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音乐的印象主义特征

2011-08-15 00:45芦海茹朱燕芝
大家 2011年22期

芦海茹 朱燕芝

一、十九世纪末的主要文艺流派

正如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所说:“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反映出来的自然界的一个片断。”自然主义者否认现实中客观规律的存在,认为认识的作用只是对偶然的、零碎的个别现象的描绘和“定影”;他们不求揭示现象的内在涵义,也不表现本质的、规律性的事物,只求个别的、表面的现象的写真。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他们打破了传统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诗句本身内在的音乐性节奏和旋律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他们让诗歌的字词描述近乎于绘画的色彩或音乐的音序波动,使其达到音画式的感官快感,以求用色彩的斑点来捕捉一掠而过的事物的效果,被称为是“凝固在文字中的音乐”。

与自然主义相近的印象主义产生于六十年代的一群法国青年艺术家之中。印象主义者不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只需要把自己从周围世界所获得的偶然的、瞬间的主观印象描绘下来。为了在绘画上尽量表达光线和空气的变幻所引起的印象,他们集中注意的是明暗和色彩的细致变化。

印象主义音乐是当时整个法国文学艺术思潮中的一部分,它深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以绘画、自然景物、诗歌为题材,表现感觉世界的主观印象。正如印象主义绘画以猎取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为目标,从而喜爱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变化一样,印象主义音乐也不以旋律为生命,而是用作为色彩和光线的和声来捕捉印象。它热衷于意想不到的不协和音的冲击和不平常的音色的融合,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展开,追求在疾驰的瞬间印象中一切刺激听觉并使之陶醉的东西。它认为音乐艺术只能以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和心境的手法来表现其魅力,不重视所谓“题材的作用”。因而,印象主义音乐的音响具有朦胧、飘渺、恬淡、纤巧、妩媚并带有随意、偶然和幻想化的象征性特征。

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的音乐是一种印象的艺术。他试图把印象派绘画和象征派诗歌艺术移植到音乐中,用模糊、梦幻般的效果将诱人的宇宙感情表达出来。他通过“即刻”的直接感觉或感情冲动,而不是“思考”这一间接媒介来影响我们。德彪西总在尝试使音乐跟文学和绘画的自由交流,而事实上他也做得非常成功。他有诗人一般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对周围的一切景色、事物和声音极为敏感;他又有画家一样的审美意识,能很快地抓住事物瞬间的画面美,并用他细致精巧的动感音响表现出来。也正是这两种音乐以外的因素导致了德彪西探索他独特的道路,并确保了他独创精神的充分发挥。

他的愿望是“再现我所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这与印象主义美术所强调的“用眼睛捕捉光的变化”以及由之而来的重视瞬间印象和色彩效果、不再考虑画的题材和结构等是相通的。他在其作品中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绘,如《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海》、《云》等,都是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等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物等的感觉和印象。

他对有关现实生活的内容兴趣淡漠,尤其反对“生活在舞台上过于准确地再现”;他描绘自然时,着眼点也在于表现内心的感觉。这种强烈的主观意识使他的标题性乐曲虽然有绘画般的光色变化,但更给人一种飘忽朦胧、捉摸不定的感觉。

印象主义音乐无论是在观念创新还是在构成材料和手法的改革方面,都与象征主义诗歌相互呼应、彼此相通。德彪西一直努力把诗歌的意境美融进他的音响中。1890年德彪西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集团接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和那些象征派诗人一样,不断寻找新的语言,在表达手法上力求精雕细琢。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写“朦胧模糊的心情”和“介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情绪”。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就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一首田园诗,诗中用晦涩、暗示的语言描写了希腊神话中司管森林与田野的牧神的冥想。德彪西借用原诗的百字作为标题,运用印象主义调色板的手法、不同以往的旋律线条与和声、透明的配器与纤细的色调,刻画出牧神在午后的倦怠、庸懒、昏昏欲睡,而后在温暖的阳光下入睡并引发幻觉时的情景。这个作品印证了印象主义音乐与象征主义诗歌在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的亲缘关系。

在马拉美等象征派诗人的启迪下,德彪西发展了印象主义音乐: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比之象征主义诗歌,德彪西这样评价自己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在文字无能为力的地方,才开始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我希望它仿佛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所以它永远是简单而朴素的。”因此,在他的创作中,糅合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描写富有诗意的感情或气氛,但却用了自己独到的表现方式。

三、德彪西音乐的写作特征

德彪西的创作从题材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一是对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包括视觉和听觉能感受到的景象)的描绘,如月光、流水、庙宇、风声等;二是对民间生活风俗的表现,包括各种民间舞曲、民间节庆、人物景物形象等;三是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如仙境、牧神、水妖等。

他的音乐缺乏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组织,只追求标题所启示、象征的总体意境。一是旋律渐渐丧失在音乐中的主导地位,很少以悠长如歌的样式出现,而是变成简短、片段、零碎的主题动机;二是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他力图摆脱和声功能体系的束缚,而增强其进行中的色彩效果;三是理性的、逻辑性的传统结构形式被自由抒发的、灵感式的倾诉改变成了迷糊、松散的轮廓;四是音乐织体异常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清晰、透明、丰满,这里包括多层次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组合……这种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形成了德彪西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新颖、雅致、清新,虽然缺少音乐发展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冲突的动力,但却“以温婉的方式力求给人以快感”。

德彪西创作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这样来概括: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细腻透明的配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结语:

德彪西是法国民族的天才,他的音乐在内容的深度、情感的范围、构思及曲式规模等方面都减弱了、缩小了,但他在诸种创作手法上的革新,却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他的音乐中,如此鲜明、独特、集中地体现了印象主义。他是世纪交替时期最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的敏感忐忑、坐卧不宁的精神状态,但同时他也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印象主义音乐世界。他的创作丰富了二十世纪钢琴音乐文献,他的音乐是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并且推动了整个20 世纪音乐的发展与前进。

[1]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 张洪岛 《欧洲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3] 李应华 《西方音乐史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