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艳
对大学生自我激励长效机制的一种探讨
——以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学习型公寓建设为例
罗金艳
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自我激励的内涵及其作用,结合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学习型公寓建设,提出了运用自我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学习型公寓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自我激励;长效机制
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普及,传统班级概念相对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和实际需求出发,寻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浙江财经学院为适应新情况,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提出建设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社团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型公寓。本文从构建大学生激励机制出发,探讨学习型公寓长效机制的建设途径,希望能以此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成长成才。
(一)自我激励内涵
所谓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激发、鼓励,使之振作之意。这里所说的激励主要是自我激励,它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关怀、自我剖析,形成自我激励,达到自觉提高;另一层是通过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激励,即群体激励,共享成长经验,实现相约成长。
(二)学习型公寓愿景。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校通过构建学习型公寓,使得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能够获得发展和成长的大学生公寓建设形式,从而为学生在生活园区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
(三)自我激励的作用
1.自我激励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建设学习型公寓长效机制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3.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4.自我激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自我激励为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渴求进步的观念,是实现自我激励的重要形式。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自我激励的育人手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提高。为此,首先要关心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施展。其次要服务于学生,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及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最后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以自然班级为主的管理模式,将工作重心转向园区和公寓,让学生在宽松的育人氛围里实现成长。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自我激励有制度支撑。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使学习型公寓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我们应该以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提高学习型公寓的管理水平。
(三)健立全方位的组织架构,确保自我激励机制运行畅通。
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通过自我激励真正实现助人成长。一方面,学生公寓推行模拟社区化管理,下设四个中心,统筹协调公寓管理;另一方面将学生群团组织学生会工作重心向园区转移,突出学生会在学习型公寓建设中的作用。
(四)开展丰富的公寓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激励依托平台。
法学院主要从建立学生寝室成长档案、设立学习型公寓建设课题、召开学生成长经验交流会三步曲的制度化运作来逐步推进自我激励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建立学生寝室成长档案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其基本内容是每学期以寝室为单位,经过认真探讨提交2000-3000字的成长体会。其主要内容就是系统总结寝室成员的成长收获。
2.设立专项课题是整个计划的第二步。每年设立学习型公寓建设课题,涉及寝室人际关系、专业学习、心理健康等与学生成长切身相关的内容,在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形成招标课题。
3.召开学生成长经验交流会是整个计划的第三步。定期召开成长经验交流会就十分必要了。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每年按一定比例选拔寝室,结合学习型公寓建设课题汇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大型的“学生成长经验分享会”,作为激励和示范的榜样,营造一个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氛围。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操作可行的制度来反映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内在地作用于整个学校。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工作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摸索,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大学生自我激励机制,营造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稳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张皓.对高校学生干部实施有效激励的策略探析[J].社科纵横,2010,(10).
[2]安世遨.浅论大学生的成就与自我实现激励 [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3]范益民.当代大学生心理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罗金艳,女,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浙江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