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黎明 张远
歧义的文学增值效果
阎黎明 张远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语言歧义现象,作为歧义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使语言现象达到文学特殊的修辞效果,从而起到使文学作品增值的作用。在语言实践中由于歧义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人们很多时候将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实现语言意义的增值、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或者用以表达某种特殊的语用效果或语用目的,充分展示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艺术价值和交际价值等各种语用价值。
文学 歧义 修辞 增值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歧义是话语行为之大敌,因为它是对话语交流之干扰甚至否定。话 语行为的目的是交流,而歧义则使交际者迷惑。毫无疑问,事实上言语交际者为了成功的交流常常极力避免歧义的产生。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在审视其消极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之处。
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语言文学作品中,创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利用歧义的意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表达复杂或模糊的思想给读者留下丰富而自由的想象空间,使作品的意象远远超出字面意义的限定,从而产生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强烈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诗歌是最简洁的语言,非常追求意境,诗人总是力求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但是,语言所表达的字面意义总是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而正好是这种歧义的语言现象使得诗句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
诗歌中语言省略的歧义增值效果
在有些诗歌中,诗人有意省略一些词句以增加理解的歧义,从而让读者发挥自由的想象力,使诗歌更具想象力、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如Keats写的 “To Autumn” 中的第一段:
Season of mist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
这一段的文字结构特点是整段由无动词的名词句组成。诗歌开头的省略成分或是“I like …”或是“It is …”,该省略产生了主语或是人“I”或是自然“It”的歧义,产生了动“like”与静“is”的歧义。这种诗人有意省略的部分所产生的歧义并没有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生动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动静相映的深刻感受。
(二)诗歌中感觉转化的歧义增值效果
诗歌中诗人有时会故意违反一些语用准则,将读者感觉进行转换,产生一种感觉转换歧义,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诗句意境深邃、梦幻。例如: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诗人只是用眼睛欣赏Thames河的风光,却知其河水之“甜”和水流之“柔软”,将视觉转移为味觉和触觉,产生了感觉转化的歧义,借以表达对这一优美意境的如醉如痴的咏诵。
(三)诗歌中象征性歧义的增值效果
象征是利用性质相近或相似之处,用某物来暗示某种概念、思想感情。象征有多意性、暧昧性, 从而造成意境的朦胧,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意超出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具有更为广阔的阐释。如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有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程千帆说,沉舟、病树比久贬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多数在仕途得意的人。袁行霈说,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自己,却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有人还理解为旧的腐朽事物将被淘汰,新的进步的力量朝着革命的征途迈进。世间没有两个相同的情境,也没有两个相同的自我。
优秀的小说总是呈现它的多义性,它是作家创作小说的策略,故意或者无意造成的歧义,既可以引发读者的困惑,又体现了阅读生成的不确定性,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小说不仅带给我们形形色色的阅读困惑,也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阅读快感。由于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艺术修养和阅读态度、阅读情境的不同,读者对同一篇小说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体差异性阅读规律,不同读者可以从特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作品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读者创造力被激发的同时, 拓展了小说鉴赏价值的存在空间,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增值。例如《药》中关于坟场的描写:“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忽颤忽细,细到没有”“乌鸦张开两翅,一挫力,直向着远处的方向,箭也似地飞去了”等,在理解上都有不少歧义。在具体鉴赏活动中因读者的主观差异而产生的多元解读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丰富性。语言有许多“未定点”,召唤读者介入作品,必须沉浸入文本,对语言的涵泳品味,驱遣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戏剧是一种人物对话、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缺乏必要的故事情节描述和人物心理描写。而戏剧中的会话歧义很好起到了揭示戏剧人物性格、复杂心理、推进情节和制造气氛的作用。戏剧中的会话经常轻描淡写的违反语用准则,以达到渲染幽默、含蓄、双关、讥讽等修辞效果, 来表达说话者的复杂心理意图。如在“Hamlet” 中的:
Let the galled jade wince, our withers are un-wrung.
此句中 “jade” 一词意指“老马”或“轻浮的女人”,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篡位的叔父,又指不守妇道的母亲。这一歧义的触发要取决于语境,它是这两种意义的对立和积极运用,表达了王子的复杂心理,只有掌握了这两层意思才能深刻理解王子的真实用意。
又如在Shakespeare的 “Measure for Measure” 有这么一段对话:
Gentleman: Thou are always figuring diseases in me, but thou are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
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此句中,sound既可做形容词,意思是“健全的、强壮的”,但当用作动词时,意思是“响、发出响声”之意。Shakespeare在此妙用sound一词的多义性特点,有意造成歧解:你说你的身体健康的“响当当”,但那只不过是被掏空了的东西在“当当响”。由此可见,Lucio的讥讽入木三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歧义是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手段,歧义的积极运用使各种文学作品的语言幽默诙谐、含蓄讥讽、妙趣横生,或者旁敲侧击,得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歧义的积极运用能增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有力地感染读者,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增值效果。
[1]Kempson, R. M. ambiguity and word meaning[J].Studies in Englsih Linguistics. Longman Group Ltd,1980.
[2]Kooij, J.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M].Amsterdan:Lauie Bauer,1977.
[3]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外国语,1987.
[4]李瑞华.试论语言的歧义问题[J],外国语,1988.
[5]周龙如,杨延龙.英语歧义的修辞艺术[J],外语教学,1992.
(阎黎明 张远: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