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明
抗战前十年山东中学教育简述
王运明
抗战前十年间,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山东的成立,山东社会逐步走向稳定,此间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简要从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师资两方面,简要探讨这一时期中学教育发展的发展概况。
民国 山东 中学教育
1928年6月,民国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近十年时间。其间,山东社会是逐渐走向稳定的,尤其是韩复榘主鲁期间(1930.9-1938.1),韩复榘为巩固统治,比较重视发展教育,将“普及教育”列为四项“行政计划”之一。他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山东教育在此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曾回忆说:“我与韩复榘同事几年,他从没有欠教育经费,没有向教育厅介绍过一个人,即使有主张,也是建议的口吻。”
民国山东政府成立以前,山东中学教育不仅落后,而且布局、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1928年6月,山东省教育设计委员会对此前山东教育的基本情形作了客观分析,归纳了教育的五大弊端。为此,教育厅重新划分学区,确定济南、济宁、东昌(聊城)、益都、临沂、烟台为6个学区中心,以此为基础重新调整学校布局,以使全省中学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1928年6月民国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行政纲要》曾计划扩充中学校数及班级数,规定初级中学要一县设一校,或两县合设一校,初中毕业后可升入高中普通科或职业科,高级中学要根据从前的府治,划分高中区,每区各设高中一校,高中毕业后可升入大学文理科及农、工、商教育等科。但因经费困难,教育厅迁济南后仅将原山东大学附设高中部改为单独设立的省立高级中学,其他中学暂不设高中班,有者取消,令在德县增设省立第12中学。1930年时,山东在读中学生共9532人,其中省立高中636人,省立中学4308人,县立初中2513人、私立中学2075人,在校女学生共737人。公私立中学教职员共870人,其中教员545人。省立中学经费51.2万元,占当年省教育经费的22%;县立中学经费16万元,占当年地方教育经费的18.7%。
之前山东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办教育的人处处被歧视,教师待遇低下,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教师业务素质较差,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提高教师待遇和师资水平,成为山东教育能否发展的又一关键。
(一)检定
为了提高师资水平,省教育厅设立了教师检定委员会,对现任中学教师分批举行检定,经检定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方能任教。对校长和教师的任用进行严格把关。
第一,校长的任用。民国时期,山东各省立中学校长的任命,由教育厅提名,省政府批准。其学历大都为大学本科毕业。北大。北师大毕业者居多。另外还有武昌高师、北京中国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高等学堂以及国外一些大学的毕业生。1930年,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颁布《山东省立中等学校校长任免及待遇规程》。《规程》规定了省立中学校长的人选标准、任职期限,免职办法等。
第二,教职员的任用。1930年,省教育厅颁布《山东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职位及待遇规程》,规定了省立中学学校教职员的聘任条件、任期期限等。规定省立中学学校教职员由校长聘任,呈报教育厅批准后方得给予正式聘书。其学历大都为大学毕业,兼有修业或专门学校毕业者。其中北大、北师大毕业者居多。另外还有燕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东亚体专等校毕业的。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了师资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水平。
(二)待遇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教师待遇甚低,以1926年、1927年两年为例,各县中学教员的薪金虽然不同,但据有关资料表明,最高薪金每月20元左右,少的不足5元,一般在15元。
民国山东政府成立后,针对教师待遇微簿,生活非常清苦,且时常欠薪的情况,按照教育部规定之薪金标准提高教师待遇。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中学教员之待遇如下:第一,省立中学教员之待遇采用钟点制,其标准为:初中每小时1.25元,高中每小时1.75元,年功加俸尚未实行,养老及抚恤遵照条例办理,业已颁发恤金三次,均为一次恤金(最后月俸之倍数)。第二,县立初中采用专任制,教员任课每周18小时至24小时月薪自40元至70元不等,年功加俸尚无具体办法,养老抚恤因开办历史较短,无符合条例者。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二三十年代,一般情况下,中学教师的工资可以维持全家生活。三十年代,中学教员的月薪是工人的4.6倍,中学教师可维持7-8人的生活。教师工资有了较大增加,大都能安心工作,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
抗战前十年山东的中学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教育还是很落后的,教育大都为地富家子弟所控制,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不仅学校的数量少,在校学生人数也少得可怜。据1935年9月《山东民国日报》载当时中学学校学生,多者也只有六七百人。校舍长年失修,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十分匮乏,教材陈旧落后。另据1933年10月《视察山东省教育报告》记载,被视察学校教育经费之用于设备购置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所颁学校规程中规定,普通中学,在所视察的8所省立中学中,除省立第8中学设备费占经常费的比例为11%外,其余学校均在4%以下,最低者仅为2%,远远低于设备费至少应占20%的规程规定。“因之各校设备简陋,每年对于图书、标本、仪器少有增置,影响学生学业至巨”。
教育优先发展,要求高额投资。从客观条件分析,民国时期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给予迅速发展的各级各类教育以必需的财政支持,也难以为源源不断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干的用武之地。教育发展和经费支细的尖锐矛盾,迫使许多学校减少内涵,简化教程,以致降低了学生素质;毕业即失业又如雪上加霜,事实上浪费了原已十分紧张的教育投资;就业门路的狭小,更迫使学生拥向高一级的学阶,于是升学主义盛行,整个中学教育的结构严重失衡,教育同社会生产相脱离的态势更难收拾。
民国山东省政府对教育、文化的统制,除令学生厉行“新生活运动”、“尊孔读经”外,对学生还进行军事管理和军事训练。1934年暑假,组织了山东学生暑假军训委员会,以何思源为委员长,军训分济南、益都、兖州三区进行。据《山东学生暑假军训特刊》载:在军训结束时,韩复榘对学生进行了训话,强调目前形势下国家所需要的,不是文弱的书生,而是体格坚强的志士,因此我们要达到德、智、体三育的并进,以造成身心健全的国民。通过对学生的军训,加强了对学生的控制和禁锢。虽声言“复兴国家”、“救亡图存”,但基本上是一种口号和幌子而已。
总之,此时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了十分广泛的内容。从宏观意义考察,中学教育的社会定位及学科设置,学分制及文理分科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审订,教育经费的筹措与管理,学位制度的厘定等。特别是,普通教育中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从单纯追求升学主义到注重学生能力、思维训练及人格、体格养成的教学试验,师资管理及相应待遇的规定,也都有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由此观之,国民党统治山东省教育的前十年间,尽管从整体上看,山东省的中学教育仍然很落后,学校规模还很有限,学生入学率并不高。但是,山东省的中学教育比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却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在学校建设上日益系统化、规范化,使山东省的中学教育自成体系,初具规模,奠定了山东省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1]吕伟俊.民国山东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何兹全等.一个诚实爱国的山东学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编.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第一次工作报告[R].济南:山东省政府教育厅,1929.
[4]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编.山东省21年度教育统计[Z].济南:山东省政府教育厅,1933.
[5]刘来泉.我国教师工资待遇的历史考察(1909~1949 )[J].教育研究,1993.4.
(王运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