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西洋美术
——上海土山弯西洋画和广州十三行西洋画艺术

2011-08-15 00:47邓炜煜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广州绘画艺术

邓炜煜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清代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西洋美术
——上海土山弯西洋画和广州十三行西洋画艺术

邓炜煜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清代鸦片战争之前沿海地区的西洋文化交流,主要以上海土山弯西洋画和广州十三行西洋画艺术为主,根据民间的商业需求而发展,向内传播,其影响远比宫廷西洋画的影响要深远。为封建社会的中国创造了走向新纪元时代的先决条件。

西洋画;文化;传播

一、上海土山湾油画艺术

1.土山湾油画产生的过程

上海土山湾是近代中国出现西洋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后在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对教徒的发展下,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徐家汇被誉为“远东的小梵蒂冈”。到清代同治三年,教会在徐家汇耶稣会创办的孤儿院由董家渡迁入土山湾。在土家湾孤儿院随后建立了工艺场,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场。

2.土山湾绘画艺术的风格

土山湾孤儿院在教会的资助下运营,绘画师约有四十人,所绘者均为圣洁之宗教画,或与纸,或与布,或于石,或于玻璃,无不精美。育婴堂中全部人员约共六百五十人,各种工艺悉由修士所指导,如绘画指导者,则诚为可贵之艺术家,并非仅为艺术人员也。堂中人员虽不众多,而出品种类则颇繁多,且制作又精美如此,实不能不为之倾倒1,资料告诉我们,当时土山弯的艺术指导教师都为天主教修士,这些修士精通欧洲各种工艺美术制作过程。修士出生的这些教师本着来中国传播教义的职责,尽可能的都将各艺术题材选定在宗教范畴内。

3.土山湾绘画传播的局限性

土山湾绘画的天主教宗教题材首先就限制了其在大众中的传播影响,这种形式的审美不符合传统中国人的习惯,对于这些不同的阶层,自宋以不变的梅,兰,竹,菊,水墨画,都足够满足他们文化层面的需求。所以,土山湾画馆绘画是不具备中国商业市场的需求。

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首先:文化严重抵触。这个时期的土山弯艺术文化不能代表广泛形态下的先进的欧洲文化,只能代表欧洲的天主教文化。从绘画的水平,和艺术品的风格上看,土山弯艺术只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艺术的延续,没有艺术上的先进性。土山弯西洋艺术的出现,本质上不是用来单纯的艺术交流的,而是用来天主教传播的。

4.土山湾画馆绘画出现的积极意义

土山弯画馆作为艺术学校,收取12岁的学生,18岁毕业,六年制的学徒体系,除一部分留在学堂作为教师之用,其余学生将走向社会,当这些画过圣像画的的学生走向社会时,为了生计,必将融合到市场经济中。其中有广告设计师、舞台美术师、布景设计师、月份牌绘制师等,商业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这无形中促进了上海地区的商业工艺美术发展,有史可查毕业于土山弯艺术学校的艺术家有:照相馆布景师张律光,后来开设新美术学校和创办上海油画院的周湘。还有开设水彩画馆的徐永清。在清末民初的作坊式生产中,这些受过西洋画训练的艺术工作者,又都授艺于自己的学徒,从而使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数倍增,不论就工艺美术发展,还是文化间接影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徐悲鸿更是认为,土山弯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二、广州十三行西洋画

1.广州十三行西洋画产生的背景

“十三行”的名称是沿袭明代的设置,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政府下令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不得外国人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一时间,广州的洋行在三百英尺长的十三街上繁茂的林立。

广州因为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而成为西方人旅游中国最多的城市2,旅游业的发达,势必带动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出现。事实上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广州十三行出现了大量的反映中国风情的水彩画,玻璃画,以及后来出现在这个地区的油画。

2.广州十三行西洋画艺术

在早期1770年到1790年之间绘制的组画中就可以看出当地画家就已经受到西方绘画透视的影响。稍后出现的外销画主要以水彩,玻璃画,和彩色木版画。反映的题材主要以中国民俗,风情为主,如采茶,丝绸,种植,植物花卉,还是城市生活。商贩,杂耍僧人,算命先生,写字先生等。

在十三行外销画的风格改变中,起关键性的角色人物是钱纳利,他的学涯身份比较特别,“这位叫钱纳利的英国画家所接受的训练是一流的,他于1792年进入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不同于那些不同程度接受艺术训练的传教士,他的同学是19世纪著名的风景画家透纳,而他的教师是受到普遍尊重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雷诺兹3。”这个接受过欧洲学院正统美术学习的画家,专业水平无疑比上海土山湾画馆教授学生的天主教传教士系统些。

3.钱纳利学徒的艺术风格

林呱是钱纳利在中国的学生,(目前对林呱的真正身份比较有争议,认为他并不指一个人,但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关乔昌,他的名字或为关作霖, 关苍松,关素园, 关老园,关晓村)他的作品继承了钱纳利的艺术风格。现存有林呱的一幅《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油画技法掌握很老到。采用古典主义画法,面部和手都详细刻画。通过舞台式的光源效果,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主题效果。同时钱纳利在澳门地区还有两个学生,屈臣,毕士达,屈臣在早年时候在苏格兰学习过水彩画,他在澳门地区绘制的速写在风格上和钱纳利很相近。毕士达则12岁开始学习绘画,后来到钱纳利工作室打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毕士达熟悉了钱纳利的作画过程,后来做了钱纳利的代笔,风格和手法跟钱纳利极为相似。在钱纳利的学生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都保持了欧洲的视觉观点。如过说中国的学徒中存在着某重传统的痕迹,那也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保留。

4.广州外销画的衰落

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进入中国,在广州,照相业开始逐步取代外销画家的某些工作。《南京条约》签定后的五口通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广东丧失了在外貿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的辉煌時代也随之结束。外销画家只得把市场部分转移到国内。“中国式风格”的作品也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轰广州城。12月15日,城内市民愤怒烧毁十三行街,建物彻底化为灰烬,史称“西关大火”。到20世纪初, 外销画彻底衰落。

5.上海土山弯西洋画和广州十三行西洋画艺术在中国近代的意义

上海土山弯西洋艺术和广州十三行艺术的发展,为西画在中国地区大范围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基础,这种由中西贸易活动和天主教传播引起的文化融合,为封建社会的中国创造了走向新纪元的先决条件,在艺术发展上更是促进了民间西洋艺术艺术的发展。 中西贸易中的外销画的出现和发展则完成了西画在中国民间大范围传播的使命。在20世纪艺术发展史上,是重要的一页。

注释:

1.转引自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到340页。原引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北京:中华书局1940年版,第163页。

2.转引自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 第1109页注释8 清政府1755年规定:撤消之前明洲,泉州,上海,三处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口岸限于广州。所有外商都归并一港,所谓“一口通商”,之后所有商船从虎门进入广州港,这样的情况直止鸦片战争才发生。

3.转引自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 第1109页注释8:尽管钱纳利经常对人说他的老师是雷诺兹,但是,在他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前几个月,雷已经去世。不过,雷诺兹风格的强烈影响是无可质疑的。

[1]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部分》[M]文汇出版社,2003.

[3]时影.《民国艺术》[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4 .

[4]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邓炜煜,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广州绘画艺术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纸的艺术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广州车展展位图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