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自由者——浅谈电影《看上去很美》

2011-08-15 00:47:00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规训惩罚灵魂

刘 星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000)

“这个世界上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这是电影《看上去很美》的海报宣传词,自然也可看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但是当心灵的自由在与强大的具备压倒性力量的权威对抗时,它最后的命运往往是会成为一个无助的“他者”存在,同时与勇敢和叛逆的胆量爆发伴随着的是被疏离与隔绝之后的寂寞。影片主人公方枪枪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集体边缘的孤独的自由者。正由于他始终无法逃离开这个社会早已规定好了的“游戏规则”,最终也只好在高高的围墙下投出一个忧伤、落寞的背影。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在成人世界规则中的遭遇折射出人类生命在社会中成长和存在的永恒困境。

作为一部以儿童为情节主角、从孩童视角出发来构成叙事结构的“有趣”电影,却是一个在童言无忌的怀旧背后隐含沉重与无奈的具有成人童话内质的现代寓言,它使麻木于生活繁琐之中的我们带着会心追忆般的微笑翻开自己曾经的童年岁月,同时又让背负着重重责任、身处层层规矩里的残酷人生在自由灵魂的审视面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电影,在看似平静的表层暧昧地渗透出心灵的挣扎和痛苦的呐喊,极端残忍与纯净安详之间的独特张力可以让我们轻松地笑,却也可以让我们无助地哭。

一、成长之痛楚

思想家卢梭说过,人生而是自由的,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谓成长,不过是一个自由个体套上枷锁,并逐渐习惯束缚感并在束缚中生活,继而忘记被约束的疼痛的经验过程。拉康更是不无真诚甚至有些残酷地将真相揭示给我们:长大成人就是意味着从想象界进入符号界,认同父法世界的一切规则并融入其中。

活泼灵动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始了自己与世界的第一次接触,但同时这样的生活又是“人孤独的最开始”,作为个体的人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强大和绝对的权威,从而遭遇到生存形式之间最初的矛盾也是最本质的冲突。身处所谓最幸福时光的童年,生命的活力和天真的想象力却是在统一的服装、标准的动作和时间安排、必须遵守的命令和奖惩制度的压抑之下。生性向往自由的方枪枪在面对这一系列的生存秩序时,迷惘而困惑。他曾极力地想融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想遵循着同样的规则获得大人们的认可,但这样的努力不仅与自己的心灵相悖,也无法因为个人行动的一厢情愿就可以轻松实现,它需要的是完全放弃自我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于权威的绝对服从,但方枪枪注定不是这样的人。寒冷的雪夜,他独自一人在雪地上行走,洁白的雪精灵在身旁轻盈飞舞,这样的情景多次出现在他的梦境中,而这无疑是其内心对于自由强烈渴望的生动写照。在被无情地拒绝和羞辱之后,他变得叛逆,妄图凭借自己的微薄力量反抗这个固若金汤的秩序,这样的痴心妄想只能是失败的结果,接着在被孤立和隔离的日子里,他始终是一个集体之外的独异灵魂,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却又害怕无所不在的黑暗压抑与孤独。在逃离了幼儿园之后,他无奈地发现,外面的世界依然是同样的生存准则,在高度的统一和标准化之中自己的灵魂还是无法找到可以依存的地方。与高大的围墙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他瘦弱而孤单的背影,与占据绝对强势地位的社会规则相比,个人的存在渺小而无力,具有暧昧美感的结局留给我们一个思考空间,是顺从还是坚持?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方枪枪一个人或者一个刚刚开始社会生活的孩子的命运抉择,它指涉的问题事关人类文明从开始以来就必须要面对的沉重话题。这不禁令人想起一部纪录片(《幼儿园》)的片首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成长之痛无疑是没有可能彻底解决的困境,任何绝对化的答案都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唯一可行的不过是持续地协调与平衡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生存的悖论。

在王朔的同名小说中,他把故事发生的时间确定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之间,《看上去很美》与《顽主》(成年)、《动物凶猛》(少年)无疑构成一个独特的成长系列,指涉的是玩世不恭、对世界充满蔑视与调侃的“痞子”们的童年时光。但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无疑发生了变化,较为纯粹的王朔味道变成了张元似的思考。而影片对于时间概念的刻意模糊,正是其背后关于人和规则、人与社会的思考获得人类永恒意义的关键。导演张元曾经表示:“我希望不把时间直接规定在50年代或者60年代,因为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什么时间,幼儿园里面的孩子,我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不变的,有一种持续性的东西。所以我故意虚化了年代,也把整个背景环境虚化,我不是那么刻意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空间,有的时候,既是像在真是里面,又像在梦里,所以我就制造这种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希望制造一个像寓言一样的故事。”而这样的寓言化建构直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无法摆脱的困境。

二、规训之残酷

如果失去了自由,何为人的存在?在一系列社会规训的面前,我们作为人的尊严的个性被高度统一集中的理性霸权和权力话语所支配,奖励和惩罚无疑是其中最得力的手段。所谓规训,即“规范化训练”,它来源于米歇尔•福柯的著作《规训与惩罚》。阿尔都塞说,社会规训是一套看似温和却弥漫着神秘暴力的社会调控工具。规训的结果就是在现代社会权力下训练出绝对的服从者,而在这样的权力社会中反叛则被视为异己者,被强制改造甚至被完全抛弃。方枪枪无疑就是被统一标准规范着的幼儿园里的另类,而他的存在则构成对权力的一种威胁。为拯救或者说消除这样的不合作者,奖励与惩罚被权力的维护者熟练地使用,作为荣誉象征的“小红花”和小黑屋里的禁闭,甚至彻底的孤立与漠视,在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放逐中方枪枪变成了权力压制下的一个孤独的影子。

在幼儿园的规训生活中,统一的服装穿戴、统一的作息时间,甚至连上厕所这样的最具个体生理差异的事情都被规定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而言语作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最明显差异被排斥,加菜加饭用举手示意、命令的发出用哨声就可以代替,人的行为被训练成动物一般的条件反射,难怪在方枪枪的眼中,成功规训的小朋友被异化成失去自觉和自由的非人类。而这种“微观权力”的存在正是现代文明中产生的隐形规训手段,既只需要对时间、空间和动作进行精密控制而无须使用暴力或任何其他代价更高的方式,就能够使人的身体彻底服从纪律。同时福柯曾借用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提出全景敞视主义,这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影片中孩子们的活动被老师监视的场景随处可见,窗户、锁孔,而幼儿园宿舍的设计则正是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典型再现,老师的眼睛可以随时注意到所以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个人的隐私与秘密会毫不保留地展现在监视者的视野中。

“害群之马”方枪枪被当做反面教材进行批判,当众展示、呵斥与批评,甚至被关禁闭和被孤立起来,这对于一个对世界秩序尚未陌生的孩子未免太过于残忍。在19世纪的梅莱特农场,“说一句废话都要受到惩罚,主要惩罚手段是单独关禁闭。因为孤独是影响孩子道德本性的最好手段,尤其是在孤独时,宗教的声音,即使以前从未进入他们的心灵,现在在他幼小的心里,也会恢复全部感人的力量”。被孤立中方枪枪体会到了无人管束的自由,但对于孤独的恐惧也相伴而来,无人说话无人玩耍,被人躲避被人漠视,与外界隔绝了联系后内心的孤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沉重而巨大的。他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身心却备受孤单的煎熬,而这无疑是一种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惩罚手段。福柯说:“如果说最严厉的刑罚不再施加于肉体,那就必然是灵魂。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应该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身处小黑屋的方枪枪哪里知道这样的惩罚正是整个依靠强制性权力运作的社会消磨一切反叛者的自由意志和个性的重要手段,一心想要离开幼儿园的他又怎么会明白人类所谓的文明不过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规训和惩罚基础上,最初只是肉体,而最难忍的恰是灵魂。令人迷惑的是,方枪枪置身于这段“在虚无中的流浪之旅”到底该何去何从?

《看上去很美》不是一种简单的童年怀旧,这种表面的温馨承载着太多人生与社会的残酷课题。它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展示和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揭露给身处其中的我们提供了更多沉重的思考,孤独与喧嚣、自由与桎梏、压制与反抗、权威与边缘……

[1]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肖文:《<看上去很美>:双重困境的寓言》,《戏剧文学》,2007年第2期.

[3] 王国平:《成人给自己补课——<看上去很美>》,《大众电影》,2006年第11期.

[4] 李雪雁:《电影<看上去很美>的符号学解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 孟亭含:《对教育规训与现代秩序的归顺与反抗——对影片<看上去很美>的解读》,《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3月第24卷第1期.

[6] 王小平:《规训与监视:现代性牢笼中的身体——电影<看上去很美>的危机焦虑》,《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

[7] 景虹梅:《童年,看上去很美——对电影<看上去很美>的一种凝视》,《电影文学》,2007年9月下半月.

[8] 宋光瑛:《微观权力的视觉模型:<看上去很美>》,《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9] 李姣:《小红花:游戏抑或流浪——对影片<看上去很美>的哲学阐释》,《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规训惩罚灵魂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神的惩罚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Jokes笑话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中国德育(2018年15期)2018-11-20 11:01:02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惩罚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灵魂树 等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