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岱召壁画看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对我区文化的影响

2011-08-15 00:45张琰高圆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蒙古壁画

张琰 高圆

(张琰: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高圆: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雄伟瑰丽的明代“城寺”美岱召,背依巍峨的阴山主峰九峰山,面临美丽富饶的黄河前套土默川,气势雄伟恢宏,风格隽永,以文化内涵厚重而著称。美岱召占地面积约6.25万平方米,城内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存明代建筑10座,256间,明代壁画1650平方米。美岱召原称“大板升城”,万历三年将其改建为城寺合一的“福化城”,万历三十四年,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又将其改建为“召”,并迎请麦达里活佛来美岱召坐床,当时被称为“麦达里召”,后演变为“美岱召”。一直以来,人们对美岱召的认识比较模糊,它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一些重大的宗教问题、历史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外学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岱召的艺术、历史、文化被逐步破解,许多学术难题也得到了解决,美岱召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显著提升。

美岱召经历了400多年的沧桑岁月,同时也经受了多次的战火洗礼和人为破坏。那雄伟的古城楼,轩昂的天王殿、气派的王爷府、神奇的唐卡,都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绘制在各个殿堂墙壁上的壁画,因曾被征用粮库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壁画历经数百年,保存依然完好,其构图、造型手法不同于内地,在绘制方法上美岱召壁画与西藏的壁画技巧相互吸收融合,多采用干壁画法,干壁上重彩。晕染方法主要有单线平涂和晕染两种手法。其中多以勾线平涂为主,常常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装饰性手法,而不像一般绘画那样去追求明暗阴影、立体层次等。画面注重线形的变化和线群的组织,运用线条的刚柔强弱,转折顿挫,表现人物体态,衬景轮廓和虚实明暗,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美岱召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用色强调对比,讲究色彩艳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画风粗犷豪放,重在写意,多用浓艳绿、红、蓝等色彩,壁画色彩原汁原味,较生动地表现了草原风俗。因其壁画数量大,极具历史文物价值。专家们把美岱召壁画基本分成三方面,一是佛经典故,二是以阿拉坦汗为代表的明顺义王时代的土默特部的重要历史人物,三是反映蒙古民族的一代女杰三娘子礼佛的内容。壁画中尤以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最为重要,也是美岱召壁画的核心部分,它所蕴含的政治、艺术、宗教、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美岱召壁画气势宏伟,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给观者,画师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精准的笔法、生动流畅的线条、丰富艳丽的色彩,通过对人物、各种器具,生动地再现了明朝时期伟大的阿勒坦汗家族礼佛的恢弘场面。壁画内容丰富,既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本生画传,又有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的生平史话,其中特别是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公元1606年10月4日,四世达赖喇嘛的代表高僧麦达里活佛来美岱召坐床,当时阿拉坦汗的孙媳妇五兰妣吉主持了恭谨而隆重的迎佛仪式,该仪式除通过匾额记载之外还以绘画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壁画所绘内容场景与匾额记载完全吻合。阿拉坦汗孙媳五兰妣吉延续了祖上的从佛政策,为弘扬藏传佛教他大兴土木,除将原来都城的部分建筑改建成佛教建筑外还广修庙堂塑造佛像。各种经堂和庙宇建筑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整幅《阿拉坦汗家族礼佛图》描绘着不同的人物,记述着不同的崇佛礼佛事件,把整组壁画联系起来不难看出它真实地再现了蒙古皇室和藏传佛教的密切关系。

从明清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广泛传播300多年,给内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促进蒙藏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各类藏传佛教寺庙成为一种载体,成为宗教文化的中心。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崛起之后,修建了众多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除了成为当地宗教活动中心外,同时往往兼有多种社会功能。它是当地经济、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光旅游中心,各族商人在这里经商,各族学者、艺人在这里从事学术及艺术活动,各族牧人、农民、工匠、僧人,在这里购物、游览、朝拜、欣赏文艺节目,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寺庙设多种扎仓(学部)专门组织喇嘛学习和研究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学、音乐、医学等科技文化艺术,促进了蒙藏两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其各类经典也相继传到了内蒙古地区。自佛教初传(13世纪初),一些精通于梵文、藏语言文字以及佛理的大德或学者就开始了译经工程,如《菩萨修行化生经》《五护经》《金光明经》《苏布喜地》等。这些译文阐释的佛教思想不但对当时蒙古王公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不少蒙古文人墨客。因受佛教熏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充斥着佛的理教,如搠思吉斡节尔的《佛十二撰》和《摩诃葛剌颂》两部作品。除了一些片断佛教经籍的翻译外,最重要的当是佛教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翻译工程。从藏传佛教第一次传入时零星翻译的佛教典籍到第二次传入后开始的全范围译经活动,前后翻译、刻印了许多佛经,其中以大藏经的翻译成就最为显著。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了18世纪中叶,大藏经翻译工程终于画了一个句号。蒙古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经的最终完成,对藏传佛教更深入地传播于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医学部是蒙古族喇嘛学习研究藏医、藏药、蒙医、蒙药的专门机构,从而促进和发展了蒙医、蒙药,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也为蒙古族群众,特别是蒙古族平民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喇嘛医者能为其解除病痛的折磨。在明轮学部的喇嘛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占卜、文法等,佛经里的天文、数学丰富和发展了蒙古地区的天文、历法、数学。五塔寺召照壁石雕蒙古文天文图,是清代蒙古族天文学家明安图对我国天文学的重要成果。石雕宣传和普及了这一科学知识。一些资深喇嘛,精通蒙、藏、汉三种文字,将藏汉佛教经卷译成蒙文,对提高翻译水平,传播佛教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著名佛经《甘珠尔经》是蒙、汉、藏三语翻译史上的壮举。在收集整理中,吸收了不少印度、藏语词汇,丰富和发展了蒙古语文词汇。

如今内蒙古众多的召庙是集藏汉蒙古各族建筑学、雕塑、绘画、佛具工艺之大成的文化圣地。每一座金碧辉煌、巍峨雄宏的寺庙矗立在城乡、草原,都是蒙藏汉各族建筑学家、工程师、工匠和民工创造出的建筑成果。美岱召就是一个显著代表,这些著名召庙或蒙藏合一、或藏汉合一,为内蒙古留下宝贵的历史遗存。所有这些召庙都是藏传佛教的载体,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它犹如一块磁石,始终维系和连接着蒙、藏两民族的经济利益、文化发展和思想感情,也为两个民族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使两族人民如兄弟般和睦共处,团结互助,携手前进,共同发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关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法]格鲁塞.草原帝国史[M].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2]乔吉.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佛教关系[J].《蒙古史研究》,2005.

[3][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的传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王大方.草原访古[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5]乌兰.〈蒙古源流〉研究[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6][日]吉田顺一,阿勒坦汗传[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7]薄音湖.关于喇嘛教传入蒙古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

[8]李虹.阿勒坦汗与藏传佛教[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蒙古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蒙古靴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