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民间泥塑的写意性

2011-08-15 00:47杨晓东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阿福泥塑雕塑

杨晓东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中国的写意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而民间泥塑艺术是写意精神的源头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发展到现在,民间泥塑就是一直以写意的形式存在,据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民间泥塑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在原始社会,泥塑艺术还是附属于巫术、游戏、图腾信仰等活动,起到以生存繁衍为目的的心里寄托的作用。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多种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和借鉴,写意的技法和审美观念也逐渐从模糊的无意识状态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而发展并形成了有几千年文化底蕴和传统的写意精神。

写意性,即以写意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而展现心物合一的境界,寄托心灵,抒发情怀。“写意”其本意是,主题用某种方式表达心意,抒发情怀,中国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写意的艺术,而这在民间泥塑艺术中体现的更为真切和直接,不求肖似,但求神似,具有高度的意象性,将原始人们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天性传达出来,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 表现上。而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等多受“人伦教化”的约束,或工或意,过多的拘泥于技法和形式的推敲,不能抒发人的自然本性。据《说文解字》:“《(毛)诗》云:输写其心也。按凡倾曰写。故作字作画皆曰写。俗作泻者,写之俗字。”而对于意的解释是“意,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 “写意的本意,即是主题找某种方式表达心意。”①写意其最原初的本意是抒发心性,也是能够最直接倾诉朴实的先民情感的方式,由于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先民们的这一方式是无意识的,但也是必然的。写意泥塑艺术是以泥土为材料,,因意造形,作品言简意赅,不拘形似,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达,讲究形意相生,神情并貌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盲目的恐惧阶段,必然要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而在此时产生的艺术必然是作为生存为目的活动的附属品,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品仅是起到符号性的替代作用,所以不会过多的关注其形象等,而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提高,才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民间泥塑没有像绘画一样越来越工细化,而是一直保留这种率性直抒的写意形式,一直到了明清,才有了借鉴木雕玉雕和绘画当中的白描等形象走出工细的一路来。

民间泥塑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以小型的写意雕塑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延续,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各个地区都有悠久的泥塑文化历史,并且形成了就有代表性的特产,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陶猪等小型捏制动物陶塑,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泥塑的制作用夸张的写意手法,造型简约洗练,形象生动自然,充满拙朴之气,在造型上并不拘于细节,神韵自由奔放,展现出当时先民娴熟的造型技法和日渐成熟的写意审美观念,也显示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社会阶层和礼教规,展现出原始集体社群自由的生活氛围。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雕塑的继续繁荣发展,小型泥塑玩具也很快发展起来。许多笔记性著作中都有记载,北宋金盈在《醉翁谈录》中记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候罗 。大小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由此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北宋朝,这些泥玩具已经成为商品,城镇市场上有专门出售泥玩的货担或者货摊。随着宗教雕塑和宫廷雕塑艺术的发展,到清代、民国时期,其最大一个趋向是世俗化,这要表现为敬神意识的衰落与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寺庙和石窟雕塑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佛教石窟造像骤减,呈现衰弱之势,而民间泥塑艺术品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整体呈现出工艺化的世俗审美倾向,在此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盛产泥塑的地区的兴起,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其中著名的泥塑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地,而且,各地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色,取材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所见,传承习俗,或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形象,似然各地域泥塑的风格特色各异,但是,整体的写意性是没有改变的,一直以象形取势的基本造型法则。

河南淮阳地区的民间泥玩具 “泥泥狗”为其本地特产,造型怪异,风格古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泥猴类作品中有种普遍的造型称作“人祖猴”造型随意中见灵动,面部突出,两眼圆瞪,顶部作毛发竖直的桃形,身上毛发做放射状白色短线,其形象似人似猴,生动有趣,除此之外还有龟,蛙等形象,“有研究者认为,猴子前身的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②因淮阳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地区分布着太旱伏羲陵,神农五谷台,是伏羲神农两位上古帝王的故乡,当地相传“伏羲人祖爷”就安放在被称为“人祖庙”的太旱陵内,由此而知此形象源于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渊源,寄予繁衍后代,子孙兴旺的渴望。

写意的形式不拘于体积的塑造,“塑形绘质”在泥塑上施彩以提高其艺术表现力,惠山泥人自清代以来驰名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阿福”,对于形象上健康丰满的塑造,要追溯到这一人物的取材和人们对人物的心里寄托,“大阿福”的形象源于民间传说“阿福降狮”,故事中阿福行善除恶,把幸福和安宁带给人间,传说寄托了人们对阿福的喜爱,以及追求平安幸福的愿望,而这种健康丰满的造型正好符合大众的心理愿望。最早的“大阿福”作品能追溯到明代,后代的“大阿福”造型虽有变化,但是其基本样式大致相同,单独一个,或是男女一对,呈团块式,“形”是孤立的,而“势”才能传达出真题的精神。③面部和身上装饰塑后描画,造型简洁,用色鲜亮,描画人物情态生动,充满生活乐趣,这些都与人们心中追求美好愿望极为贴切吻合。

朴素的民间劳动大众对生命的愿望直白,对于一直处在社会下层的他们,一直与自然和社会阶层作者斗争,其心理的愿望也很简单直白,那就是源于本能的对生命延续和繁衍的渴望。抒情直白,虽然材料简陋,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高度。

这种写意的造型语言符合中国大众传统的审美观,有着强烈的民族性,与西方科学严谨的造型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民间泥塑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中传承不息,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写意艺术作为大众基本的审美倾向,它重心性的自然流露,追求意境的表达,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绘画和雕塑都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精神境界。

①《写意论》.常欣 .《美术》2011.4.

②《中国民间玩具简史》.王连海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③《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阿福泥塑雕塑
巨型雕塑
民间美术——泥塑
先割牛头后砸瓮
我的破烂雕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写实雕塑
泥塑作业
最佳拍档
最佳拍档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