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军 刘胜利 (沈丘县文化馆 河南周口 466300)
为消除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崛起,占领国际经济发展的最高端和前沿阵地,引领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全面发展,我国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和颁布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全面步入转型升级改造期。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化文化建设,凸显文化公益性服务的社会作用,明令国家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国家级公益事业单位和省市级公益事业单位的群艺馆、文化馆等,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这把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的历史高度上,也把文化事业的公益服务推向转型升级的际遇,更为文化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那么,文化馆该怎样转型升级自身的公益服务,由小服务变为大服务,由小我变为大我,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使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社会效用发展到最大化,给经济建设转型升级提供出优质的智力服务呢?
文化馆的社会性质、功能、作用,决定了它的服务形式、方式,是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在这里与其说是转型服务的形式、方式,变功利化、有偿化,为无功利化、免费化服务,还不如说是返璞归真,回归到、复位到本该应有的公益服务的轨道上来得更贴切。
只是长期以来,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受约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和政府领导的重视力度,所造成的公益性质变形的结果。由于县域经济建设相对薄弱,发展相对缓慢,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就陷入了文化艺术资源青黄不接,物力资源相对匮乏,财力资源都相对短缺的境地。为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发挥出对社会应发挥的最有效作用,也是为更好的解决馆内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等经费拨付短缺的问题,文化馆相继把文化公益服务转化为有偿性服务,把公益服务功利化,把所开展的一切群众文化活动都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如:以前提倡开展的,现在仍在开展的以“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多种经营”和发展馆办文化产业等形式、方式,所举办的音乐、舞蹈、健身、书法美术等培训或活动,样样是有偿化,样样是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有偿化、功利化服务的形式、方式,是在十亿人民九亿商大搞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它有力的促进了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盘活了文化馆活动经费无源的这潭死水。但,它却使文化馆的公益服务性质发生了逆转,去社会功能化、公益化日趋严重。这是与文化馆自身公益性质大相径庭的;这是有悖与文化馆的设立——是为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艺术和科学生产技术,而发挥出积极的推广、普及作用的初衷和目的的;这也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应享受公益文化服务的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的文化艺术素质含量,出现了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现象,文化艺术知识富有者更丰富,文化艺术知识缺乏者更贫瘠;这更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道而驰。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为消除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崛起,占领国际经济发展的最高端和前沿阵地,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作出了英明决策。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已拉开了转型升级的序幕,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各大、中、小企业纷纷大力调整自身的结构布局,把粗放型、低效率、高耗能、重污染项目或产品关停并转,斥巨资建立高科技研发团队,变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我国文化建设领域业已在转型升级的际遇中粉墨登场,国家、省市级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等,都已敞开大门免费向公众开展公益服务。而,县域文化馆身处文化、艺术、科技素质含量最薄弱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缺乏、最贫瘠、最需要享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群众中、基层中,更应该无条件、无框框、无诉求、无功利的转型升级自身,转变服务形式和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小文化圈圈,全方位的零距离的向全体公民深入开展无费用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凸显文化公益性服务的社会作用。
文化馆要转型服务的形式和方式,就必须转换服务角色,调整服务角度,以“服务者”、“推介者”的身份向全体公民推广、普及先进文化艺术产品。这是转型服务形式、方式,开展好公益服务的关键。
在“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时代里,文化馆公益服务的角色失色、角度失准——本该扮演姓公的角色,为公众服务的角色,却扮演成功利化、有偿化角色;公益服务角度本该360度的全方位向全体公民开放,却偏移了准星,把角度尺压缩成30度的夹角。由于文化馆所举办的任何文化项目,或所开展的任何群众文化活动都与经济利益相联系,有偿化、功利化服务已在思想深处积淀成了习惯,已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意识里。这种习惯、意识是有悖于当前形势的变化,有悖于党和国家的明令的,必须从思想意识深处予与剔除。文化馆不能再陈寢在已过往的有偿化服务的时代里了,应该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有关政策精神,抓住机遇应时而上,从思想、观念深处剔除有偿化、功利化服务的意识,树立公益服务是工作的主旨,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服务准则,树立想为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为人民群众之所急,利为人民群众之所利,需为人民群众之所需的全心全意、全方位为民服务的理念,把“顾客是上帝”贯穿到整个公益服务理念中;端正服务态度,转换服务角色,调整服务角度,变等服务为主动给服务,主动出击找服务市场,以“服务者”、“推介者”的身份向全体公民推广、普及先进文化艺术产品。就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也就是文化馆初成立之时,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文盲,工作人员进乡入村所开办“扫盲识字班”那样去开展公益服务。也应像企业新研制出一种新产品,为让广大消费者知道、了解、接受、购买该新产品,走进市场不厌其烦地向消费者解读、宣传、推介该新产品那样去开展服务。
县域文化馆在转型服务的形式和方式,转换服务角色,调整服务角度的基础上,还应升级公益服务的质和量、广度与深度。这是检验公益服务开展的优劣,对社会能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的关键。
文化馆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活动,既要有质又要有量,不能厚此薄彼有偏废,光讲质不讲量或光讲量不讲质都是不可取的。同时,更要在广度和深度下功夫。这个广度和深度,不仅单指所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活动,要360度、全方位面向全体公民,惠及到基层民间,还要在开展的服务活动中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含量有着不同层次、程度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雅俗共赏、层次分明、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等的节目;更要有丰富而博大的文化艺术知识,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有震撼力的艺术魅力,有高难度高水准高端艺术。
也就是说,文化馆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活动,能不能有效吸引有着不同层次、程度分化的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积极参与,使群众受到强烈震撼,全身心的享受到文化艺术魅力的感染,产生出强烈的轰动效应。最集中的反映,就在于服务的质与量。你开展了心细如发的服务,你服务到家了,你提供出了优质服务,群众当然会买你的帐,会欢迎你,会积极参加你所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反之,则不然。文化馆能不能在所辖的地域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就看文化馆所开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你所开展的服务能惠及到全体公民的这个广度上,并深入基层民间,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而开展雅俗共赏的具有高水准、高层次的深度文化艺术服务,能抒发出群众心中的喜怒哀乐,能激起群众的兴趣爱好产生出共鸣,能使群众产生出共识,调动出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就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