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培
在不同的群体与地域范围内,由于生活习惯、自然因素等诸多原因,人类为了更加便于交流与理解往往会建立适合于自身的文化体系,并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形成独特地交流方式,如特殊的指代或发音方式,而这一指代或发音只有生活于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或理解,这就是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就是一定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团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其依附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是使用某一语言符号表意系统的语言集团共有的文化背景的总和。文化语境是文化的具体显现,其随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演变发展。
语言作为文化语境的核心往往成为文化语境产生变化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正处在大众文化繁盛的环境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文化传播由原先的金字塔形转换为倒金字塔形。草根艺术侵入殿堂艺术、通俗艺术取代高雅艺术。各种新的名词迅速出现并又迅速普及,等等这些都成为今天大众文化语境快速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及文化语境下,人们的审美追求日新月异可谓千姿百态,中国画创作笔墨语言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不受影响。
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而要传播就要迎合需求。曾几何时,当音乐和舞蹈因受到表演者必须亲自到场表演的阻碍只能随表演者个体活动而传播的局限时,绘画却可以经由任何人而传播到任何地方。但今天,音乐、舞蹈随着音像技术的高度发展获得了空前的传播能力,而绘画却因传播技术的滞后而显得门可罗雀。另一方面,随着多年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移植,从文学表现到影视作品,今天的中国人甚至对油画的认知力都超过了对中国画的理解。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审美需要,即便是对传统的笔墨语言,今天的人群也会依照当代文化语境对其进行新的解读,从而使其改变创作者的初衷。因此,要使中国画创作笔墨表现语言适应今天的文化语境并被社会所接受,就一定要实现笔墨表现语言创作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起到相应的作用。
中国绘画历来是尚意的,加之绘画创作本身也是一个感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中国画创作笔墨表现语言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往往也是由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感性经验而进行表述的。然而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环境,传统语汇与外来语汇相融合又不断产生新的语汇。在这种环境下人对待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信息接受呈现出巨大的压力,自身的感性与理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逐步形成了用理性支配感性、控制感性从而使自身获得精神上协调的局面。由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呈现出理性之上的感性,并开始向两极转化。一方面是更加的面对现实,进入现实而向理性的极致发展;另一方面却是更加迷恋感性的虚拟世界,并由此向感性的极致发展。网络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用语的不断推出就是当代群体感性追求的产物。当代群体也由此往往缺乏对意义的关注而更多地呈现出对语言本身刺激性的青睐。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画创作中对于笔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就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沿袭原有的思路是难以满足现有需求的,当今众多的中国画创作者们也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如何家英的唯美、田黎明的朦胧以及赵奇等的厚重,大家都在努力探索语言运用的新模式。这种探索对于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表现语言的发展是积极而重要的。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的创作者们不可能脱离自身生活的环境,因此其语言的选择与运用组接方式都必然会受到所处文化语境的影响。创作者们在渴望获得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上,其所运用的语言也必然向着现实的语境靠拢而实现对接。为此,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创作的笔墨表现语言无疑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外来语汇的引入、流行风格的融会、传统语言的新用都使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也许这些语言的运用尚不成熟,但它们正在共同推动着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表现语言向前发展。也许有人会认为某些语言表现显得过于西化或过于现代,但纵观中国画笔墨表现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文化的变迁,今天的传统往往就是过去某一时点的现代,那么同样今天的现代在未来也必将变成传统。故而,我们今天更应该关注于如何更好的发掘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表现潜力。
当然,作为今天的语言系统建设是不可能抛掉原有语言系统的,如果完全抛弃了传统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建构全新的语言系统只能使它变成水上浮萍,无所依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重新回到我们原有的语言系统中,来改善我们已有的系统,而改善的关键就在于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这些最基本的语言符号抽出来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解读,通过理性的分析与归纳将其进行解构与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新意义的语言化符号来理解和运用,从而在创作中赋予笔墨表现语言以更多的丰富内涵。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以新的理论作为语言及精神表现的研究方法和依据,从而拓展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创作笔墨表现语言的形式与意境追求。
表现生活是艺术规律赋予艺术样式的使命,不管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当代绘画,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要表现生活、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我们要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笔墨表现语言自宋元之后,已经逐步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完全成为创作者个体的主观臆造与八股文式的模古,进入到唯笔墨论的误区,沦为“为笔墨而笔墨”的奴隶。也正是这样才使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成为少数人所掌握的密码,脱离大众而固步自封。因此,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创作的笔墨表现语言必须防止所谓的“唯笔墨论”。中国画的笔墨要走向大众,为大众所接受,就必须反映创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客观感受,不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只会致使中国画笔墨语言陷入僵化并最终加速其进程。
任何时候,创作者进行创作的目的都是出自于表达与交流的愿望。都是渴望被大众所接受并能够与大众交流。同样,这也是当代大众文化语境的要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中国画创作笔墨表现语言从传统文言化向白话化转变、从专门化语言向大众化转换、从笔墨语言恒定向笔墨语言扩张转化,从而实现语言的包容力,形成新的活力。面对当代大众文化语境,要实现交流并被广泛接受,中国画笔墨语言就必须要从金字塔走下来贴近大众、表现大众。这将是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获得新的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诞生、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一路走来,满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人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画的发展虽然经过了历次的改朝换代,但从未影响其发展、繁荣的步伐。时至今日,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语言将如何继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仍然是变革。将文化学等新理论引入中国画笔墨语言分析领域,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画现有的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科学的梳理,并且在面对大众文化语境中多元化语言需求的情况下指导我们如何与之对接并进行新的语言符号创造,从而适应和满足文化语境的要求。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未来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并进一步实现语言的通俗化,使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符号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应致力于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包容力,这种包容主要体现为对于外来语汇的采用与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笔墨语言系统始终获得源源不断地新鲜血液。这正如今天的中国古典乐曲,其作为单一纯粹的语言形式在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受众群体的逐渐缩小,并由此导致语言传播与接受的困难。而流行音乐却大量的从传统古典音乐中抽出相应的元素与流行文化及西方文化进行融合、改造,却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喜爱与认可,从而迅速普及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因此,我们所要拚弃的只是强调立足于传统笔墨而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观念,而不是抛弃传统。在面对当代众多文化元素并存与充斥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和灵活的吸收各类文化元素,从而做到深层次的丰富和充实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并最终将中国画创作再次推向新的高峰。
《艺术学概论》.作者: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