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2011-08-15 00:42:58严惠琼
红岩春秋 2011年2期
关键词:母亲工作

文◎严惠琼

永远的怀念

文◎严惠琼

追念慈父

1999年6月6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听到长途电话中亲人悲痛的哽咽,我一时全身颤栗,泪水夺眶而出——最惧怕的事无情地降临了:我最亲爱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你走完了你奋斗终身而壮志未酬的道路,告别了你倾尽全部心血而永远难舍的事业,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一星期前,我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离开你回到香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多希望时间能倒流,让我能再回到你的身边,享受你的慈爱,照顾你的身体,聆听你亲切的话语。

父亲袁超俊,贵州桐梓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共产主义青年同盟领导人、上海工人救国会主席、上海全国救国会第二次执行委员会代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长、湘乡八路军临时办事处负责人、衡阳等地办事处负责人、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秘书等职。1943年6月随周恩来同志到达延安,并在杨家岭周恩来同志处工作,1945年在党的“七大”秘书处工作,1946年7月任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秘书长,1946年11月后,经周恩来同志的安排,赴上海从事秘密工作和到香港中央贸易系统做贸易工作。在香港中央贸易系统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党总支书记,同时承担电台机要工作直至解放。1949年12月调京任纺织工业部办公室主任,后又历任纺织工业部机械制造局局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和代党组书记等职。国家旅游局在父亲的生平介绍中这样写道:“在战争年代,他不畏艰险,长年奋战在红区、白区和香港多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身边学习和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斗志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忘我工作,为我国纺织工业和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建立了功勋。离休后,他仍不忘为旅游事业出谋划策,关心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特别忙碌,没完没了地出差、开会、写文件。十年文革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富有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父亲惨遭迫害,在“牛棚”中浪费了12年的大好年华。打倒“四人帮”后,不顾年老体弱,父亲又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他带团到美国、南斯拉夫、菲律宾等大小国家考察;奔赴海南岛、武夷山进行旅游开发;为了筹建星级大酒店,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宾馆,他呕心沥血,拼尽全力。就在最后发病的那天下午,父亲还在旅游局听取报告,甚至病危之时,病床边还摆放着《中国旅游报》。每每谈到旅游的发展,父亲的双眼总是炯炯有神。我能深深地体会到,父亲为国家旅游业的奠基、兴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他的生命已经和中国的旅游事业完全融在了一起。

如今,父亲走了,走完了他无私、无畏、无悔的87年人生旅程,他这一生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所想到的、所谈到的,永远是创业的艰辛、工作的重要以及大家的努力,集体的力量。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也同样如此,更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儿女谋过半点私利,我们深受影响。正因为如此,我来香港,按照父亲的要求,并没有到他参与创建的华润公司以及曾经工作过的国旅求职。虽然我在内地已是大学旅游系副主任,并有“讲师”职称,但仍在港“中旅”(中国香港中旅集团公司,隶属国侨办,不属旅游局管辖)做了4个半月临时工,后经人事部考核才得以录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进中旅的,而没有靠父亲深恶痛绝的“开后门”,这正是父亲所希望的。

父亲,遵照你的意愿,丧事从简。你的生平已刊登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旅游报》上,你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上海、武汉、重庆、桂林、南京、贵阳纷纷发来唁电,李鹏、叶选平、宋平、李铁映、陈锦华、荣高棠等领导同志,香港的伍沾德先生、霍英东先生以及许多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为你送来了花圈和慰问,还有国务院宿舍的子弟们也给你——他们心爱的爷爷送了精致的鲜花篮,寄予哀思。深切的哀悼,真切的慰问,使我们子女后代甚为感动,愿你在天之灵也能感受这份浓浓的温暖。无论是生平介绍或是唁电、挽联中的千言万语,对你来说可谓是人生的最高奖赏,对我们子女而言也是莫大的教育。追悼会当天,数百人前来八宝山向你表示最后的敬意和悼念,有的步履维艰,有的泪水盈眶,有的已是泣不成声。此情此景,悲恸伤怀,终生难忘。

父亲,你没有留下家产万贯,却留下了你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勇于献身,留下了你宽厚待人、锲而不舍、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我定加倍努力地工作,更加有为地生活,继承你的精神气节,你的奋斗不息,还有你未竟的事业!

怀忆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5年光阴了,然而,在我丝丝缕缕的回忆中还这样真切地跳跃着她的身影,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以及对我们子女的无限关怀,挥之难去……

母亲钟可玉是在印度尼西亚出生、长大的华侨。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海外爱国侨胞纷纷支持祖国抗战,抗日的呼声不断高涨。当时年仅15岁、还在中学念书的母亲,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她毅然弃学,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家庭阻拦,千里迢迢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能歌善舞的她参加了青年歌咏队,为抗战勇士振气鼓劲。在战火的考验下,此时的母亲已从单纯的救国思想上升为要解放普天下劳苦大众的意志。她历尽艰辛,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考取了鲁迅艺术学院,之后又转战南北,在重庆红岩办事处与担任周恩来副主席秘书的父亲相识,并默默相爱,期间得到周恩来副主席和邓颖超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1945年“三八”节那天,母亲和父亲在延安结婚了。

战争的摧残,岁月的磨砺,使母亲体弱多病。然而婚后怀孕,竟怀了双胞胎,生下一男一女,周副主席和邓妈妈得知后非常高兴,一起前来看望,邓妈妈逗着刚出世的孩子,深情地对母亲说:“可玉呀,你把这两个孩子带大就是对祖国的贡献啊!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叶剑英参谋长来看望母亲,也幽默地说:“你这个小母鸡下大蛋呢!”两年后,父母亲奉周副主席指示到香港筹建华润公司,我也就是这时在香港出生。然而,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而在供给制的年代,母亲虽然有时“身缠万贯”地为组织运送金条,但每天只有5分钱的生活费,把我们拉扯大,真是非常不容易。邓颖超妈妈临终的前一年,父母亲带着在重庆办事处出生的女儿、我的姐姐袁青来到西花厅,看望病榻中的邓妈妈,又忆及这段往事,邓妈妈拉着母亲的手说:“当年你和超俊结婚时,我和恩来既同意又担心,那时你那么瘦弱,我真担心你生不了孩子呢,没想到女儿都这么大了,你是有功的妈妈!”是的,我们的成长,母亲功不可没。

几十年来,母亲一点一滴地把她的人生理念、文学修养、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以她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做人就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延安时期,身患严重伤寒的母亲却将组织发给她的营养费为全班女生买了一个公用的铜盆;建国后,她也没有利用父亲的职权谋过一点私利,尽管她上班跟父亲在同一条街,也不搭父亲顺路的专车,而是坚持乘公共汽车自己上下班,甚至因个子小,有时要挤几辆车后才能搭上,她也毫无怨言;父亲做外交工作时,她从不利用此机会出国。她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坦率,从不会失礼于人,也从没有“架子”,大家也愿意和她接近,把她当作知心朋友;但凡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母亲一定会拿去送给更需要的人;老同事或老朋友来家,母亲也总是热情款待,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为了革命事业,母亲离家数十年未归,时常想念着印度尼西亚的亲人和已在印度尼西亚去世的外婆,终因身体不适无法前行。母亲去世后,我们遵照她的遗愿,将骨灰撒向大海,让她随海水漂流,安息在海另一边的椰岛之国……

(本文作者严惠琼,又名袁继红,系原中共中央南方局袁超俊、钟可玉之女,现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吴佳佳】

猜你喜欢
母亲工作
母亲的债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给母亲的信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母亲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08
悲惨世界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