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中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置和章法,它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也是画中的骨骼。艺术家就是要在有限的纸素范围内,运用审美的观念安排和处理形象、线条的位置关系,将不同的形象、符号按构图的法则组成完整的艺术空间。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并加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绪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画家会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构图方式,因为阅历、气质、修养、环境不同,所以都有各自表达性灵的构图形式。如朱耷以圆形构图为主,画面结构严谨、奇险与独特,对抽象结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画面萧疏荒凉,而且物象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这些形式正是他孤愤、冷寂、悲痛、沉郁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潘天寿构图喜作方形结构,每一笔都是匠心经营,充满力量和秩序,他在吸收文人画构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面结构,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表现出沉重、雄阔、质朴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构图在空间营造方式,画面透视法的处理以及安排与构建画面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中国画家对构图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中国构图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辨证规律。从形式上看,是笔墨技法下的构图。画面只有在构图的支撑下才能表达画者的意向和更好的突出主题,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中国画构图的优良传统。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经营,绘画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大功告成,紧跟着要研究主次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等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考虑周全,做到成竹在胸,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1]“经营位置”六法中极为重要。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以经营为第一”谢赫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专指画面的布置。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所以说,在我国古代对构图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和重视构图的重要性。
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造,在画幅形式的变化上,西方绘画一般都符合黄金比例,很少有狭长的画幅。而中国画画幅则不受西方黄金比例的约束,可以是任何形状,根据构图的需要随意安排及经营物象的位置,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万里江山图》等。如此复杂的场景,唯有用长卷的形式才能把握得住,而在这种形式中,空间处理更微妙,画家灵感表现也更自由,焦点透视已经不能完美表现这种形式,散点透视的运用使画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随意而为。自古至今,散点透视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得到不断发展,体现出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心理背景。
绘画创作要从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美,使主题立意明确,构图完美。“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2]就明确道出了绘画的取舍之法,画家既受真实的自然物象的制约,又有自由创造画面的权利。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这样才能突出画面的精彩部分,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古谚云:画由心裁。心在取之,心不在则舍之。强调和渲染能够与创作者达成心里共鸣,在观者眼中投射出审美需要的物象就已足够。画家匠心取舍,观者心领神会。
穿插错落之法在中国画的构图中非常重要,既要在画面中表现出主题姿态。又要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古人有无“女”不成梅之说,一个“女”字就定出了梅花枝干的大的走向。又有“三笔交凤眼”画兰说和“个”“介”字型画竹的穿插之法,其目的是把纷繁错乱的真实自然条理化,以便把画面分割成有一定秩序,有对比和统一又疏密不均的面和线,使画面构图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天趣自然。在一幅作品中,为了让画面灵活,有生命,主观地将所描写的物象安排得参差错落,齐而不乱,穿插有致,复杂而又有条理,错落而又有秩序,使画面自然灵活,巧妙天成。
疏密关系是绘画结构的要着,古人很早就提出画面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如果被景物挤满,没有一点空白,就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如果画面上空白留的恰当.能让人体会到画面的延伸,思路也会发生变化。方薰《山静居论画》说:“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风中柳飞,远沙迷茫,孤舟蓑笠等物象已构成雨景的特色,故不画雨而自有雨意,而在形象之外的空白,则是若隐若现的雨中远景,是无所见的空濛雨意。”空白处常常隐藏着画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有生气,空灵俊秀,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中国画讲求“虚实相生”。隐藏、松动、含蓄为虚,显露、实在、明确为实。实处是画,虚处也是画。古人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相互衬托,相互对比和依存。中国画的以纹代水、以月代夜、以白代云、以势代风、计白当黑等都是“虚”的表现技法。画中常规的虚实关系为厚重者实,色淡者虚;近者实,远者虚;主为实,次为虚;外为实,内为虚;有笔墨处实,无笔墨处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定法,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
开合呼应是中国画构图的总构成方式,开合呼应贵在得势,势是一幅画的整体趋向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视觉感受。中国画的开就是要使画面有有蓄势的感觉,有张力,能将画面的物象展开。“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变化。”[3]是将画面协调统一起来。开要豁达、痛快,合要严实,做到“神合气闭”。要把握好开与合之间的节奏、韵律、幅度、疏密、聚散等变化,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呼应,在作品中,表现人、景、物之间相互联系、顾盼传情的呼应关系,不仅要表现人物、动物的神态及情趣的呼应,也要有景物闻的姿态、韵致、趣味、节奏等关系的呼应,还应有笔、墨、线、色及形式和内容的呼应,从而使画面的人、景、物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和传情的效应。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构图又一个特点。“中国画艺术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4]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唯有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才能表现的完整,更有特色。诗、书、画、印的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又能增加画面境界,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绝无仅有的,画一幅好中国画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力争全面提高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有内涵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构图形式的创新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现代中国画对构图重新审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有些画家开始重视写生,在人物环境的典型性和视觉的真实性上开拓出一番新空间,有些画家则努力继承传统的章法技巧,并蓄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意象空间的表现上下功夫,使种传统构图形式另辟新境,别出心裁。还有一些画家从西方艺术的创造中找到灵感,采用构成、分割、重叠的手法,表现出新的意态和新的审美追求。以上几种构图法都有自身美感的因素,都是在潜心学习传统构图特点基础上的新的绘画语言。所谓“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在新的艺术环境中,新的审美条件下,绘画者应将自身对画面的精神领悟融入创作,巧妙平衡疏密虚实,穿插错落,开合呼应等对立统一关系,使画面既符合传统的审美期待,又让作品充满人文情怀,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
注释:
[1] 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62.
[2]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50.
[3] 韩玮.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6.
[4] 林钰源.构图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文物出版社,1982
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