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本土化思考

2011-08-15 00:47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系河南南阳473004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本土化设计师空间

全 鹏 (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系 河南南阳 473004)

记得钱穆在其《国史大纲》的前言中有一段话:“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这段话套用到今日的建筑及环境艺术上就是:一、任何一黄皮肤黑眼睛设计师,尤其是地位较高,引领前沿的设计师,对其本国传统建筑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学术泰斗,不能算一中国设计师)。二、所谓对其本国传统建筑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土建筑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了解了一些外国房子,不得云对本土建筑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土建筑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传统建筑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传统建筑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掌握了一些现代建筑技术、材料,贩卖了一些国外的残羹冷炙理念),而将我们当今建筑文化链条的断裂、创新观念的缺失一切诿卸于古人。

这些言论很容易被视为民族主义的矫情。在一个渴望现代而且日益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就成了压倒一切的权威话语,成为建筑的主流语言,而传统则被等同于落后。无论是近年兴起的绿色设计概念还是风景园林专业都以现代性作为其核心概念,少见对建筑本土化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如上所述,文化链条既已断裂,创新精神便失去其最初凭依;这就无怪一群无根的中国设计师在字母组成的概念海洋里游荡,其作品也就难免打上种种募仿痕迹,没有了自己。其中缘由有对“现代”的盲目迷恋,根源却是对传统建筑的种种忽视和误读。

那么在立论之先有一个问题:何为传统建筑?何为现代建筑?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其实是等量齐观地将其视之为“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这也是一切谬误的起源。现代的公园里多有粗制滥造的仿古式亭子,其采用传统形制却很难与背景和功能相协调,不能给人以半点传统的感觉;相反,丹下健三的许多设计用的是钢筋水泥,却被评为具有日本传统——可见传统建筑必须是能够体现本民族的建筑结构与空间特色、审美观念,而非取决于其时代、样式、采用何种材料和技术。现代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在本质上也截然不同。现代建筑的背景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工业生产、人口剧增、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建筑体系;任何东西方建筑在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必然转化为现代建筑的形式。一种建筑体系的核心部分并非这些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及与所在民族传统心理、思想、审美的契合度。物质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潜藏在人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念却极难改变,这也正是我们讨论建筑本土化的起点。实际上,西方也面临着本土化的课题,如著名建筑师阿尔托等,都是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以求得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

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真实”和“自然”。所谓“真实”在于建筑结构与装饰的高度统一,没有纯粹装饰性构件的存在,每一种艺术造型、装饰部件都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而其结构本身又呈现出美奂美仑的艺术效果。装饰反映结构,结构形成装饰。如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大屋顶,在檐口与坡面两个方向上都采用曲线造型。这种造型的现实目的在于改善采光扬水,保护墙体与地基;然而在整体上,上翘的檐角和曲线本身降低了屋顶的沉重感,使体量庞大的屋顶不但不显得笨拙,而且具有轻盈挺拔的动感,达到了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统一。此种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本身的美”,或者“真实的美”。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忽然发现这种审美观正是现代建筑派的核心宣言: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建筑形式与内容应该一致,在美学上不应外加装饰,建筑形象应该与适用性,建造手段(材料,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相一致。在实践中现代建筑也是这么做的,注重按照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其主要手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追求几何形体的比例、造型、尺度划分,建筑的各个构件包括楼梯、排水管道等都被纳入几何构图的要素范围内;其次是利用不同的材质如素面水泥、玻璃幕墙等形成不同的色彩、质感之间的对比统一。“落后”与“先进”在核心观念和表现手法上拥有如此惊人的一致性,这个事实很值得当代那些唯西方唯现代的设计师们深思。

当古代建筑违背这种真实性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视其为传统,至少是不能视其为值得继承发扬的优秀传统。例如清式建筑作法过于追求形式采用不合理的梁径比,这个做法增加了大梁的自重,因而强度下降;它就违反了传统建筑的本意。同样,当采用传统形式和符号违背这种真实时,其实质乃是对建筑传统的背离。我国在建国之后的一系列标志性建筑里为了体现民族文化,采用了很多给建筑加“大盖帽”的做法;这些钢筋水泥的大屋顶极大浪费了空间,增加了建筑自重和造价,这种做法看似是对传统的继承,实则与优秀的建筑传统背道而驰。

所谓“自然”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传统文化心理与建筑实践中的亲近自然。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所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这些观念和特质都在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建筑注重室外环境的选择和塑造,注重人与自然的互相协调和反映,在选择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赋予自然以人文意识。这些观念表现在建筑空间上就是特别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沟通,传统建筑中的屋顶、墙体、门窗、檐廊等都属于过渡空间的范畴,这些构筑柔化了由室内空间向外部空间的变化过程,使人的生活起居与广袤的自然环境达成了微妙的联系,用有限的空间体量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现代建筑中的优秀居室设计也是追求良好自然环境的,远的如流水别墅、安藤仲雄的一系列住宅设计等。近者如长城脚下的公社,其常用手法就是大量过渡空间的存在,这些空间采用室内的装饰手法和设施同时又袒露在自然之中,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人在居室内生活,同时又是在自然中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这样的建筑呢?它是现代建筑,同样它也是传统建筑,即使它采用了现代材料,糅合进一些现代意识,其核心理念和空间性质还是符合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建筑传统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规则,它是可以随着时代和材料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演变的,这是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自然”还在于形制和装饰、空间造型的丰富多彩,中国传统建筑不但适于人居,能够提供合适的内外环境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它本身的形制也是多姿多彩的。传统建筑中大量过渡空间的应用在建筑实体上表现为虚实交替的空间序列组合,它是生动的,多层次交织而成的,建筑外观因而显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绝非大屋顶这种单一的意象可以概括代替。现代建筑中的“灰空间”概念与传统建筑中的空间处理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在用类似的概念来定义着空间的转换和渗透,追求着别致新颖的造型。但是现代建筑过多地受到材料和施工标准化的限制,对功能和造价的机械追求使得建筑造型单一,外观简陋缺少变化,虽然有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还是越来越僵化、沉闷、缺少真正的品位和人文关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营造多元化的室内外空间和文化气氛是现代设计师追求的方向,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上优美、自然、生动的传统建筑同样能够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

如上文所述,同样作为框架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是天然自洽的,无论是核心观念和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外观造型都具有极大的潜在一致性。这就使得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本土化探索不仅显得必要,而且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对中国设计师来说,本土化是一个注定绕不开的情结,它绝非简单的民族情绪宣泄,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向。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认识、重新解构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代建筑的全新理解和再创造。传统并非是一种或几种固定形式,不是大屋顶造型也不是白墙黑瓦的色彩运用,更不是图案纹样、家具陈设这样的装饰符号,而是建筑与空间的核心处理规律,是隐藏在民族心理深处的文化意识与审美特征。本土化也绝不应该是简单的组装拼合,而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传统建筑文化全新的解读和运用。

[1]《中国古代建筑史》陈志华等.

猜你喜欢
本土化设计师空间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我是小小设计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意设计师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天才设计师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