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巴渠民歌作为巴渠地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体现着巴渠地区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层文化内涵的演变轨迹。这些信息大量隐含在民歌的曲调、旋法、音程关系、倾向性、紧张度、色彩性、调式特征等各种音乐语言特点里,并生动地体现着巴渠民歌的区域性色彩。这些具体的、灵动的音乐语言与风格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充分折射出了巴渠地区以至四川地区的文化内涵变迁的脉络轨迹。
1、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因素与巴渠民歌区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地区的民歌具有着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它的分布和影响也远远超越了巴渠地区而辐射到周边众多区域。巴渠地区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与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特点也影响到了此地区民歌的区域性色彩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上巴渠地区曾经经历了多次的战乱与民族融合的洗礼,在地处西南地区的广阔区域里,它曾经与诸多的少数民族、外来民族以及后来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八年抗战时期大量东部人口西迁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碰撞与融合,多种因素的文化也进行了多次的、长期的交汇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巴渠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与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又被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巴渠地区为核心的“文化带”。
2、族群、社会环境、文化带、文化层因素与巴渠民歌区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民歌的区域色彩的形成还与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历史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巴渠地区人文、艺术等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具有巴蜀地区文化的典型气质。巴渠地区经历了多次人口迁移,混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因而族群文化观念相对强烈。社会环境的相对闭塞和边缘地区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巴渠民歌等多种优秀文化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巴渠地区的语言特征、音韵特征、修辞技巧、戏曲特征、表演文化等特点都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此地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特质,也成为巴渠地区特色民歌色彩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所以说这种多样性的艺术形式最终能够以综合性的特点反映当地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人文风俗、地域因素以及社会心理等深层社会历史内涵。而这些隐含在巴渠民歌中的内涵恰恰是其区域色彩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从更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反映出了地域性文化的结构特点与内涵积淀,也进一步折射出了巴蜀文化带的深层特点与历史脉络,因而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历史信息。
3、人文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因素与巴渠民歌区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地域处于四川中部,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这样的半封闭式的地理特征并未造成本地民歌的隔离,相反它以开放性的心态吸收了一切可能的外来因素与风格特征,并经过多年的沉积与历练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并兼有多种外来风格色彩的、相对稳定的样式,反映出了巴渠人民在创造历史文化过程中的开放性心态与包容性的文化传统,成为当地艺术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而这种文化又进一步影响到民歌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发展。这种包容性还来自于巴渠地区具有多个宗教信仰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民族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宗教信仰阶段,丰富的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二音乐往往是各种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影响当然也体现到了巴渠民歌中。另外,巴渠地区很多历史、传说都以口头方式传播,多个民族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使之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色彩,这种现象对于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人文环境、多样性的宗教文化和多样性的语言文字,使得巴渠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特有的区域色彩。当然在同一区域相似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交汇、融合,产生了很多相互交汇的因素与特征。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巴渠地区的民歌最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色彩特征。
1、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巴渠民歌文化内涵演变的内在动力。
巴渠民歌的文化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一样,经历了多次的碰撞与融合、多次的转折与演变。巴渠地区很多留存下来的民歌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演唱的歌曲中仍然保持着其发展早期的特点:相对宁静、古朴的特征,曲调相对平滑、简单,反映了当时音乐旋律的语言化特点和通俗化特征。这些特征在某些方面折射出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信息与生活内涵,并间接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心理、权力结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等内部生态环境方面的特点。在明清以来,随着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原来单一的土著情况有很大改变,人口构成、人口结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巴渠民歌色彩的发展。尤其自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使得原来相对稳定的人口、民族结构、人们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造成的心理变化也在后来的巴渠民歌中有所反映,成为巴渠民歌色彩的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活动半径和区域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大之后,民歌的风格、色彩也有所转变。原来相对单一的情绪变得更为多样,从思念远征的爱人、儿子,牵挂未成年的孩子、家中年迈的老母到怨恨当局者的政策、痛恨当地的恶霸、强盗以至到为将来的担忧和当下生活的艰难等都成为巴渠民歌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表现内容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巴渠地区民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因而,巴渠地区民歌色彩的形成与演变与当时的社会事件、历史发展等都具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反映出了巴渠地区的深层文化和社会发展特色,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是文化艺术发展结晶与典型表现,是巴蜀地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开放的奇葩。
2、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巴渠民歌文化内涵演变的外部动力。
巴渠民歌的形态与风格演变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巴渠民歌色彩与风格演变的生态圈。具体说来,生态圈的内涵包括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有系统的人文环境因素,既包含了当下的一切人类活动,也包含了未来的发展条件。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构成了巴渠民歌发展演变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成为推动这种艺术形式从风格到内涵演变的外部动力。研究这些系统对于巴渠民歌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巴渠民歌丰富的样式、风格与内涵的不断演变都与其发展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这个系统始终存在并影响着巴渠民歌色彩的形成与区域色彩的稳定,造就了巴渠民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因而,生态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关系到巴渠民歌的生存与发展。
巴渠民歌是一种散落于民间的艺术形态,因而它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状况、生产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历史上数次民歌风格的变迁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生产以及历史事件等因素具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大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巴渠民歌也会有所反应并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同时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或者大文化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后,它仍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风格特性,这是民歌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着民歌在反映社会现状和宏大历史事件方面的低敏感度和滞后性。但归根结底,对其长生影响的最大因素是民歌活动的主体:人。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民歌的色彩特点与形态结构因素的选择。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滞后的传播媒介、相对平和的民族心态使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也有着相对的稳固性,这也给民歌新色彩、新因素的融入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其发展的缓慢。当然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因素也构成巴渠民歌发展与传承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延续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巴渠民歌当今独特的区域色彩带。因而,在逐渐工业化的当下如何更好地维护巴渠民歌发展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关系到巴渠地域民歌的发展样式与形态、风格特点。
诸上所述,巴渠民歌的区域色彩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历史原因,它的发展与其主体因素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建构和维护等诸多因素具有着紧密的关联。当下的商业社会环境、工业生态系统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巴渠民歌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其近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如何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决定巴渠民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齐琨.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3):83-90.
【2】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J].音乐艺术.2006(2):86-91.
【3】赵英,何元平.巴渠地区“薅草锣鼓”艺术形态研究[J].四川戏剧.2008(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