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农
戏说“材料”
刘创农
先界定一下范围。这里所说的“材料”,不是建筑材料,不是生产材料,而是令大小秘书、秀才、笔杆子头痛不已、咬破笔头的经验材料典型材料事迹材料申报材料……
材料的作用,大抵是汇报工作、宣传典型,总结经验,通过材料博得上级的赏识,公众的认同,兄弟单位的赞许。但于写材料某一个人来说,有时还是上级考察你的一种方式。记得数年前我还在公司下属的一个单位工作,突然有一天,上级拿来一个材料让我改,当时还挺纳闷,后来上级一纸调令,才恍然大悟:我在不声不响中已经通过了“考试”。
“材料”起源于何时没有查考,如何分类也没见著述,但肯定是如今为烈,特别是到了年终,各类总结材料、汇报材料成灾,各种不同口径,不同管理部门都伸手要材料,综合的专题的,都是限时交卷。然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那一杆几杆枪,秀才们就只好日以继夜,剪刀浆糊一齐上,或者将平时的材料掐头去尾,改头换面一番,或者心急火燎地催自己的下面单位交材料,从中寻章摘句,寻找“亮点”,或者拿去年的材料填上今年的数字,甚至拿别人的材料改一改,交差。
年终材料多,平时的材料也不少,开个经验交流会,要经验材料;兄弟单位来考个察,上级领导来调个研、检个查,要调研材料、汇报材料;大大小小的活动,要总结材料;申报个荣誉资质啥的,要申报材料,总而言之,越来越细,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是材料的发展方向。虽然这些材料交上去、发下来,有多少人看,能起多大作用,是无法也不能去深究的。
要写材料,首先要有“材料”,为区别起见,我把后者称为“素材”。据书上说,一是平时功夫要做得扎实,写起材料来就得心应手;二是要亲自下基层去调研,只有经过艰苦调研得来的素材,才生动鲜活,有说服力。但我看完全用不着那么辛苦。即使平时工作不扎实,也没有下去调研,仍然可以找到素材,办法就是我上面说的,向别处找,向过去找,向下面单位找。只是要注意“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与当前的形势相结合(这是教科书上提倡的方法哦)”,如今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了,如果你还在那里“三个代表”啊,“三讲”啊,那显然是你的不对,至于开封指导漯河的工作,昆明支持贵阳的发展,就更是低级错误了。
能当秘书的,大多数是“秀才”,笔头功夫是有的,但要问他工作中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去应酬,不是去开会、也不是去跑腿,而是“写材料”。一听到领导吩咐写材料就如同注射了兴奋剂,吃嘛嘛香的人,就是有,我相信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一曰提炼,二曰创新。
有了素材,自然要提炼,不提炼的材料不叫材料,只能称为大杂烩。提炼得好,本级领导满意,上级领导起得住,传播起来也容易得多。但如何提炼,却令大小秘书们大费周章。其实提炼也有“妙招”,一是想几个较为整齐划一的句式,每个句子再用上同一个中心词,这样就成了 “四个加强”、“五个结合”、“六个到位”,二是逐渐累加,那就是“一个XX,两个XX、三个XX,……”也很上口入心,如果能根据某个领导的特点,用上他常用的一些经典语言、表达方式,再根据一个时期的流行,用上一些时髦语句,那就更是锦上添花,通过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有一个时期,流行“跨越式发展”,于是你也跨越,我也跨越,据说连火葬场也宣称要“跨越式发展”,台下一些老人坐不住了,心道:要是你跨越式发展,那我们只好去见阎王了。
创新也是一个难题。本来,世上无新事,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足以概括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就国家来说,无非是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就企业而言,超不出质量安全进度市场产品,其它党政工青妇也各有固定路数,再说随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各项管理全面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如何创新乎哉?于是只好今年是八个上台阶,明年改成九个攀新高,今年强调六个必须,明年改成七个落实!
我想,写材料其实和家里一日三餐作菜是一样一样的。你想,家常菜也就那么十几种或几十种,萝卜白菜土豆、鸡鸭鱼肉蛋,怎么创新呢?那就今天小炒明天红烧,今天肉片明天肉丝,今天洋葱炒肉明天胡萝卜炒肉呗!写材料也一样,事情总是那些事情,今年“六个到位”是一篇,明年创新一下,就改成“六个结合”,又是一篇,确实有新的东西,也就是象家里来了客人,在家常菜的基础上,添个清蒸桂鱼、油焖大虾是也。
如此看来,材料,不妨少一些,再少一些,把花在材料上的时间,去作一些调查,办点儿实事,解决些问题,反过来,到写真正要写的材料,干货也许就会多点,指导性也会强些吧!前几年报道,青岛已经不要总结材料了。
领导又在喊我去写材料了,《戏说 “材料”》只能到此为止。
吴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