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艺术作品如何变身为装饰性设计产品

2011-08-15 00:45王宏彦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装饰性艺术作品装饰

王宏彦

(王宏彦: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及理论。)

一、纯艺术的范畴及其与设计艺术界线的消失

纯艺术领域的作品是指以艺术的学术性和艺术的本体性为首要的各种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出现在各种非商业、非政治性的展览中,强调一定的学术价值、艺术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作品的个性和新锐意识等。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给科学和社会带来巨大发展与变革,随着现代派画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表现形式。现实主义纯美术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纯艺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时,它表现出的复杂性相应的也就接踵而来。艺术品离开了它原有的位置而化身成装饰性设计产品被陈列在橱窗里,并以物的形式成为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议论点,甚至变得概念化。”那么,我们是否担心变了身的它还会被当作是美的表现形式呢?在当代艺术平民化、商业化等艺术价值相对转换的影响下,纯艺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界线就相应消除了,艺术家们对待主题创作绝大部分倾向于对物品的装饰性设计。他们把回归纸上绘画只是作为对艺术作品的装饰性表现形式中的一部分,这种对纯艺术的利用只被归纳为表现方法上的接近。它的革新与19世纪初印象派跨时代的那种属于艺术创作的新现象的例子并不相同,印象派的作品是力图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件,但其创作方式还归属于纯艺术,而如今的设计艺术更希望表现较深的精神上的内容,而且创作方式已经多元化了。

近年来针对“创作方式多元化是否代表某种新艺术产生”和“这类艺术创作方式是否是新艺术时期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个艺术理论的学术性研究,在艺术界颇有争议,最终,对于这两个观念的明确解答与肯定,集中表现在两个国际性展览的成功举行上,一个是2003年在巴塞罗那的《交叉线,新界的设计》这次展览初次涉及这两类学科“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过渡和介绍其融合的创作过程。

另一个是2004年在韩国里尔被命名为《开放边境》的展览,是由荷兰的收藏家团体“楚格设计”精心打造的现代设计艺术作品展。最初的这个设计小组是由阿姆斯特丹设计师杰斯.巴赫和设计史学家雷尼.马克斯建立的,两个艺术家在遵循着开发未来天才设计师们个人的最纯粹的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来扶持他们去完成楚格设计小组的最新设计项目,《开放边境》这次展览的中心内容定位于消除建筑,产品,平面,摄影之间的设计界限。《开放边境》这个国际设计展,它的策划构思奇特,并不像以往的一般设计展览,令人新奇的是,展厅同时扮演着物物交换商店的角色,充分体现展览策划人努力体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在这个奇特的“商店”里,好奇的参观者们可以放下她们带来的任意物品然后拿起另一个走掉,这些被重新定义的物品完全偏离了其原有的作用。

这个展览被看做是消失两种学术范畴界限的一次成功的展览,两次展览集中的将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家们的此类创作方案混合在一起来诠释界限逐渐消失的问题,很明显二者界限问题变得非常微不足道了,重要的是“艺术品与实用品不再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对待这种艺术形式我们更侧重定义它为新艺术时期的象征性符号。

二、纯艺术向装饰性设计产品转变的基础依据和思想观念

这种新艺术形式在近代艺术史革新中找到他的基础依据,1964年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纽约的一家重要的画廊中展出了一堆包装大众消费商品的肥皂箱子(《布里罗盒子》)。这些类似超市中的商品包装箱的艺术形式的存在, 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艺术哲学问题 “艺术品同实用品的最终界限在哪里”,阿瑟·丹托观看了这个展览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并以“艺术本质的新的表现方式”为课题进行长期深入的哲学思考,于1984年发表了影响巨大而深远的论文《艺术的终结》并由此引起了整个艺术界和理论界对“艺术终结”的命题和当代艺术发展方向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80年代的经济状况的变化使得一些艺术家抓住了这次标志着艺术史上纪念性的艺术变革机会而重新投入到他们创作新艺术的实践中,并试图取消一些关于艺术方面的学术性话语。在平衡二者关系上让位于使用任意材料包括绘画、雕塑等为变异基础的艺术创作,这种以装饰现成物品为轴心的新艺术形式同时既是一种对消费的观点的审视和打破禁忌的首要的假定的方法,也是一个关于审视艺术美的再诠释。汉姆·斯特巴克利用一些已经存在的商品社会的物品,对其用装饰化的设计形式来为作品谋求艺术地位,装饰着货架和甩卖架上的日常生活用品刻意而有选择的被安置在一个重复与交替的顺序中,以它们独特的色彩和排列布局来体现具有典型的商店式视觉结构的风格概念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艺术或是新现成品艺术。他说:“对我来说,我感兴趣的是一种存在于是新颖的、是风格,还是促销伎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回顾这些完全倾向概念化,革新化的符号式艺术作品的发展。它们最初出现在1990年末至2000年初,新生代设计师们本着从实用观点出发,在某些现代艺术画廊举行了他们个人或团体展览,他们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可笑滑稽、多变换、甚至带有智慧性和互动性。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带牙的椅子,抖动的镜子,有胳膊的手提公文包,特别是岗巴纳兄弟的作品,他们声称灵感来自于他们的国家巴西,他们用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借助于各式材料。例如:以绳子的交织、铁线的缠绕重叠、各式织线、罗列木头等方式设计各式椅子。很显然这些都是带有雕塑艺术品性质的装饰艺术设计。而斯考特·阿德艾斯夫以他出色的迷你室内花园等装饰设计艺术展开了对融入了建筑学理念的创意的研究,对于安东尼.杜内和费罗纳·海碧 二人最著名的《安慰剂》系列作品更侧重概念化而不是对形状的发掘与设计,这个系列中他们试图探索面对不断升级的紧张的“电器化时代”而导致人们所追求精神方面的惬意与放松的寓意学的表现形式。

三、纯艺术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纯艺术如何在装饰设计中应用,这是艺术家们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中阿曼达的带有新艺术形式的装置艺术就结合了彩色画和木板绘画的纯艺术语言,我们回顾他2007年在日内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他作品由画满了图案的纸和带有独特设计的物品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创作原则。这个展览证实了阿曼达在他个人创作方法中逐渐渗透的消除艺术之间的等级制度的谋略。至此,艺术家们利用绘画等纯艺术的装饰手段不断地出现在新型艺术的创作上。例如壁画家们为有机玻璃雕塑绘制图案,虽然对这些物品的设计安排方面涉及把一个纯艺术作品当作另外一个艺术作品的装饰手法这样让人难以接受的理论,但是对于艺术作品慢慢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刻意设计的装饰品这一论题。我们可以解释为在这个新条件下,被使用的作品失去了它们原本的身份特征,它们处在一个相对自由、无拘束、温和、模棱两可的处境中,我们称它为超装饰化的创作背景。当这些由抽象形式和绘画装饰性元素等表现形式构成的新作品被投入到我们称作是 “超级装饰化”空间中时,他们同时也就被定义成为一种不再受曾借用过的图案所影响的“新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新艺术形式”。

近年来,艺术家们似乎在设计装饰性作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用他们特殊的创作方法推动了这类新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这也是纯艺术转化为装饰化设计元素来体现其艺术创作形式的实例式的证明。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6.

[2]李一.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

[4]克拉瑞·法月利.设计与艺术[M].法国美术杂志出版社(BAM 267),2006.

猜你喜欢
装饰性艺术作品装饰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DIY装饰沙漏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DIY节日装饰家
Marco Mari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