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2011-08-15 00:42:34颜同林
郭沫若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历史剧学刊郭沫若

孙 娜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孙 娜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意义深远的历史剧《屈原》,该剧一经发表当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它的学术研究也接踵而至。本文以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研究界关于《屈原》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艺术审美、创作及演出情况、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做简要概述。

郭沫若;《屈原》研究;综述

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10天时间,创作了气魄宏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剧本完稿后,在国民党主办的《中央日报》上连载发表,1942年3月初开排,4月3日起在国泰大戏院正式公演,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反响。随之对《屈原》的研究也拉开了帷幕,早在剧本完成之初就有学者徐迟等人对之评议、写贺词,以后几十年之间各种研究成果也很多。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气候的宽松,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屈原》的学术研究也随之繁荣。本文试图对新时期以来《屈原》的研究做一简要的综述。

一、思想内容

(一)政治主题研究

在思想内容研究上,80年代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剧本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方仁念、王训昭的《围绕郭沫若同志历史剧创作与演出的斗争》①着重强调了《屈原》的政治作用即鼓舞大众进行反抗,坚决和国民党做斗争。

黄中模在专著《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②中搜集了一百多首有关话剧《屈原》这场斗争的唱和诗,主要从政治因素方面考虑特选出六十二首,采用诗话的形式进行解析。

邹水旺的《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为史实所束缚——谈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③指出《屈原》反映了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思想意识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在剧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屈原的误解。王剑丛的《〈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④认为郭沫若写此剧的出发点是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屈原的“雷电独白”实际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抗争。

90年代《屈原》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依然是引人关注的重要侧面。江源的《郭沫若历史剧知识分子形象摭谈》⑤探讨了解放前后郭沫若剧作中知识分子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以及对此进行是非功过评价的依据;其创作意图是肯定、颂扬屈原等这些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来激发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战斗热情,同时通过对宋玉等人物的否定来鞭挞国民党的丑恶行径。

徐麟的 《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沦—“〈屈原〉现象”散论》⑥探讨了屈原悲剧的真正根源,在于他的儒家人格模式。作者认为一再强调屈原的爱国爱民实质是强调“民本主义”为“德政”服务。陈龙泉在《史剧〈屈原〉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⑦中认为《屈原》具有民族性,该剧把屈原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合理地升华到抗日的高度,抨击了当下祸国殃民的蒋介石之流。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在有关《屈原》的意识形态的阐释上更加繁杂。陈志军在《国家神话的延续——从〈屈原〉的当代解说开去》⑧中就《屈原》的文学史地位提出了质疑。该剧反映了至高无上的国家神话及个体生命的卑微渺小,这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曾平在《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的精英立场与民间想象——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与〈高渐离〉为例》⑨中指出郭沫若在处理精英与民间的关系时,由五四时期的不相容、无法沟通改为二者之间的共存关系,但也存在着精神上的不平等。黄科安在《历史人物的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历史剧创作》⑩中认为郭沫若是站在左翼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对历史人物进行改写。江新苗在《从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通过历史剧分析郭沫若文学思想的转变》⑪中指出郭沫若主要是通过对屈原形象的塑造发现民族精神,该文通过《屈原》等历史剧着重探讨了郭沫若此类思想的转变。刘绪才在《浅论郭沫若史剧的“历史”叙事与意义生成》⑫中借用“叙事”理论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意义生成展开探讨,指出了《屈原》的政治性。陈夫龙在《郭沫若的创作与侠文化精神》⑬中指出《屈原》一剧郭沫若克服了“侠文化”中“义”的狭隘性,将其提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赋予侠义人物舍生取义的侠义美德,在屈原身上体现为为了崇高远大的政治理想而勇于斗争并为此受尽迫害。

(二)其他思想内容研究

从新世纪开始,研究者们虽然仍是关注剧本的意识形态,但已开始从新的角度考察《屈原》的思想内容。如熊泽文、谭晓雯在《论〈屈原〉的生命意蕴》⑭中认为郭沫若把自己和屈原融合在一起并在剧本中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刘同般在《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神话色彩及思维结构》⑮中认为该剧充满了图腾崇拜与神话色彩,具体体现在日神意象和水神意象上。裴萱在《从六大史剧看郭沫若的悲剧观》⑯中结合西方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考察《屈原》的悲剧特质。刘勇、李春雨在《郭沫若:多维性与创造性的宗教文化情态》⑰中谈到了郭沫若与基督教及整个宗教文化的关系,即受难——献身,在《屈原》中充满着宗教意味的受难意识和献身品格。

总之,从70年代末到新世纪,在思想内容的研究上主要是突出《屈原》的政治性,关于该剧所表现的其他主题涉及很少。新世纪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氛围比八九十年代的更浓厚,研究文章更多,也更为深入。

二、艺术审美

(一)创作原则

80年代出版了一些郭沫若史剧研究专著,主要是对郭沫若创作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其中,田本相、杨景辉的《郭沫若史剧论》,⑱韩立群的《郭沫若史剧创作论》⑲两部专著就《屈原》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详细阐释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是《屈原》一剧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郭沫若史剧论》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地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的论著,从美学的范畴认为《屈原》最能体现郭沫若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傅正乾在《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⑳一书中指出《屈原》的成功在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并用。

这些专著对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的很多研究文章都从这些专著中汲取到了思想资源。

曹树钧的论文 《论郭沫若历史剧艺术构思的心理特征》㉑从心理学范畴对《屈原》进行探讨,指出剧作中一系列心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

(二)人物形象

(1)屈原形象

关于《屈原》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但在八九十年代研究屈原形象的并不多见。谷辅林在《郭沫若的屈原研究及其剧作中的屈原形象》㉒中探讨了一个被放逐的屈原形象,提出了历史史实与虚构剧本中被放逐的时间并不相同的问题。

新世纪对屈原形象的关注较前期逐渐增多。钱玉趾在《郭沫若史剧中屈原的年龄问题》㉓中从艺术审美与历史真实的角度考察了屈原的年龄问题,指出在五幕史剧中其年龄定为“年四十左右”较为合适。马征在《屈原形象胜出回窥》㉔中运用“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等理论分析屈原形象,指出屈原是郭沫若塑造圆形人物的成功开始。王以武在《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㉕中指出郭沫若歪曲丑化了宋玉的形象,剧本中社会底层人物、贵族阶级人物对待屈原的态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吴兴宇在《论郭沫若对屈原的政治评价》㉖中引用众多史料对历史上的屈原进行了客观评价,否定了郭沫若把屈原定位为“伟大的革命政治活动家”,否定郭沫若对屈原形象的再塑造。

(2)女性形象

除了对屈原形象的研究,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王剑丛的《〈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④对南后的分析较为深入,认为她“通权变”“阴险毒辣”不亚于吕雉、武则天。而在《论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结构特征》㉗中,何益明认为南后等人强加给屈原的“淫乱宫廷”之罪,是虚构的事件,由这一情节来承担楚国命运的转折,它的意义显然是过于重要;由一个并无政治特权的宠妃来充当国家命运逆转的重要角色,南后的地位也是过于突出了。

90年代对女性形象的研究少于前期,徐麟的《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沦——“〈屈原〉现象”散论》⑥认为南后是一个不甘失败的女人对男性文明的复仇,其后隐藏着中国女性命运和男性文化的深刻悲剧性。

新世纪关于女性形象解析的文本逐渐增多,发表的论文有王凤仙的《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㉘、王凤娟、宋新丽的《郭沫若历史剧女性主义意识分析》,㉙后者指出婵娟、南后摆脱了传统对女性的界定,在人格、爱情、正义等方面采取主动姿态,摆脱了物的属性。李畅的《郭沫若抗战历史剧女性形象浅析》㉚认为郭沫若作品中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除了貌美和对道义的执着追求外,性格上再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且结局多以死亡告终,这是男性为本位的男权话语在郭沫若身上的显示。王永慧、高树博在《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㉛中站在女性主义研究角度看婵娟女性角色的功能性、非本位性,认为婵娟愿意为屈原而死并非自我意识的萌发,而是她所接受的男性思想的启蒙。在新世纪出现的女性主义批评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3)群众形象

新世纪出现了对群众形象的研究。尚烨在《〈屈原〉中的群众心理分析——屈原的另一种解读》㉜中把群众分为以老者为代表的集体群众和以婵娟为代表的个体群众,二者所表现出的盲目、迷狂均是“兽性的上层建筑”,而且在内部又存在着对立和矛盾。群众心理是郭沫若英雄情结的流露,缺少了“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群众形象的分析不多且不够深入,该文超越了以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屈原等人身上的局限。

(三)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70年代末郑富成发表的《史实·结构·人物——史剧〈屈原〉读后札记》㉝一文认为郭沫若把上官大夫对屈原的谗害改为郑袖以“淫乱宫廷”之罪加害于屈原,该情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何裕华在《谈〈屈原〉的结构艺术》㉞一文中运用偶然性创造戏剧情境、正确设置悬念等多种角度研究剧本结构。何益明在《论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结构特征》㉗中认为该剧基本上符合古典主义戏剧 “三一律”的要求,“开放式”与“闭锁式”的情节,以及“团块式”与“线条式”的结构,概括得相当独到而新颖。

徐麟在90年代发表的文章 《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沦—“〈屈原〉现象”散论》⑥中把《屈原》的结构概括为“蝴蝶形”,屈原、张仪、南后与蝉娟、宋玉、子兰构成了蝴蝶的双翼,屈原与蝉娟一体两面构成了“蝴蝶”的身子,该概括较有创意。柳易江的《论历史剧〈屈原〉的叙述结构》㉟主要引用了法国厄·苏里奥在《二十万种戏剧情境》中提出的六个戏剧功能,以图表的方法把戏剧结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标示出来。此前很少有人用叙事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此文为《屈原》研究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也表明了9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理论对国内学术界的渗入,以及我国研究者对外国文学理论的灵活运用。

新世纪有价值的文章不断涌现。沈庆利的两篇文章《郭沫若〈屈原〉性与政治的偷情》㊱和《现代视界与传统魅惑——重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㊲认为《屈原》最大的成功在于郭沫若将政治、爱情、“性”一类的“传奇”巧妙地扭结在一起,同时指出剧本的不足在于:《屈原》的主题情节安排为忠良遭女人和小人的陷害有些荒唐。

(四)语言及其他

关于《屈原》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文章有:林淑红的《浅谈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㊳、陈向平的《浅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㊴等,这些文章都论述了剧本的成功和出色的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

另外,新世纪研究者的眼光与研究角度较前期更为细致新颖。如何玉兰的《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与楚文化》㊵从人物形象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探讨了《屈原》与楚文化的关系,该研究不拘泥于文本的细读,已经拓展到了文化研究的范畴。

三、成型、版本及演出情况

(一)创作情况

刘烜在《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手稿》㊶中大致介绍了郭沫若的手稿以及剧本改写的具体情况。晓亮在《〈屈原〉创作的前前后后》㊷中介绍了郭沫若创作的时代背景、剧本的写作以及刊登情况,还包括话剧的排演和演出后的反响。唐鸿棣译苏联学者费德林的《我译〈屈原〉的前前后后》㊸一文叙述了费德林对剧本的认识以及决定翻译《屈原》的原因与过程。

90年代以来对《屈原》的创作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前期少但研究得比较细致。如曾健戎在《郭沫若第一次修改〈屈原〉考析》㊹一文中详细地考证了郭沫若第一次修改《屈原》的时间、内容及版本等问题,指出第一次修改的时间应是作者1948年3月31日写于九龙《〈屈原〉校后记》之时;指出“后记”中所说的“几年前”即是《屈原》在重庆最初上演时。

(二)版本研究

《屈原》的版本也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没有关于其版本的研究性文章,90年代出现了歌剧版《屈原》的研究。孙允文的《歌剧〈屈原〉启示录》㊺着重探讨了话剧《屈原》改编为歌剧的一些不足之处,认为《屈原》不适合歌剧演出。该文从音乐范畴来研究是个很新颖的角度。

新世纪关于版本研究更为成熟。金宏宇在《〈屈原〉版(文)本演进考释》㊻中指出《屈原》在版本变迁过程中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从初版本到群益本,另一次是从群益本到人文本。作者详细指出了初版本到群益本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剧情、人物、语言等方面;从群益本到人文本的修改,则涉及戏剧结构、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的改变问题。政治主题在《屈原》诸版本中并无改变,伦理主题则有微调。从初版本到群益本再到人文本,人物关系调整得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作者详细比较了各个版本的异同及其价值倾向,关于《屈原》版本研究方面,该文是写的最为详细也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篇。李畅在《历史剧〈屈原〉版本校评》㊼中谈论了初版本(1942)、两次修改本(1945)和定本(1948)的比较,指出两次修改本和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并指出三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词语锤炼三个方面。

承接90年代歌剧版《屈原》的研究,新世纪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电视剧版《屈原》。吴卫华在《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电视连续剧〈屈原〉谫议》㊽中指出电视剧《屈原》强烈的历史意识及塑造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这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自救”和“救世”的意义非同凡响。

(三)演出研究

研究界对《屈原》演出情况的研究也较多。70年代末80年代初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有河原崎长十郎的 《〈屈原〉在曰本》㊾、刘厚生的论文《日本话剧——〈屈原〉精彩的演出》。㊿前者介绍了《屈原》在日本的演出情况:1952年首次在日本上演,1962年在读卖剧场演出,1972年再次在日本演出。从1952年初次上演到1972为止,《屈原》在日本演出突破了五百次的上演记录。后者对河原崎长十郎版《屈原》和金山版做了评价比较,认为前者沉稳后者激烈但都演出了屈原精神。

丁景唐、马积先在90年代发表的文章《抗战话剧史上的丰碑——陈鲤庭忆〈屈原〉在重庆的演出》(51)中叙述了《屈原》40年代在重庆的排演情况以及成功演出的巨大反响等内容。

新世纪对《屈原》的上演情况仍有关注。魏奕雄在《周恩来与郭沫若的史剧论》(52)中写了剧本的演出情况及其影响,特意引用周恩来的话来强调剧作重要的政治意义。另外文中也涉及到了挑选演员的情况,可以看出已从影视新视角来解读《屈原》的演出,这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谭家斌在《郭沫若与屈原的不解之缘》(53)中写了《屈原》的演出与连载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引用孙伏园、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评价来阐释《屈原》的政治意义。以上文章都着重介绍了《屈原》的诞生背景、演出情况与反响,指出《屈原》在当时主要是和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锐利武器。

碧莲的《历史剧〈屈原〉的首次公演》(54)主要介绍了该剧在重庆首次公演的具体情况和反响。权五明在《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日本的上演与影响》(55)中分析了《屈原》在日本的改写、评价及演出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屈原》的两次公演,比较了1952年9月到1953年8月第一次公演和1962年5月—7月第二次公演的时代背景、演职员阵容、日本“前进座”和郭沫若的书信往来、日本剧团跟中国电影代表团的交流、公演的反响与评价等。该文的学理性比较强,开始关注《屈原》在国外的影响,站在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开拓了该领域的学术视野。

四、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研究

80年代关于《屈原》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比较。何满仓的《〈屈原〉与〈哈姆莱特〉之比较研究》(56)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认为《屈原》和《哈姆莱特》创作思想一致,都是透过历史以透视现实。但在人物塑造、艺术结构上又有所差异。就主题而言,二者都是反映正反两方的斗争;就人物的悲剧性格而论,哈姆莱特的延宕在于他还没有最后证实奸王的罪行。

90年代仍是关注与莎士比亚的比较。邓莉在《〈屈原〉与〈哈姆雷特〉》(57)一文中认为《屈原》有莎士比亚的风味,两部作品的题材有类似之处:都是描写宫廷中的斗争,都笼罩着“鬼气”,人物都是悲剧性格,剧中都用正面人物的“误死”来渲染悲剧气氛,都借助戏中戏推动剧情,都用“疯子”来掩盖事实的真相,都用对比,语言都充满诗化。

日本研究者和富弥生的论文《〈屈原〉与〈李尔王〉初探》(58)中提到徐迟的《屈原与厘雅王》是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主要就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它们在哪些地方“有平行”,应怎样看待徐迟70年代的自我批评和对比较文学的无知等命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屈原》问世后的几十年中,很少有人涉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屈原》,八九十年代发表的不多的几篇研究文章为中国文学艺术与世界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新世纪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仍然是拿《屈原》与《李尔王》进行比较。马征在《屈原形象胜出回窥》㉔中把《屈原》和《李尔王》相比,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别林斯基对戏剧中抒情的作用的观点来阐释《雷电颂》的成功,指出后者的“暴风雨”独白是失败的。龚伯禄在《试论屈原和李尔王发疯时的精神追求》(59)中粗略地比较了屈原和李尔王的人物形象。

(二)内部比较

(1)与郭沫若前期作品的比较

对《屈原》和郭沫若前期作品的比较主要集中于与《湘累》的比较上。王尔龄在《从〈湘累〉到〈屈原〉》(60)中指出由于二者构思不同,悲剧性质的发展经历了从性格悲剧转换为社会悲剧的过程。

王大敏在《郭沫若史剧论》(61)中探讨了从20年代的《湘累》到40年代的《屈原》,主要的变化是从内涵上深化了主题,加强现实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在两部作品中,女须和婵娟这两个“诗化”出来的人物和相应情节所起的衬托作用是完全相同且不可缺少。90年代有关郭沫若史剧研究的专著明显比80年代少,到新世纪几乎没有,这说明对郭沫若的史剧研究到了一定的水准,很难有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魏红珊的《论郭沫若文化身份的擅变——从〈女神〉到〈屈原〉》(62)写得较具学理性,运用文化批评比较分析了郭沫若从《女神》到《屈原》文化身份的嬗变,阐释了《屈原》抗战时期的文化价值,以及通过屈原形象的塑造阐释了民族国家的本质,《屈原》的出现,重建并鼓舞了民族的文化认同。

黄科安在《历史人物的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史剧创作》⑩中指出诗剧《湘累》和《屈原》中屈原的形象塑造有所不同,前者是孤独狂放独立不羁,后者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更具爱国情操。

(2)其他比较

有几篇文章较为关注《野玫瑰》和《屈原》的比较。付金艳在《拨雾见日观“玫瑰”——再看〈野玫瑰〉与〈屈原〉的论争》(63)中指出《野玫瑰》和《屈原》虽然创作目的不同但都是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武器,在当时的背景下,二者的上座率和轰动效应可以相抗衡。廖全京在《抗战时期大后方话剧与政党政治》(64)中认为《野玫瑰》和《屈原》都是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武器,由于和政治太过密切及时代原因,《屈原》的艺术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虎符》等剧的艺术水准。

因为金钱制度的结果,弄得人类境遇不济,又因为须传种的缘故,不得不有家族制,又渐渐的进到国家制度,作为保障,这种无谓的保障,不但无益,还是有害。家族底制度,统是首领制,或包头制;这种制度,名为拥护人类,其实统以经济的眼光,去对待人类罢了。家人因为家主是养活我们的,便予以无上的威权;家主因为家人是他养活的,所以就看轻他。家主既有无上的威权,当然就要负保养家人完全的责任;家人也就自卑自弃的堕落他的本能,作非人生的事;如子弟不事生产,家居作乐,于是滥事消费,繁滋生殖,不但弱小人种,还要堕落本能,代代相传,哪有不穷?这是最明确的证据,余的还有,也说不完。

刘伟生的论文《鲜明坚定的精神书写——论穆陶历史小说〈屈原〉兼及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65)把小说与剧本放在一起用比较的眼光来分析。李杰虎在《关于戏剧与政治文化关系的思考——从〈屈原〉到〈武林外传〉》(66)中指出,郭沫若在剧中坚持贯彻文以载道,而在《武林外传》中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作用已淡化世俗化,非英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武林外传》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仍认为文学要服务于社会。

刘晓平、刘立在《鲁迅、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67)中比较了鲁迅和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指出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下层社会的不幸,郭沫若写的多是历史转换期的大悲剧,悲剧人物比较单一,大多是人们理想中的较为完美的英雄人物,如屈原、信陵君等。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和杰出贡献的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是经典作品。研究界对于《屈原》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主要集中于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演出及影响、还有它的各种版本及翻译改写等方面。

(责任编辑:廖久明)

注释:

①《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4期。

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3期。

④《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3期。

⑤《乐山师专学报》1992年3期。

⑦《郭沫若学刊》1996年4期。

⑧《戏剧文学》2001年5期。

⑨《郭沫若学刊》2007年2期。

⑩《郭沫若学刊》2009年3期。

⑪《安徽文学》2009年10期。

⑫《郭沫若学刊》2010年2期。

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⑭《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2期。

⑮《四川戏剧》2006年4期。

⑯《郭沫若学刊》2009年4期。

⑰《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1期。

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㉑《戏剧艺术》1993年1期。

㉒《湖南师大学报》1986年2期。

㉓《文史杂志》2001年1期。

㉔《郭沫若学刊》2001年3期。

㉕《戏剧研究》2010年4期。

㉖《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年8期。

㉗《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9期。

㉘《郭沫若学刊》2006年3期。

㉙《郭沫若学刊》2008年4期。

㉚《四川戏剧》2009年5期。

㉛《文艺研究》2010年3期。

㉜《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0年1期。

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1期。

㉞《黄冈师专学报》1982年2期。

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1期。

㊱《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年1期。

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4期。

㊳《辽宁高职学报》2000年4期。

㊴《常州工学院学报》2000年9期。

㊵《郭沫若学刊》2005年2期。

㊶《读书》1984年1期。

㊷《中国戏剧》1986年10期。

㊸《.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4期。

㊹《郭沫若学刊》1992年4期。

㊺《人民音乐》1999年4期。

㊻《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3期。

㊼《四川戏剧》2008年1期。

㊽《云梦学刊》2006年9期。

㊾《人民新报》1978年8期。

㊿《中国戏剧》1981年1期。

(51)《新文化史料》1996年3期。

(52)《郭沫若学刊》2004年3期。

(53)《郭沫若学刊》2008年4期。

(54)《文史杂谈》2009年6期。

(55)《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6)《延安大学学报》1987年4期。

(57)《郭沫若学刊》1991年1期。

(58)《郭沫若学刊》1998年4期。

(59)《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4期。

(60)《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4期。

(61)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6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3期。

(63)《当代文坛》2007年4期。

(64)《四川戏剧》2010年3期。

(65)《郭沫若学刊》2008年2期。

(66)《戏剧文学》2009年7期。

(67)《河北学刊》2010年4期。

I053

A

1003-7225(2011)01-0066-05

2010-12-17

孙娜(1984-),女,河南开封人,贵州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颜同林(1975-),湖南涟源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历史剧学刊郭沫若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2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19:52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8
郭沫若佚诗一首
郭沫若学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28
《文化学刊》十年
文化学刊(2017年1期)2017-03-04 06: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