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丛丛
肖邦的创作阶段大致分为华沙时期(1810~1830)和巴黎时期(1831~1849),《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作于1837年,是他巴黎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肖邦作为古典浪漫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之一,发展了谐谑曲这一体裁,将其写成独立且较大型的钢琴曲,具有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戏剧性的发展脉络。
《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被认为唯一有谐谑性的一首。全曲充满戏剧性和幻想性,也不乏歌唱性。舒曼把它比拟为拜伦爵士的一首诗:“这样柔美,这样果敢,这样可爱而傲岸。”乐曲在强与弱的强烈对比中开始,表现了激烈喧闹的情绪,接下来如瀑布般倾泻出的音符激情强烈撼动着人心。随之而来的是一段优美如歌的乐曲,使人联想到古老的波兰曲风,流露出肖邦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接着音乐转入极富感情色彩的乐章,快慢拍的过渡十分和谐,这是肖邦创作的最富有激情的旋律。最后急速并激烈的乐章与开篇遥相呼应,激昂的乐曲在一系列快速流动的音符和巨大响亮的和弦中拉下帷幕。
全曲780小节,分为呈示部、插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四个部分。
此曲开始是两手隔一个八度的bb小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音型,形成疑问的动机,体现了不安的情绪。随后是二级七和弦到主和弦的柱式和弦进行,附点节奏型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力度上ff与pp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音型共反复四次。
紧接着由f4音经由bD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琶音下行到ba音,产生了瀑布般倾泻的气势,重复一次后引出副部主题。左手是分解和弦来回荡漾的织体,右手是优美如歌的旋律,作者加入了玲珑的装饰音,将钢琴的歌唱性充分展示出来。这个部分作了一次重复,其中145小节的五连音和168小节的四连音给人新颖的感觉。呈示部中两个主题从疑问与回答到优美又激情的旋律的对比鲜明,织体和速度各不相同正是肖邦创作的特色之一。
插部有三个对比的音乐形象,第一主题在A大调上双手柱式和弦奏出绵延的(sostenuto)沉思的旋律。乐句由右手纯八和纯五度向上的分解音型结束,似有遥远的回声。第二主题是复杂的四声部织体,采用复调创作手法。上声部是如歌的旋律,中声部是对高音旋律的对答,圆舞曲风格轻快并略有不安。第三主题,E大调上右手琶音、左手半分解和弦,由轻巧的(leggiero)渐渐变成辉煌壮阔。插部的三个主题经过一次反复,并对第三个主题进行了发展,右手琶音的幅度加大(b3 —B1),气势宏伟,左手八度音程的旋律十分坚定。紧跟着第二主题也展开来,原先朴素的曲调变成了激昂的(agitato)话语。右手旋律由八度奏出,左手和弦也加大了跳动的幅度,频繁的转调更加高亢激昂。咄咄逼人的旋律之后是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回忆,半音阶上下行造成调性的模糊,无调性音乐成分对后来音乐家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曲没有出现呈示部的主副部部分,而是运用新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发展,有独立乐曲的感觉。插部的展开段落对呈示部连接材料进行展开之后,插部第二主题在热情的情绪中进行了第二次展开,这里回到了bb小调上,经过对主和弦的多次重复,调性得到巩固,随着主属和弦被多次肯定,音乐从激烈的冲突中逐渐平息下来,为再现部轻声复出做好了准备。
此曲再现部中收缩再现了呈示部,原先重复的部分被去掉,而调性上则原样再现,最后全曲在bD大调的高潮中结束。
一位英国音乐评论家曾指出,肖邦演奏中的“色调变化经过了仔细的推敲,整个构思深思熟虑、完美无缺”。其风格充斥着多姿多彩的波兰乡土气息,他的演奏精致而粗犷,音色的处理更是如他的人格高贵富有修养,自然而不做作。尤其在抒情中段,为了表现诗意般的音乐意境,正确的分句与语气感尤为关键。要用手指来歌唱,用手腕则用来调节乐句的呼吸。
演奏时整体上保持乐谱标示的速度,细节上可作有弹性的变化,即有些音符略有拉伸,另一些则相应缩短,用以弥补前面延长的时值。类似这种节拍上的处理还有,一只手精确的保持速度,另一只手相对自由,形成交错的律动。这些演奏方法在浪漫派乐曲中十分常见。在踏板使用上,肖邦往往要求初学乐曲阶段完全不用踏板,等对整体有了一定了解后,才根据乐曲内容及声音需要来运用踏板。左踏板的运用也同样先不用左踏板弹好每一个渐弱,之后再加上左踏板来辅助弹奏。
在学习过程当中,借鉴好的唱片版本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们能在学习弹奏时有好的参考,这样我们既能找到自身演奏时的问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乐曲作处理,并不显得过于主观。本人查阅了有限的资料,其中钢琴家的演奏版本就非常多,普遍听得较多的是阿图尔·鲁宾斯坦、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以及李云迪这三位的版本。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作品是公认的炉火纯青,被认为是演奏肖邦的权威,在演奏本曲时速度合理,情感丰富细腻,尤其分句准确而敏感。他灌制的肖邦全套作品CD,是钢琴演奏史上宝贵的财富。阿什肯纳齐以智慧的气质、热烈的情感、敏感的音色和高超的技术著称,对肖邦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二名,评委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他才是第一名当之无愧的人选。他诠释的第二首谐谑曲既有轻快浪漫又饱满刚毅,音色层次丰富。李云迪在2000年夺得华沙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桂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近7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金奖获得者,被国际乐坛称为“震惊世界琴坛的一大壮举”。他演奏的第二首谐谑曲更加青春活力,却又稳重,无时不透露出幸福的感觉。另有其他非常著名的演奏家演奏的版本,如米开兰杰利、齐默尔曼、怀尔德、齐夫拉等,他们的演奏总体上却都尊重肖邦的原作,细节上则各有特色。
在对待乐谱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忠实谱中所示内容,而千万不能盲目炫技。有些演奏者容易盲目崇拜炫技大师,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当我们仅注重速度的时候,容易忽略本来乐曲中原本美好的和弦,导致对作品的把握偏离音乐的意境,使音乐的轮廓和本身所想传达的含义消失在一团没有意义的音符中。“演奏的意境应始终沐浴在纯净的诗境中,陈述内容丰富,摆脱纯属外表的热情,不追求表面效果,从‘声乐’的音乐性的角度来处理每一乐句,每一音型或花腔,色彩的处理永远是出自作品内在需要,与音乐内容想合方宜。每次表演都应以真实为本。”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肖邦的音乐之上,认为改编者能更好地处理他的作品则会显得过于主观。
在演奏肖邦作品时,领会和理解肖邦当时创作的意境极其重要,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有更动人的演奏。同时,演奏者又不必过于拘泥于以前的形式,将对乐曲的领悟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演奏才能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性。分析一首名曲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自我发现的过程,结合自身特点去看待别人的演奏,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水平。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8.
[2]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赵盈娜.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多曲式结构分析[J].民族音乐,2009.2.
[4]印亭蓉.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学习与探索[J].大舞台,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