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刀手爱德华》看波顿电影的艺术特质

2011-08-15 00:47:00杨立群武汉大学艺术系湖北武汉4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剪刀手雅芳波顿

杨立群 (武汉大学艺术系 湖北武汉 430000)

蒂姆·波顿被《看电影》杂志主编称为好莱坞现今仅存的“工业化时代下的手工业者”。在二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这位好莱坞鬼才只贡献出了十余部作品,在浮躁的时代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世界。“幻想”几乎是波顿电影不变的母题,于他种种的奇思妙想中,奇诡迷离的哥特式风格、B级片的黑色元素和温情的内核绝少缺席,这三点在他早期的经典之作《剪刀手爱德华》中就已初现雏形。

一、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几乎成了波顿电影的标志之一,波顿对哥特风格的坚持从他第一部动画短片《文森特》一直延续至今。在《剪刀手爱德华》中,哥特元素主要体现在中心人物爱德华身上。

在这部波顿自编自导的影片中,爱德华的形象由波顿亲自设计:苍白瘦削的面容,蓬乱的头发,黑色紧身的皮衣,巨大的剪刀手——阴郁的哥特气质将爱德华与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清晰的分割开来。他所居住的古堡更是标准的哥特式建筑:黑暗阴森,高大华丽,隐隐地透着几丝死亡的气息——和他的主人一样与小镇格格不入。

导演从影片一开始就刻意营造并放大这种不协调感。古堡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是雅芳小姐在推销受挫,准备驾车离开时,她转动汽车后视镜,古堡随即出现在圆形镜子中。黑色的城堡周身都散发着阴郁的气息,与旁边米黄色的房屋,翠绿的草地不协调得让人感觉它似乎是一个放错了位置的微缩画,而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事物。

接着,雅芳小姐开车驶向古堡,导演在该镜头中将古堡与小镇的排斥性在视觉上放大到了极致:小镇被安排在画面下方,中间是宽阔的街道和雅芳小姐米黄色的车,两边是五彩缤纷的房子,古堡在画面中间偏上的地方,它屹立在巨大的青灰色山上,以蓝天为背景,仿若徘徊在小镇上空的阴云一样诡异不详。导演有意把青灰色的山表现得很庞大(实际在后来的影片中可以看出这座山并没有如此巨大),从而营造出一种压迫感,为爱德华的出场创造神秘紧张的气氛。这种诡谲而神秘的氛围一直持续到雅芳小姐把车开上山:奇诡可怖的雕塑,枯死的大树,以及雅芳小姐站在古堡门口的大仰拍镜头都压抑着观众的神经。

直到雅芳小姐推开门进入花园,色调才得以改变,土黄色的小径,卡通造型的园艺作品,缤纷绚烂的花朵消解了此前的恐怖气氛,暗示古堡主人内心的温暖单纯和他与小镇居民短暂和平相处的可能。

电影首先是视觉的艺术,黑暗阴郁的哥特式包装从外表上就将爱德华疏离于主流之外,而萦绕爱德华周身不散的对于孤独的挣脱与束缚,更在影片内核上对哥特风格做了一个呼应。

“事实上,波顿的童年是孤独的。”[1]《剪刀手爱德华》的灵感来源于波顿十多岁时所画的几张画,彼时的波顿封闭、孤独。作为一个机器人,爱德华拥有永恒的生命,却又终身受困于孤独。他怀抱着一颗渴望关爱的心,却无法与周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不断地被误读直至被推回阴森的古堡——孤独一直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关键词。

二、黑色元素

由B级片陪伴长大的蒂姆·波顿几乎在他的每部电影中都融入了B级片典型的黑色幽默、血腥、暴力、怪诞等黑色元素,《剪刀手爱德华》也不例外。

号称波顿“最好看,最明朗”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血腥暴力元素被压缩到最小,几乎只在片尾詹姆、金、爱德华三人搏斗,爱德华杀死詹姆一幕中出现。即便在此处,导演也有意不渲染血腥场面:打斗过程中只有金肩膀上有一些血迹,而这在打斗一幕开始前就已经印在她雪白的裙子上了;爱德华杀死詹姆的一组镜头中,导演把爱德华的手部特写和詹姆的胸部特写剪辑到一起,传达刺杀信息。镜头在剪刀手刺进詹姆胸膛的那一刻上移,停留在詹姆惊恐痛苦的脸上,整个过程画面中不见一丝血迹。

血腥与暴力隐退,黑色幽默却大放异彩,波顿把它融入小镇的方方面面,对居民们极尽嘲讽之能事。电影一开始雅芳小姐在推销时遭遇的一系列挫折既引人发笑,又准确勾勒出小镇最主要的几个居民的形象:冷漠、不客气的海伦,风骚的马太太,对基督教的执着到了疯癫程度的女人。

这其中导演着重墨描写的是马太太,她与爱德华的每次“碰撞”都令人忍俊不禁。一个是“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单纯青年,一个是欲望满腔的半老徐娘。马太太在美容院里对爱德华的勾引和其后爱德华告诉比尔的“她带我到储藏室然后脱去衣服”,是影片中黑色幽默运用得最精彩的地方。爱德华直白地讲出了成人世界最普遍却又隐晦的欲望,给了肮脏社会漂亮的一击,善良如雅芳小姐一家,听到此话也只有面露尴尬。

这一个个笑点背后隐藏的,皆是导演对以马太太为代表的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小镇居民的尖刻嘲讽——在爱德华纯洁灵魂的对比下,他们的灵魂显得无比丑陋。

小镇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爱德华:一开始被神秘来客激起了无穷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大家强烈要求雅芳小姐佩吉开派对,家庭妇女们过于热情的示好让离群索居多年的爱德华不知所措;在发现爱德华的艺术才能之后,人们又争相要爱德华帮他们修剪草坪、美化小狗和设计发型;在大肆传播和渲染爱德华的“偷窃”、“强暴”行为之后,他们立即疯狂丑化爱德华,一步步把他推回古堡。

爱德华外表恐怖,内心美丽,小镇外表绚烂,内心丑陋——两者从外到内形成的强烈反差从宏观而言,正是影片中最大的黑色幽默。作为波顿标志性的表现手法之一,黑色元素出色地传达了导演隐藏在影像背后的深层思考。

三、温情内核

诚如研究者所言:贯穿伯顿影片的主题是纯真与温情。[2]无论主题如何严肃,波顿还是选择了成人童话这一柔软的方式表达,作品内在涌动着温情的暗流。

爱德华与金的凄美爱情故事令无数人动容。尽管外表阴郁黑暗,拥有水晶般通透纯净心灵的爱德华是影片最大的温情源泉。爱情的动人之处在于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永恒的坚守,这两点爱德华都做到了。在爱德华无私付出的映衬下,金在片尾的回应甚至显得有几分苍白无力。但这段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就来自于它的不对等,正是爱德华不计回报的付出和执着的坚守让人感觉到温暖。

金对爱德华的回应虽然太迟,但金一家对爱德华的体贴照顾却贯穿了影片始终。无论小镇居民以何种态度对待爱德华,金一家一直把他视作家庭的一份子:带爱德华回家的佩吉像妈妈一样包容他,微笑着安慰他鼓励他;比尔自动扮演了爸爸的角色,风趣地教育爱德华,必要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批评他;弟弟奇云带爱德华去课堂的目的虽然掺杂了些许孩子气的虚荣心,但无论发生什么,他都坚定地支持爱德华。这份关怀不同于金对爱德华的关心,却丝毫不逊色于后者——这是亲情,是爱德华在他的创造者去世之后便失落多年的,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第三则是友情。导演虽对此着墨不多,但是奇云对爱德华的支持,两人稍显幼稚的互动仍然是影片相当出彩的一笔描写。

抛开导演用黑色幽默表达的对现实的讽喻,《剪刀手爱德华》真正的重点是描摹人间最珍贵的三种感情:爱情、亲情和友情,展现孤僻却又渴望沟通的爱德华的心灵激荡。无论想象如何奇特诡谲,无论外表如何光怪陆离,在这片天地里,总有一份温暖直达我们内心。这也正是波顿电影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注释:

[1] 苗渲明:《蒂姆·波顿:“鬼才”的童话》,载《大众电影》2008年第10期.

[2] 参见孙健:《黑色的纯真:蒂姆·伯顿的电影》,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剪刀手雅芳波顿
“剪刀手”的 爱
Dynamics and near-optimal control in a stochastic rumor propaga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media coverage and L´evy noise
波顿历险记
趣味(数学)(2021年5期)2021-10-13 06:49:20
“剪刀手”拍照会泄露指纹?
科学大众(2020年12期)2020-01-07 06:46:30
剪刀手“嚓嚓”
雅芳 老树能否开新花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新雅芳能否浴火重生?
雅芳再变革
巨人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