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

2011-08-15 00:42荩吴颜岭
飞天 2011年18期
关键词:女作家英美文学批评

荩吴颜岭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

荩吴颜岭

纵观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发展历程,并且考察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是早期的妇女解放,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没有女权运动做背景,特别是像英美的女性主义文学那样有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它从属于民族的、国家的解放。

英美批评关注文学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谋求理解作者及人物的女性主体,发展基于女性经验的理论和方法;它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遵循女性美学的原则、妇女文化要求文学反映妇女的现状以及妇女作家的传统,对学院派的纯学术不屑一顾,并且奉行明显的性别路线。

战后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影响较大的著作是玛丽·埃丽曼的《考察女人》以及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并且首先集中火力攻击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两位批评家从字里行间并且流露出对父权观念不可遏制的愤怒,以至于后来人们称那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批评为“愤怒的批评”。

到70年代中后期,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家力图从女性文本中寻找真正属于女性性别的东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女性文本的研究。她们努力从经典女作家和长期被埋没的女作家的作品中挖掘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和女性感觉,当然也关注当代女性作品之外。还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本书:一是《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二是《文学女人:伟大的作家们》,还有一本是《女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阁楼里的疯女人》。

女性主义批评“向人类文明的一切投去自己严峻的一瞥,有着成吉思汗大帝和亚历山大般野心气魄、雄才大略”。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必要的声势与团体精神也对中国女性写作有重要意义,是女权运动的延伸。它要把人类文明的一切重新纳入其中,是一种涵盖一切的视野,审视的结果,是把人类历史看作男人压迫女人的血泪史,像尼采一样重估人类历史的一切。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才可以理解它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强调写作的政治。

中国没有女权运动,但女权意识有过多次觉醒。以文学为武器,庐隐、冰心、丁玲、沉君、肖红、张爱玲、凌叔华、苏青等一代成绩斐然的女作家,现了一个对自我生存底蕴的寻觅以及被压迫的女性群体的反抗意识,向束缚女性的陈规陋矩作了大量的挑战,第一次浮出了历史的地表。在五四以后的女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带有群体性的女性意识觉醒反映。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女性写作影响首要的就在于性别的觉醒。比较而言,中国首先是在不承认女性性别的前提下取消男女性别差别的。而英美是在承认和突出女性性别前提下讲女人与男人平等的。女性有一个独立的文化,而西方首先是充分发展了女性,而中国却缺少这样的背景。

随着新时期的崛起,女性文学,首先表现为一批拥有才华的女诗人、女作家的出现。她们用自己的文笔证实了女性能从事文学这样一个本不需要被证明的问题,并且走进素以男性为主的无性文坛。80年代中期,文坛上开始有意识地告别文学的无性时代的“女性文学”,这一现象在小说界和诗歌界同时出现。也或者说开始分裂出一批不同于男性文学的文学。诗歌界代表有翟永明、唐亚平、伊蕾以及张真等,小说界的代表有残雪和刘索拉。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特征非常明朗:在诗歌界,“黑夜的意识”是她们拥有自己公开的宣言,也就是:诗就是女性的信念、思想和感情的承担者,并直接把这种承担注入一种被视为意识之最的努力之中。并且女性作家运用女性意识,来创作女性的文学世界。

这一时期女性的眼光,在小说中表现如下特征:其一是极有意味的“女性命运”的重新安排。其二是使人与生活回到不为理性安排也不为感情左右的现实格局中来,消解了理性的光辉与感情的美丽。其三是使生活与人回到了日常乃至琐碎的生活现象的层面上来,消解了陈旧而传统的伦理与美学评价。在新写实小说的笔下,她们不是男性压迫下的奴仆,而是与男人有着不同思维不同进取路线的独立女性,不再是男性甜言蜜语的受骗者,女性命运有着崭新的表现。也如方方的《风景》中的女主角杨朗,在无路可走时,在艰难的知青岁月中,用女性的肉体作代价换取了上调的生存生机,而抛弃了爱情。杨朗的这一选择意味着对男性文化的绝情与告别,对传统的反叛。

英美女权运动是被压迫的男性首先反抗男人世界内部的不平等的精神的继续,是男性的一次次民主运动的副产品。在《女人的职业》的演讲中,女权文论先驱伍尔夫按维多利亚时代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标准虚构出来的理想女性,号召杀死“房间里的天使”,伍尔夫认为在男权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卑下的,她们没有一间独立的房间,不属于小说,不属于诗。她不仅每天都在做自我牺牲,她的纯洁被视为主要的美,而且总是宁愿赞同别的意见和想法,绝对没有属于她自己的什么意见或者愿望。伍尔夫将文学和历史一路浏览下来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假如妇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妇女的文学成就完全可以和男人分庭抗礼。

家庭和事业的矛盾是阻碍新时期女性自省自强精神彰显的主要矛盾。女性更深地陷入双重角色,“男权苛求”更多地以社会压力的形式出现,一方面作为最小团体的家庭,女人依然是从事这种劳动的主角,依旧要尽传统女性为妻为母的种种天职。在社会意识和观念上都基本沿袭了传统的男权主义的女性价值观,仍然需要进行极其琐碎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女人必须像男人一样完成本职工作,整个社会从制度上保证男女同工同酬,保证每个女人与男人一样享有就业机会。这就是女性实际处于一种双重压力之下,既必须争取个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独立要,又做传统的贤妻良母。

英美社会中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包括妇女一部分知识妇女,确实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并且由于受教育或者参与社会实践,对阶级、种族、性别等各方面的不平等进行更为科学和严肃的思考,她们能够站到本阶级圈子之外的高处去看世界。因而代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种种主张。这一派女性主义者,影响也在逐渐扩大,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她们与有色人种妇女结合,致力于改革社会。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有属英美派的社会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一派,代表如美国的莉莲·S·罗宾逊、朱迪丝·费特莱以及英国的米歇尔·巴雷特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视角启示着中国女性写作早日摆脱精英圈套。当代中国女性可以毫无顾忌地从事写作,但她们写作时的多重视角、无边主题以及个人化风格等等,这是在竭力躲避父权预设时又难逃知识、观念方面的精英圈套,也是外在身份“解放”给妇女带来的极大好处。不少论者担心,那些碎片般的、远离社会现实场景的隐私化、书面化的女性文学话语,一定会让普遍女性读者不知所以外。如在以《破开》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里,陈染并没有回答那些“没有深度的女人”,更多地号召女性精英的团结并以此来突破性别界限,但她该在这场革命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或许她们由于自身的不才根本被拒绝在革命行列以外,或许革命就应该自上而下进行。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之所以向着后现代解构文化的立场转向,恰恰是使审美现代性不致成为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期望更加深入大众社会,并且在扭转了它从前较为偏狭的自然性别视角和性别政治。

吴颜岭,黄淮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女作家英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等待三天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英美常见表达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