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萌 刘静 布光
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研究、部署体育教学改革时,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俱乐部体育教学的形式来实践教育要求。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引导下,体育课程改革也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过去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注重学生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三基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育能力提高的“并列模式”;注重提高学生体育基础、体育能力和培养锻炼习惯的“三段模式”;注重增强体质和培养锻炼习惯的“一体化模式”;注重体育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兴趣培养的“俱乐部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素质教育功能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等。但从培养人的长远角度看,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主题。而大学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核心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符合“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高校体育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是解决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之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提高。配合《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从而使高校体育改革能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根据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高校体育课中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依据,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即总会,是社会团体及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增强师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其特点是集体育课教学与俱乐部活动于一体,旨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一个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学生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并竞技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
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参与者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健身、娱乐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来展示自身的体育风貌。让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要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自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终身体育观念。
(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及运动技术水平。
通过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组织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俱乐部体育教学能提高其对体育内涵精神的学习和领悟,使其对体育的认识更有着深刻的理解,再者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其自身运动技术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
(三)使其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让学生在系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搞好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不仅能使他们以健康的体魄走上今后的工作岗位,而且还会将自身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运动实践能力带到社会群体中去,成为群众体育运动的主力军,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提高。
目前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在总结多数院校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成功之路后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开展俱乐部形式体育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措施,以保障正常进行。
考核要体现出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内外兼顾、严活相融的管理原则,还应根据各高校师资情况和场馆设施条件做出统筹规划。在俱乐部发展初期,必须得到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对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完成俱乐部锻炼及达到各项要求的学生,每项计算相应的学分;对于获得一项运动三级运动员以上或三级裁判以上称号的学生,以及在俱乐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更高的学分奖励。
健身卡用于登记学生达标成绩,学生出勤情况,记录教师对该学生科学健身、技术、技能的评定,让学生了解近期效果,激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动处方则针对学生个体情况,改进健身技术,确定个人运动量与运动负荷,使学生科学地健身,也便于教师因人而异地调控,更好的了解运动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及提高。
目前体育消费已被广大学生所认可,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实行会员制,进行有偿服务。如选修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学生自备球拍和球,学生们为了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自我投资相当踊跃,能较好地解决了经费不足的现象,还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教师在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的特长。
目前对普通高校开设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时间并不长,但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推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入校学生增多,导致体育教学场馆、场地严重缺乏,致使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普通高校要实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就要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普通高校开设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实行体育俱乐部制要把来自于不同班级的几十名学生重新组成一个班来授课,这也给任课教师带来一定的麻烦。
总之,大学体育教学实行俱乐部制,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及授课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挥俱乐部制教学的优势,逐步克服弊端,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能够学有所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特点、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精神文明及体育文化建设和培养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钟学军,深化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新举措-锻炼卡初探[J].体育学刊,2000.
[2]许明荣,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孙萌: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刘静: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讲师。布光: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