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杨柳: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间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符号,具有直观的文化认同功能,符合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因而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的主题。在当今这些民间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活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如何去把握这些民间民俗体育的时代特征以及将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深层挖掘,进而开发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模式,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就是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因而我们对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进行考察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对汉水上游地区实地走访,对这一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现有项目及运行方式等进行了田野考察并做以记述,下面就按项目开展的情况分两类做以介绍。
1.龙舟竞渡
龙舟类型分为真龙舟、假龙舟、混江龙舟。真龙舟是指专门为龙舟赛而制作的龙舟,有比较统一的规格;假龙舟是指汉江沿岸村民平时水上生产的船只改装而成,其船身较小;混江龙舟是指沿江渔民临时自发的用打鱼用的竹筏改制而成,混江龙一般是来赶热闹的。
端午龙舟竞渡比赛主要有划下水、争上游、过对岸、抢彩。划下水是指顺水流方向进行速度的较量,争上游是指逆流而上经行速度较量,过对岸指从江岸的一侧到另一侧的速度较量,划在前面的龙舟先到达指定地点后鸣锣收舟,视为优胜;而最热闹的是抢彩。抢彩包括:抢鸭子、抢猪尿泡、摸鱼。抢鸭子指组织者事先将鸭子头上拔一些毛后抹上盐,由撒鸭子船将鸭子运到一定水域抛下江,然后鸣枪开始,每只龙舟上的抢手强得的鸭子数目多少判定胜负。抢猪尿泡方法和抢鸭子类似,但猪尿泡表面光滑抢手不易抢到。摸鱼指事先将鱼用绳固定在较浅水域,抢手下水捕捉,规定时间内捕捉数目多少决定胜负。
2.舞龙
舞龙,流行于安康、汉中两地,俗称耍龙,又称舞龙灯。通常在喜庆吉祥,或者丰收年景的春节活动,特别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
安康民间舞龙一般都在晚上,因伴随舞龙有大量鞭炮燃放,故称“火龙”;平时遇到天旱求雨时也在烈日当空耍龙,走到各户要用水泼以求降雨,故有“水龙”之称。安康龙通常为12节,象征1年12各月,如遇闰月则为13节。安康龙的舞法主要有:滚龙、盘龙、游龙、龙脱衣、单龙戏珠、二龙戏珠、蛟龙入海、云龙滚游等。在灯节玩龙时每到一村必到每户。每到一户先绕场一周,然后进入堂屋“参神”然后再出门舞龙,逐户舞龙直到该村舞完为止,如天亮还未舞完,则第二天晚上接着舞龙。
汉中舞龙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张衡《西京赋》中曾有真实生动的描述,清代《城固县志》记载当时舞龙的形状是“游手环竹箔作龙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今汉中民间在元宵节舞龙仍为习俗。
3.舞狮
舞狮在安康俗称“耍狮子”,在汉中则称“笑和尚逗狮子”。汉水上游地区耍狮子一般都从春节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前后。表演风格上上分为“高脚狮子”和“平地狮子”。舞狮者踩着3尺左右高的高跷舞狮称之为“高脚狮子”,由于表演难度很大,目前很少有 “高脚狮子”,“平地狮子”即舞狮者在平地上舞狮,目前汗水上游主要流行的是“平地狮子”。一头狮子有两人进行表演,前者为狮头,一般身形矫健,后者狮尾则步伐稳健。舞狮主要动作有:舔毛、抖毛、瘙痒、踢腿、跌扑、翻滚、跳跃等。舞狮的核心内容是 “破阵”。破阵是结合了哑剧和喜剧的形式,以桌椅等生活用具作为道具,把复杂纷争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阵”分“文阵”和“武阵”,表演时“文不上桌,武要登高”。
除上述规模较大、开展较好的项目外,还有一些如荡秋千、打陀螺、踩高跷、抓子、赶毛、推杠子等曾经广为流传而现在仅在部分农村流传开展的项目。
荡秋千在20世纪以前物质相对匮乏,人们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较少的时代民间特别是农村颇为流行。类型分“前后式”和“旋转式”。比赛分单人和双人,以踩踏的高低或以踩踏触及规定标志次数多少决定胜负。同时还有各种表演荡法如:“作揖秋”、“架尿罐”、“夹油鬼”等。这些荡法不但有竞技性还有很强的娱乐性。
打陀螺在现在农村特别是青少年间较为流行,传统陀螺一般用青檀等硬木制作,现在也有塑料成品。比赛时在统一口令下开始旋转陀螺,在旋转过程中用绳抽打,看谁的陀螺最后停下者为优胜。在玩陀螺的过程中可以做跌腰、劈叉、转体以及舞蹈动作等表演项目。
踩高跷是中国民间流传度非常广泛的一项活动,在汉水流域也不例外,逢年过节、山神庙会都有踩高跷。民间闲暇时间小孩也经常踩高跷竞技娱乐。
抓子也是曾很盛行的一项民间体育项目,特别是青少年更是喜欢。子一般有大小相近的石头做成,抓子分主要分7子和9子。赛手将子洒落在地面或者桌子上,从中挑选一颗为引子抛向空中的同时,在地上用手抓其他子,按顺序抓完没有失误视为胜,抓子的方法和次序可以由比赛者议定,只要能想到,能玩都可以进行比赛。
赶毛也称“打界”,以旷野平缓为宜,没有边界,打界比赛时将队员分为两队,一方为攻方,另一方为守方,在比赛场地中央挖一个坑,先约定攻防顺序,每位队员手执木棍拨地上捡的石头(毛),先将“毛”放于地上,攻方先用棍子将“毛”朝坑内拨,而守方就要千方百计不让“毛”落入坑中,直到“毛”落入坑中,然后双方交换攻守,最后以在约定时间内进入坑中的“毛”多者为胜。
在汉水流域农村,每遇干活休息时,一些青年人就推杠子取乐。比赛时取扁担或杆子。一人握住一头,双腿夹骑上,作为守方,另一人握住杠子的另一端,用力推,这方为攻方,以推走对方为胜,又可以是推走对方出约定范围或者距离者为胜。
汉水上游地区流传着这么多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从文化的视角我们将其共有的特性做以归纳,从而可以勾勒出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特征。
在汉水上游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其开展都处于民间自发状态,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没有正式的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进行规范管理,安康龙舟虽然今年来举办有官方的活动,但其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安康对外宣传力度,其比赛形式还是采用民间流传的方式,且每年的竞渡方式都略有不同,其总体来说还是属于民间体育范畴。
汉水上游流行的这些体育项目基本都和民间赛会、节令活动、生产劳动等才开展并得以沿袭,如龙舟在端午,舞龙舞狮在春节等,赶毛、推杠子、打陀螺在农闲时开展。这些都说明汉水上游地区这些民间流传的体育项目具有民俗性。
汉水上游民间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和地域是密不可分的,如龙舟在汉江沿岸,赶毛在开阔旷野等,有些项目是这一地区独有的,所以说其地域性表现很明显。
汉水上游民间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竞技比赛规则,能用比赛分出胜负,有很强的竞技性。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时候都有肢体参与运动,有的项目对体力的要求还很高,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赶毛、高跷等都有激烈的争斗场面和大负荷的体力消耗,其健身性不言而喻。这些项目本身有很多的娱乐成分,其开展也有达到大家娱乐的目的。而实际子在进行这些项目时其娱乐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显而易见具有娱乐性。
[1]王铁新.我国民间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
[2]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3]占玉珍等.民间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