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霞 王俊奇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田淑霞 王俊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几年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网络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予以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网络传媒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类信息网络传播的媒介。网络传媒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趣味性,还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网络媒体为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国内各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所做的报道,各界人士通过网络发表的相关评论等内容拓宽了原有的教育空间,扩大了知识视野,海量的信息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储备。
(二)网络媒体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民主和平等参与意识有着强烈地要求。在网络空间中,思想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处于一个界面,在网络媒体平等原则的主导之下,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在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中交流思想、体会思想深处的变化。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平等交流平台,有助于改变过去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而应者寥寥的状况,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
(三)网络媒体提供了宽松的民意氛围,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虚拟性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卸下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负担,畅所欲言,袒露真实的心声。如此宽松的民意氛围对于我们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有针对性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推广与弘扬工作具有重大帮助。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鲜花与毒草同生,网络媒体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网络媒体信息的价值多元化,冲击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形式、就业形式都日益多样化,这就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都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开放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同的人对价值关系有不同看法和评价,价值观冲突日益凸显。这种价值关系的纷呈交织在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网络虚拟世界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冗杂多元的信息群的冲击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二)网络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存放和取得信息,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种种社会矛盾通过网络媒体被无限放大,使得部分缺乏思想辨别力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轨道。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只看到社会发展中的挫折和失误,充满困惑与迷茫,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减弱等等。
(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其多样性的功能设置和无界性的信息传播特点冲击着相对封闭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熟悉的“单一性”、“大课堂”和“人与人对话”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于信息时代特点的现象如不能及时得以修正,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一)加快网络媒体传播手段和设施建设,自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媒体建设突飞猛进,各具特色的计算机网、专用网均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这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消费需求。为有效防控来自西方的不良网络文化渗透,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就必须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在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方面迈出大的步伐;必须提高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努力在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安全的领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设备和软件系统;必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网络布局,大力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网等网络建设。
(二)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政务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已认识到政府在网络文化建设特别是网上舆论宣传上负有重要的职责。但是,目前不少政府网站还存在内容信息欠丰富、时效性差、宣传手法单调、缺乏较强导向性等问题。因此,应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宣传工具和传播手段,引导网络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前进。要集中力量建好一批省级和部委级的网站,并通过这些网站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一种隐性教育途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引和情感熏陶。校园网络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利用校园网站的每一个窗口,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表现形式,渗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站的管理。通过严格的网管工作达到过滤网络媒体不良信息的目的,在揭露和批判消极颓废的文化思潮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总之,网络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契机。我们应紧握时代的发展脉搏,不失时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 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3]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田淑霞:石家庄学院马列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俊奇: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主任,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