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千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 )
千灯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千灯镇位于太湖流域,全镇42.67平方公里,古镇区面积约为30.3公顷,其中核心区域面积12.36公顷,传统明、清、民国建筑8万平方米,占64.72%,绿地面积为4.4%,文物古迹用地约为20%,合计为89. 2%。
民居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空间,千灯传统民居布局自由舒展,小巧温馨,其在院落组合、庭院布置、建筑色彩[1]等方面反映了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文化。
千灯民居大多为一层或二层坡顶砖木结构,规模大小,所处位置,使用状态的不同,其形制也会有所不同。规模较小的民居,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简单的空间,在立面上为一个开间,进深大多较深,这些建筑多位于深街小巷或河道两侧;规模稍大些的,由厅堂、庭院和天井组成,并呈现递进的关系。以上两类民居,在建筑布局上自由灵活,选址上以实用方便为原则。
传统建筑按立面类型分析,可以分为“单间二层出挑无廊”、“单间二层出挑有廊”,“二间二层出挑无廊”,“二间二层不出挑无腰檐”,“一大间一小间二层出挑无腰檐”,“三间一层”,“三间二层不出挑无腰檐”,“多间二层出挑无腰檐”等。
千灯传统民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这些民居的营造,因基地的条件、使用的要求、建筑的用料,屋主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生活需求等因素而变化,没有严格的定制,大多民居建筑构成自由灵活,风格朴实。
1.依据民居的格局形制和建筑规模的不同,千灯民居主要可分为商贾府邸、文人故居、普通住宅三大类型。这其中商贾府邸尤其以余家当铺为典型代表,文人故居,以顾炎武故居为典型。
2.依据民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千灯民居可分为深街小巷毗邻而建的民居和临河而建的民居两种类型。千灯位于太湖流域,境内河网如织,河流属于淀泖水系[2],街巷沿河流排列,街巷与河流相互交错,形成棋盘格局,民居则分布在街巷和河流间。
3.依据民居的使用状态,千灯民居主要可分为普通住宅和“商住两用”的民居两种类型。千灯历来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在长度约为800米的石板街两侧有商店约200多家,这些商店多为一层或二层建筑,而且大部分都是集商店和住宅于一体的“两用”型民居,在这之中,包括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等形式,布局都较为自由和灵活。普通的住宅大多都位于街巷之间,仅作为生活居住之用。
千灯民居大多为一层或二层坡顶砖木结构,平面上按轴线依次由厅堂、庭院和天井组成一进一进的递进关系。千灯虽河网纵横,人多地狭,但其民居空间架构和平面布局与中国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体系基本一脉相承。
“间”——千灯民居的基本的空间单位[3]
千灯民居大多临水而建,且多数为小型民居,每户一般少则一间,多则五六间不等,间的进深各不相同,一般为五至七檩。有些民居规模较小,仅有一间或者一楼一底,有些规模中等的民居建筑,横向上“间”的数量,以及纵向上“进”的数量都会有所增加,至于大型的民居,其“间”的数量相较于前两者而言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进”——千灯民居的重要组构单元
相对于“间”的横向关系,“进”则是强调了民居在纵向上的空间序列关系。在千灯,由于其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限制,普通民居的平面布局较自由灵活,在“进”的数量和形制上没有严格的限定。有些民居只有单独的一间,有些民居有前后两进,多的有三至四进,这主要还是由民居规模的大小所主导。
“堂”——传统民居的主体空间
在传统民居中,厅堂主要有会客、祭祀、用餐和起居等功能,同时也兼有礼仪性和实用性的作用,它体形高大,结构稳重,是整个民居空间中是最重要的空间。由于受封建制度的限制,厅堂的面阔通常都不超过三间,其规模的扩大都是通过增加架数,在纵向上延伸。而且,一般在传统的民居中厅堂都是整个住宅文化艺术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如匾额、对联、砖雕、木雕等等。
“天井”——民居空间的衔接要素
民居空间中,在进与进之间,以天井作为连接两者的过渡空间,不仅如此,天井还可以利用其连接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优势,对民居起到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作用,同时天井还可以看作是室内空间的延伸,既增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又将室外的自然风景引入到室内空间中来,增强了整个建筑的意境和美感。
千灯民居大都为砖木结构,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都采用木构架加填充墙的结构体系,内外檐装饰多为棕色木材。在这里木架构的构造方式主要有穿斗式架构和抬梁式架构[4]两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架构
这种架构以落地木柱直接承受檩条和屋面荷载并传至基础,同时用穿插枋将落地木柱从纵横两个方向加以连接,使其成为具有较好刚度的空间架构系统。穿斗式架构,立柱较密、用料较小。
抬梁式架构
这种架构除了用木柱支撑檐檩并直接落地外,还用童柱将脊檩及其它檩条的荷载经横梁传递到前后檐柱,再用枋加以连接。抬梁式架构中,除了檐柱外,在跨度之间没有落地柱,所以比较适合于厅堂等面积较大的空间。
复合架构体系
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架在整个千灯传统民居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其中,抬梁式构架,它的结构坚实牢固,经久耐用,而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构架而成的建筑具有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这种结构常常出现在一些大户人家的宅邸,相较于普通民居则多使用穿斗式。后来人们根据两种构架形式的优缺点,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即两头山墙处用穿斗式构架,而中间则使用抬梁式构架,这样既扩大了室内空间,又节省了木料。千灯民居中就不乏这种结构。
千灯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格,本文研究挖掘了千灯传统民居的个性所在:它空间上的组成显示了千灯传统民居在布局上自由灵活的特点;它的艺术特色显示了千灯传统民居在在装饰上朴实无华,清新淡雅的特点。居住于这个地方的文人雅士和普通民众追求崇儒、爱好风雅的生活意境,加之昆曲等戏曲文化的熏陶,使得整个小镇充满了书卷之气、和昆曲的悠扬韵味。在这种意境下,街区空间和居住实用的需求相结合而产生了千灯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的特殊之处。
注释:
[1]参见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参见《千灯镇志》编辑委员会.千灯镇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参见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参见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6).
2.《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
3. 陆元鼎,陆琦.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