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盟秦
从“袭人”看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
赵盟秦
《红楼梦》为我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描写更是淋漓尽致,人物性格饱满。本文试图从袭人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
奴性 野心 险恶 伪善
在古代文学中《红楼梦》可谓是文学著作的经典之作,它也是反映封建社会一部写实主义巨著。在《红楼梦》里,袭人只是个丫鬟,但是在全书中,她的地位却是仅次于宝玉、黛玉、宝钗的二等角色,甚至在王夫人,贾政等人之上。袭人从第五回出场,直至卷尾,贯穿全书,足以看出她的重要性。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性,甚至能看到我们身边人身上类似的特性。
说到奴性,很多人评论的《红楼梦》,对这点大多是贬低之语,然而笔者却并不认为如此。在大观园中,袭人只是个奴才,而且是个尽心尽力的好奴才,最著名的话语便是“服侍贾母的时候,心中便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的时候,心中便只有一个宝玉。”这不仅说明她是个奴才,更能说明作为一个奴才的忠心耿耿。敢问现实社会中会有这样尽心尽力的人么?这固然可以称为奴性,而且甘为人奴,丝毫没有反抗意识,无论对待哪个主子,均“真诚”待人,即使在受气的时候,也是毫无反抗斗争的意识。在第三十一回中,袭人挨了宝玉的窝心脚,却仍然装作无恙,替宝玉说话,可见奴性十足。
与这一点相对应的是“晴雯”,晴雯和袭人一样只是个丫鬟,但是她却从不把自己当丫鬟看待,有时甚至比主子还张狂,喜欢的就袒护,不喜欢的就驳斥,完全是自己的真性情,从不会像袭人一样逆来顺受,听之任之。如撕扇子那一回,明明有晴雯的不是,却硬是不承认,推脱给主子宝玉,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这便是历来红学家们不喜欢袭人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认为在当时那个社会中,三纲五常早已经把规矩定在那了,既然已经是人家的奴婢,就应该顺从,适应,这在当时也不过是最正常的本能。倒像是晴雯那样的女子性格刚烈,具有反叛精神,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可值得赞许,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她则是个另类,遭人打击,早晚被人踢开。而袭人就不一样了,她虽然委屈但并不觉得委屈,虽然屈辱但却容易得到主子的赞赏。
袭人的出身不是姑娘,这就注定将来成不了奶奶,似乎普通丫鬟的理想不过十成为姨娘,小红酒是做姨娘不得才另辟蹊径成为了职场精英,而低调老城的袭人也只是同样的想法,然而她又偏偏给了宝玉,当不了奶奶,便顺理成章的像成为姨娘。第三十一回中宝玉误踢了袭人,半夜袭人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吐了一口血,“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由此可见,袭人担心的不是生命,而是“废人”,究竟是怎样的废人呢,看争荣夸耀就知道了,不过是将来当个姨娘生个一男半女。又从“素日想着”看出她想当姨娘不时一天俩天了。也许她起初并没有哪个野心,只是想做好本职工作,最终落个好结果,但是在书中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就给了袭人对将来的野心。第三十一回晴雯折扇子那一回中,晴雯听不得宝玉训斥,正与宝玉吵闹时,袭人一句“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一个“我们”便可看出袭人的这种想法早已根深蒂固,于是刚烈的晴雯变体我们读者狠狠的奚落了她一番“我倒不知道‘我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的那事,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了!”几句话说得袭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初看《红楼梦》时,觉得袭人是个温柔体贴的女子,丝毫看不出破绽,但是越往后读越看出她的险恶用心简直和那个二奶奶不相上下。说到袭人的野心,我们虽不会尽力赞扬,但也不能驳斥,但是她除了“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之外,却用了极其错误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宝玉的房里一个一个丫鬟就是她的竞争对象,是她的假想情敌,于是她就通过告密]、陷害等手段一一讲她们除了去。第七十七回“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这里“和园中不睦的”人能使谁,按照常理和目的来看,必是袭人无疑。在看书中这句“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麝月和秋纹来!’袭人细琢此话,好似宝玉有疑她之意,竟不好再劝”为何不再尽力劝,如果不是她,又为何不辩解,从此看出她就是告密之人。
为了实现理想积极进取,被人们所称道,但是不择手段却会留下骂名。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上到宰相权臣下至村人也夫的真实写照。
尽管本人并不是特别讨厌袭人,但是她伪善这一点却是笔者最不喜欢的,恐怕也是历来读者最不喜欢的吧。她跟黛玉和晴雯的真性情比起来真的一点也不可爱,反倒可恶。典型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恐怕曹先生写袭人这一点更是受了当时社会的启发吧!
袭为钗副,晴为黛副。从袭人的性格上表现得更多是宝钗的一面,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命运结局也会如此,只是一个是主子小姐,一个是丫环,一个饱读诗书大家闺秀,一个小家碧玉。从袭人身上更多的是折射出的是有着几亿人口的封建小农经济下的传统农民的美德和现实的性格特征。现实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像黛玉和晴雯那样活着,大部分人更是像袭人或者是宝钗那样温顺而又圆滑地活着,因为现实中更需要的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耍小性子的不肯吃亏的黛玉和晴雯。
东西方的文化本就不同,与西方来比,东方人表达方式更为含蓄,但是却能真实地表达出想表明的意思,就是说东方文化中无论是文学还是戏曲甚至是装饰等等,都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状况,这就说明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存在着写实主义了。
(赵盟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