可酌情累计加分。三好学生获得者的前提是必须达到《标准》良好等级以上。这表明坚持锻炼的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均等。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分享体育乐趣的权利得以实现。这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专家,并对国内外的进行比较,主要涉及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指标和现状以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等方面,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根据社会进步与国民体质的状况先后出台并实施的五种《标准》,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对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根据《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周建伟: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史永涛: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赵乾琦:河北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