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持人“说”与生活中“说”的区别

2011-08-15 00:47:00魏秀玲舟山广播电视总台浙江舟山316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普通话主持人规范

魏秀玲 (舟山广播电视总台 浙江舟山 316000)

在主持人出现的前几年,人们不断地争论着主持人与播音员到底有什么不同,那时人们就注意到主持人是在“说自己的话”,而播音员是在“二度创作别人的作品”。那么主持人就真的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说自己的话吗?

我是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做了近十年的谈话节目,每当话筒打开,我就自然地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的是我个人的情感,袒露的是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开通热线电话时,无论是慢声细语的安慰,还是轻松调侃的对话,都显示出了“说”的自由随意性。在听众的认可中我确定了关于主持人要像生活中人一样“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到主持人的“说”较生活中的“说”更客观、更规范,更具有文采。

一、主持人的说应该更客观

生活中的说和主持人的说都是按照事物的时间发展线索和空间变动次序组织语流,以边想边说边补充边调整。就在这想、补充、调整中二者的差别就表现出来了,在现场直播节目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看过香港回归电视直播节目的人都应该还记得这个镜头:香港最后一任英派港督彭定康的座车在港督俯前围着花坛转了一圈又一圈。我记得当时一起看电视的同事七嘴八舌的说:还舍不得啊;赖了一百年了,该滚蛋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如此反复的,醒醒吧……等等,总之说法丰富多彩得很。可是,担任那个时段现场直播的主持人白岩松却只是很直白很简单地描述着大家都看到的景象“他围着花坛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

白岩松,央视名嘴,因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言辞犀利而在新闻直播节目中成为翘楚,可是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在一定会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的关键时刻,他却敛尽了锋芒。他太紧张吗?紧张到大脑空白,只能机械描述直观现象吗?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处理?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在北京听他做讲座,才算解开这个心结。

二、主持人的说应该更规范

1.语音的规范。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语言,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土语也繁杂得如天上的星星难以计数。为了便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五十年来推普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人口流动极大的今天,人们用语言沟通交流不再存在不懂难通的障碍。但是因为人们接受普通话学习的途径不同,基础不同,掌握程度不同,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普通话声调、音变等发音基本元素五花八门,但是彼此都能理解,虽然有时候会闹出一些笑话,却也无伤大雅,有时还成了调解气氛的包袱,人们戏称这是“彩色的普通话”。

2.语法的规范。生活中的“说”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省略、语序倒装等情况经常出现。生活中的“说”由于是初始状态,没有加工雕琢的过程,难免会出现搭配不当、用词错误、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这些都阻碍、干扰着语言交际目的的实现。但是,在生活中人们有机会长时间交流,几次交往后彼此了解了,这些障碍就不再构成威胁。主持人的“说”就没有这个机会。

2005年9月22日在央视的《幸运52》节目中,主持人李咏给大家的题目是这样的:白居易在被贬九江的途中遇到一位琵琶女,写下了字字珠玑的《琵琶行》。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点明了琴声的最高境界。请问这句诗的前半句是什么?李咏提供了四个答案做为选择。其中第一个是“曲终收拨当心划”,第二个是“东舫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佳作,中学课本的传统篇目,而且是必背科目。从小序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元和十年”“佐迁”九江,“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遇到琵琶女夜弹琵琶有感而发,遂成《琵琶行》。可见“白居易被贬九江的途中遇到琵琶女”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李咏将“曲终收拨当心划”的“拨”“bo”读成“ba”也是错误的;至于“东舫西舫悄无言”更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浅显错误,因为古人非常讲究遣字用词,他们追求的美是格律的,在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中怎么可能出现“东舫西舫”这样蹩脚的重复。②

广播电视节目一旦面世就成了改不了抹不掉的既定事实,无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他都没有机会及时为自己做任何解释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决定了主持人语言的不可逆性,容不得半点马虎。

生活中的“说”是鲜活的,充满了创意。尤其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经常成为年轻人的生活用语,这些语言变化得特别快。

我是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因为做的是一档夜间谈话节目,所以基本属于无稿件的、脱口而出的播出状态。我喜欢在节目开始时跟听众说一些今天或者最近我看到、想到、悟到的一些事儿,有时是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情,有时仅仅是一种情绪,有时事儿也有、情绪也有,因为彼时不开通热线,所以不会有及时反馈

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了广播电视语言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持人的“说”要担负起示范、引导、熏陶的任务,就必须要先做到由语音到词汇到语句到段落到片章的规范。

三、主持人的“说”更具有文采,更有艺术性

我们主持人的“说”需要的是精于修辞,追求的是文学色彩,应该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在《爱满天下》特别节目中,当看到两名孤儿平安渡过手术危险期,声情并茂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红尘有爱,孤儿不孤。正是无数好心人献出他们诚挚的爱,才使这两名不幸的孤儿渡过了难关。爱是人间最美丽的词语,她能给生活带去浪漫和遐想,爱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与光明,爱又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她能驱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倒心与心之间的冰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吧!让世界充满着爱!”

这段话是即兴道来,情感真挚、词采华茂、感人至深,可以看出主持人文学修养较深,遣词用句恰切自然、富于文采。这样的话在生活中你会觉得有些作,但出现在节目中,就美得令人怦然心动,为之喝彩。

如果说文采的美是主持人“说”的刻意追求。那么声音的美就是两个“说”共有的先天条件了。因为声音本身就具有美学意义,从韵律上来说,我们的普通话更是美不胜收,它乐音居多,清亮圆润,四声调和,参差错落。在这一点上主持人又要作功课了。因为通过发声练习、呼吸练习,利用普通话的美学优势,可以把有声语言练得字正腔圆、优美动听,通过提升知识修养、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可以提高驾驭语言的自由度,语气、节奏的恰当使用可以使主持语言富有艺术的魅力,给受众带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练成的上乘功夫。

主持人的说不能随意;不能飘;可以创新,但不能创造;可以调书包,但要准确无误;可以铺陈,但不能旁逸斜出;可以华丽,但不能空洞;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无哩挑逗。我们要说的是规范口语,“既有书面语言的规范准确、逻辑性强、简洁精炼、庄重文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语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要求。”[2]这可不是一个“说说话”那么简单的事儿。

注释:

①樊梨花.《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期第12页.

②张逸群.《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9页.

猜你喜欢
普通话主持人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