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赫“六法论”的新意境

2011-08-15 00:47沙志慧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聊城物象中国画

沙志慧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论谢赫“六法论”的新意境

沙志慧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谢赫“六法论”把中国古代绘画从创作到流传方面的各种理论体系都涵盖其中,“随类赋彩”阐明了中国绘画在使用色彩上突破“客观再现”,表现画家内在审美感知,“应物象形”重视艺术家心灵的作用,“经营位置”已扩展到其他题材的绘画,“六法论”在创新中寻求不断地发展。

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随时代变迁,“六法论”又有新的意境,现略述“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三者之新意。

一、“随类赋彩”中的新意

如果说“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那么“随类赋彩”就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作品中色彩实践的基本准则,“随类赋彩”同“骨法用笔”一样体现了中国画的特征。“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同样反映了中国画的再现事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中国写实绘画传统的色彩理论,阐明了中国绘画在使用色彩上的概括性特点。

它表现了画家丰富多彩的世界,表现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动把握,并且大胆放弃“客观再现”,对象本身具有的光影并没有成为画家努力追寻的目的,而是转为用有限的色彩绘画出无限的对象世界。我国绘画在色彩应用上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固有色出发。它并非是自然主义的,并不完全依照自然界的色彩类别来处理色彩,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画家在处理色彩的时候,要从画面的内容,形式出发,可以大胆地表现物象的固有色,最大限度的夸张可以表达出画家内在的审美感知。

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并不是着意于“色相绝对忠实于大自然”。对于绘画色彩的发展,前人是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和创新的。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叶子可着黑色,花也可着绿色,竹可着朱砂或红色,充分表达出画着自身感受。荷花的罩染色已不仅仅局限为绿色,有的画家使用了蓝色来极为精妙的表现出了它那“青出于蓝而盛于蓝之美”。正如现代花鸟画家刘新华所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绘画色彩观念也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现代高质量的绘画需要高质量的画材。新重彩石色的使用将使中国画的表现领域拓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色彩美”和“厚重感”应该是最突出的特点。中国画追求厚重深沉,大气磅礴,掌握使用新石色激发会使中国重彩画展现出广阔的新天地。

二、“应物象形”中的新意

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象形”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艺术家心灵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感应关系。本人在《论中国绘画中的“逸格”与“三品” 》中曾提到宋代黄休复,由于受文人画影响之深,他在《益州名画录》里把“逸格”摆在第一位,也是与“应物象形”相契合的。

在后来的中国画论中关于“应物象形”的讨论有多种角度,围绕着“应物”的原则形成了一套远取近求,仰观俯察的把握外界事物的方法。像《清明上河图》这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瑰宝,在对物象的绘画创作中同样做到了有取有舍,每个细节都描摹的恰倒好处,假如它把每个细节都描摹过于真实,那么《清明上河图》也许就没有今日的灿烂光辉。所以说在“应物象形”中,仍有较大的创作空间,绘画创作者可以根据对物象不同的内在特征进行大胆的创新。

三、“经营位置”中的新意

“经营位置”被张彦远称之为“画之总要”,即现在所称的“构图”,着力阐述中国画的画面布局问题,即在绘画创作中的章法结构,强调在绘画结构布局上的苦心造诣。谢赫提出“经营位置”和他当时的绘画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它要求画家在创作之前要先经过构思,确定好整体所画内容之间的和谐统一,讲究结构、布局、留白、组织、呼应等方面,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随着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经营位置”的问题已经扩展到其他题材的绘画。比如说:倪赞老年总结出一种新结构形式,近景是平坡,中景是一片空白,远景是低矮的土坡或者是低平的峦头,画面上的空白处代表淼淼的湖水。在他之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构图,以后的几百年中有无数的画家都承袭这种构图的方法。这说明古老的构图方式已经得到了突破。

石涛所画山水,构思新颖而多变。他画真实的风景,大多运用了“截取”的方法,即把风景里最优美的一段,截取画出。所以有时近景的山没有坡脚,树没有根,山峰只画了一部分或者是不画出山的头部,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命力,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又创造出一种新颖的构图方法。

像全景式花鸟的构图创作风格,虽然最终被后期的风尚所取代,但当时李迪等画家的作品还是表现出了雄壮阔大的风范。当然,时代的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中平添了许多苍凉肃杀的意味儿,但它终究还是掀起了对不同的构图风格勇于创新的挑战。所以,对于绘画作品如何经营其位置还要不断的创新,如果只停留在不断借鉴前辈遗留下来的构图风格中,是远远不够的。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2.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3.沙志慧,论中国绘画中的“逸格”与“三品” 《美术学刊》2009年第11期.

沙志慧(1982-),女,山东滨州人,现工作于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聊城物象中国画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远方》中国画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