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大学生的替代和照应与连贯性的内在联系研究

2011-08-15 00:45
大家 2011年22期

沈 莹

( 沈莹: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已是到处可见。比方说在中国的很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的论文题目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研究衔接与连贯的论文。这些研究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国外的学者 (Halliday &Hasan, 1976; de Beaugrande, 1980; Carrell, 1982; Connor, 1984a; Enkvist,1985; and Kintsch & van Dijk, 1978)。虽然衔接与连贯研究的规模和前景很可观,但我发现对有关亚洲学生在衔接和连贯的实际应用上的特点进行比较性研究的人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化接近,语言体系相异的中日大学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上存在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寻找解决英语写作教学中衔接与连贯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将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成果。

二、衔接与连贯的概念

(一)连贯的定义

Bain (1890) 给连贯性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连贯性是通过衔接手法把一个个独立的句子和段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段。Phelps (1985) 把连贯性描述为有意义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因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与文章的内容成功地融为一体的缘故。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则提出连贯性是在被文章的表达所激活的知识当中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Brown & Yule (1983)认为连贯性是与读者对语言学信息的理解有关。

(二)衔接的定义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 (Halliday & Hasan (1976)) 的理论,衔接可以被用来作为提高文章连贯性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具体地被分为以下5类:1) 照应 (reference); 2) 省略 (ellipsis); 3) 替代 (substitution); 4)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和5) 连接词 (conjunctions)。因为本研究的重点是研究连贯性与替代,照应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让我重点地介绍一下替代和照应的含义。

照应具体被分为以下类型 1) 人称照应, 比方说: I, me, you,, them, and it, (2) 指示照应, 例如:the, this, there, that, and those, 3) 比较性照应, 譬如:same, identical, equal, other, different, more, and better等。

Bloor et al. (1995) 等认为,“替代之所以被使用,其原因在于当说话者想避免重复地使用同一词汇,他们往往喜欢借用一些别的一个语法词汇替代原来的词汇”

三、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数据的收集以及研究方法

(一)拟解决的问题

1.t检测和相关关系测试被用来解释什么是在日本和中国大学生中常用的连接,替代和照应的主要使用特征?

2.男女性别会不会影响连贯,替代和照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3.本研究结果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二)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和日本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中国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是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的20名二年级学生 (8名男生,12名女生)。日本大学生来自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的20名二年级学生 (10名男生,10名女生)。这些学生的挑选是采取任意的,志愿报名的原则。学生们的年龄段为20-22岁,学习英语的时间为12-14年。

我让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在2个小时之内把测试问卷答完,记分采取100分制。回答问卷时不准参考任何书籍,包括字典和词典等。

(三)研究方法

通过SPSS 17进行相关系数测试和t检测。从其结果分析中日大学生连贯,替代和照应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今后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结果

(一)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学生,他们在回答连贯性问题的得分都是很低的。

(二)中日男女学生在连贯性,替代和照应的使用方面有以下倾向:

1.中日男女学生连贯平均值很低。中国男女学生照应得分值处于最高水平。

2.中国男生在连贯性和替代的使用上有比较大的相关关系 (r=0.78**)。

3.中日男生的t检测结果证明他们在连贯/替代和连贯/照应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4.中日女生在连贯/替代和连贯/照应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五、结束语及本研究对将来的启示

首先,统计数据表明连贯分数上中日学生的分数最很低。因此,为了达到全面提高非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英语写作连贯水平,首先应该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上。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也就包括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衔接手法的能力,掌握好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能力等。

其次,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男生在使用替代和连贯性上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连贯性,在将来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适当地加强对替代知识的传授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最后,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到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在逻辑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比方说,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螺旋式的 (circular)。而欧美国家的人的思维是显直线式的 (linear) ,不会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除此以外,我还发现中国和日本学生都比较喜欢感性思维,在英语写作中较多地使用描述性的词语, 感情色彩丰富;而欧美国家的人则喜欢理性思维,多用较具体的描述。由于逻辑思维的差异性,必然引起在使用衔接手法上的差异性。因此,在将来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强调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的关系,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间的联系,达到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写作连贯性的最终目的。

[1]Bain, A. (1890).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 [M]. London:Longmans, Green.

[2]Bloor, M., & Bloor, T. (1995).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M]. London: Arnold.

[3]Brown, G., & Yule, Y.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Carrell, P.L. (1982). Cohesion is not coherence [J]. TESOL Quarterly 16, 479-488.

[5]Connor, Ulla M. (1984a). A study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writing [C]. Papers in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17, 301-316.

[6]de Beaugrande, R. (1980). Text, discourse and process [M]. Hilldale, NJ:Lawrence Erlbaum.

[7]de Beaugrande, R., & Dressler, W.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 8 ]Enkvist, N.E. (1985). Coherence and composition: A symposium [M].Pub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bo Akademi Foundation 101. Abo.Finland: Abo Akademi.

[9]Halliday, M.A.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

[10]Kintsch, W., & van Dijk, T.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85, 363-394.

[11]Phelps, L.W. (1985). Dialects of coherence: Toward and integrated theory [J]. College English 47,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