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改思考

2011-08-15 00:45金崇碧
大家 2011年22期

金崇碧

一、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与高中时期的心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两个阶段具有许多相同的心理特征,如;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生活依赖性的矛盾、旺盛的精力和经验能力发展水平有限的矛盾、意志的自觉性与冲动性及易受暗示性的矛盾等等。属于心理认知体系不稳定阶段,心理的形成受外界的影响还很明显。区别在于,大学生的认同感、自我责任、社会责任感增强;要求自我独立处理和完成的活动更多;交往领域的扩大,对他人和事物认知能力要求更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要求更高。

因此,大学阶段仍有必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育。这对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提高逻辑分析、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看。首先,由于中学阶段应对高考的学习经历,使得大学生对“原理”课程缺乏兴趣,并且以实用性、专业价值判断来衡量学习“原理”课的意义,缺乏支持他们学习的动机。其次,很多教师在讲课之前,事先并不了解中学阶段政治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也不区分教学对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分良莠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次,教师与学生主客体身份缺少辩证转换,学生的自尊需求、独立思考需求、创造力需求等等得不到满足,挫折感使得学生对“原理”课感到厌倦。

(二)从教材内容来看。“原理”是以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浓缩这三部分最为基础的内容。所以,教材内容覆盖范围广泛、浓缩丰富、知识点高度密集,给学生提供的知识量非常大。加之教学难免会涉及到教材以外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知识素材,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内容广泛、理论抽象,在有限的学时里讲授,学生接受的强度和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的抵触学习情绪。

(三)从教学目的看。首先,“原理”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客观上造成理论内容在逻辑结构方面相交相接得不太严密,使得教师在讲述过程的教学内容逻辑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学生通过运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自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从教学手段(方法)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绝对的教学主体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通过单一的讲述形式教授知识,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互动性和创造性比较缺乏。

(五)从教学考核形式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形式基本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为主,成绩计算基本上是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到课情况)和期末成绩的综合。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只追求考试成绩,“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搞突击”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不良学习心理。这种短时记忆形式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在大脑保留的时间很短。所以,常常出现考时高分,考后却是记忆模糊甚至遗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逻辑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改的探索和思路

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心理学规律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一)对于教育对象和教学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机,才会主动自觉地学习,有意识的把“原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意识和行为规范。“原理”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教学活动之前并不是作为学生自我内在需要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的,而是学生外在被动的接受的需要。外在的被动的需要如果不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它就不能成为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呢?

1.了解学生。教师的第一节课是对自己所上的班级学生的状况,做初步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等形式,大致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兴趣需要等。同时了解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与中学阶段政治课所教的内容之间的同与不同之处。

2.教学过程始终做到满足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教师始终做到和蔼可亲,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温和细语、耐心细致的施教,让他们有安全感、隶属感。

3.庞引博证,激发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短的理论内容或者一个基本的知识点、概念,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知识和社会历史背景,这些背景就是鲜活有趣的场景和故事。把这些鲜活生动的背景结合讲解课程,浅出深入、通俗易懂,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利用注意力、感知、记忆力、情感情绪等心理规律,采取多样性、综合化的教学方法。

1.推荐两三本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讲课之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同时分析学生的认识,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刻性。

2.依据所学知识开展主题演讲、分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探讨式的教学。首先拟定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见解和认识,然后课堂上或分组讨论提交发言,或个人演讲,或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等来探讨知识,让同学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种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们看来是沉闷无趣、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影像、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4.注重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师根据教材的理论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情绪、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现象以及经典人物等等进行分析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人物等寓于出来。分析使教与学良性互动,同时又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以及对他物(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现实生活。

5.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参观、考察、参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达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补充,既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补充了仅仅限于抽象理论讲述造成的理解不足。

(三)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采用辩论、演讲、提问、讨论、写论文、口试、社会调查及报告等考核方式。在考试成绩评定上,把学生平时作业、提问、参与讨论和发言的情况、社会实践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等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最后得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方式才能做到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

总之,充分利用心理学规律,教师是可以把学生认为的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获得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互动课。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素养,又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