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河南郑州 450000)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所以,古人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而学生是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作者的一度创作凝情于笔,演唱、演奏的过程是二度创作,音乐欣赏的感受和审美则是音乐作品的三度创作。应该说,二度创作的能力——有感情的歌唱或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会直接影响听者的三度创作和兴趣的培养。
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还必须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问题上仔细研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例如:【课题】《雅尼——雅典卫城音乐会实况欣赏》
直接观看音乐会录像,之前没有介绍与讲解,并提问谁能说出音乐会的名称。
学生反应:听辨仔细、认真,有极少数同学曾经听过,但都说不出名称。
<分析>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入课堂内容,并且提问在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与视觉的感受,引起了学生学习欣赏的兴趣,比先入为主的介绍更有效果。
雅尼擅长使用键盘乐器,在这场音乐会中出现了钢琴、电子钢琴、合成器,都有出色的演奏。
学生反应:听讲比单纯介绍各种乐器时更加认真,并不断有同学的议论。
<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而不会感觉讲解空洞,从中能够受到提高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更加引起继续欣赏的兴趣。
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指对音乐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及做整体感受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动“情”和用“情”,使他们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达到真切、深刻的程度。
例如:【课题】《改编的魅力》
【教学重点】改编的方法:器乐作品——变化乐器类别、演奏形式
声乐作品——变化人声类别、演唱形式
器乐作品的改编。
(1)提问欣赏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
学生反应:听辨仔细、认真,很快听出小提琴的音色,并列举其它乐器名称。
<分析>先提问再欣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音乐的描写是否形象、贴切,引出李斯特的钢琴曲《钟》。
学生反应: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加深了音乐印象和音乐理解。
<分析>注重学生的听觉感受,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进而加深理解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具有不同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讲解为辅。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的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课题】《贝多芬》
学生反应:很快被电影情节所吸引,真正融入课堂内容。
<分析>电影片断中是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音乐家贝多芬,并且有学生提问,通过观看,影片中的声音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因此直观的视觉感受比空洞的讲解更有效果。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死后却葬在维也纳,他的墓旁是非常崇拜他的音乐家舒伯特的墓。
<分析>通过名人趣事来了解音乐家,比呆板的讲解更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能够缩短和音乐家的距离,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家的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教科书只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但不是全部,任何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的校内外音乐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当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介绍欣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门的各类音乐作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多方面的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例如:【课题】音乐剧《猫》
<分析>虽然音乐剧《猫》的剧情十分简单,但大多数学生都是不了解的。因此,剧情的介绍必不可少,有助于更好地欣赏音乐剧中的片断。
学生反应:很多同学听到音乐后都恍然大悟——曾经听过。
<分析>比起其他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曲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对于中国听众而言,这首歌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猫》。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了音乐剧《猫》。
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希望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因此,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应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作品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听来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音乐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在客观上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无意识的听,如不加以纠正,那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不断改进充实,我们要学习掌握借助多媒体创造氛围,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内容上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达到培养自主审美的目的,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都来得自然与真实。
正如贝多芬说的:“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与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样,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1]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照.人民音乐出版社.
[2] 《音乐美学》.王次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怎样欣赏音乐》.科普.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