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 陈捷
斯伯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为取向。因此,在交际中,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过程就是提供和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双重的动态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作者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奥古斯特·古特(Ers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中译文是否能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翻译对等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问题, 对等原则是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的研究成果。Catford提出:“翻译是将原语组织成文的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目的语的成文材料。”Nida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由于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以及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思维认知差异,很难实现翻译中的绝对对等,翻译对等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
Mr. Beneet,in equal silence, was enjoying the scene. (Pride and Prejudice)
本内特先生同样沉默不语,径自一旁欣赏这种情景。
本部分描述的是,贝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在舞会后轮番出洋相,身为丈夫的本内特先生不以为耻,反而站在那里津津有味地enjoying the scene。译文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让译语读者很好地了解了本内特先生的玩世不恭和对太太的鄙视。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鲁迅,《阿正传》第六回)
However,the truth of the proverb 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杨宪益 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背景,如要保持典故的形象色彩,只能加注,但意译不仅使译文简洁流畅,产生足够语境效果,还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近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儒林外史》)
Commissioner Chou sat in the hall and watched the candidates crowding in. There were young and old, handsome and homely, smart and shabby men among them.
“獐头鼠目”出 自《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猾。如果直译,译语读者无法理解译者意欲传达给他们的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可在英语中找到与“獐头鼠目”具有相同语用内涵的词,将其译为“homely”,以借其传达原文内涵。
“Thou shall not seethe a kid in his mother’s milk”《圣经 ·出埃及记》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译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曹植的《七步诗》中的诗句,使中国读者很容易找到译文与原语之间的最佳关联,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Mr. Darcy bowed. (Charlotte Bronte: Pride and Prejudice)
达西先生弓了弓身。(注释:按当时习俗,这是一种谦恭地表示自己某种优越性的方式。)
注释很容易让译语读者寻求到最佳关联,了解达西的傲慢。
关联理论虽然不是针对翻译提出的,但却能够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像所有对翻译研究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一样,关联理论也并非完美,但却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探讨的。
[1]Gutt, Erne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张玲,张杨译.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