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若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旗帜,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引导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整合功能。
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但是个人的价值,并不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而是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中获得的。人作为社会性的人,他总是而且必须借助于社会已经获得的各种经验、各种文化成果,来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些文化成果和经验中,一方面是关于各种事物的知识性成果;另一方面就是价值意识、价值观念。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多元的,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是多样的。
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增强,社会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五花八门,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冲击着主流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背离的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乘机而入,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对党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严重影响。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冲突,人们对合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选择也就越来越难、困惑也就越来越多,同时也必然伴随出现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失范现象。
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必须加以引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
所以,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树立和强化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意识,用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样的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才能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同心同德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价值观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调节人们的行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为此,国家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人们的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尺度和规范,使人们懂得了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然后把这些标准具体应用到自己遇到的各种事物、各种场合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自己的思想选择和行为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倡导“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提供了思想行为的基本标准,使人民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从而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时期,很多人受到利益驱动,执著于个人理想,倾向“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相协调相一致才能最终实现。现阶段,我党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把握这一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树立个人远大理想,把自己的利益和祖国人民连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的富足和强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落实,将会起到重要的凝聚和鼓舞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唤起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
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都有自己的具体立场,因而便形成了无数的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的“力”。这些“力”相互抵消、相互冲突,不仅造成了社会力量的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必须对各种“力”进行一定的整合,使它们能够大致地朝着同一方向进行运动。为了这种目的,除了利用组织和强制的手段、规定一定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外,更主要也更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教化使人们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为着实现社会定向和整合而服务的。这种定向和整合是一种社会必然性,是为了社会能够存在和顺利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道德、舆论环境,把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规则和价值目标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和日常化,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遂使社会的集体目标和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以此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体制变革不能没有价值观变革的支持,否则是难以顺利启动的,其成果更是难以持久巩固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团结整个社会的旗帜,它将引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下册)[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
[2]赵剑英,吴波,郑祥福.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 2008年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陈力,王志风,张智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文涪陵建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