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羽
关于我国手风琴普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李公羽
对于中国人来说,手风琴这种乐器可以说是舶来品。至今在我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学习手风琴的热潮,我国的手风琴教育事业在此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手风琴艺术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春天。近几年我国多名手风琴选手在国际大赛上屡次获奖,更表明了我国手风琴专业教育的高层次、高水平。
然而,在我国手风琴专业教育水平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为什么学习手风琴的人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手风琴的普及教育变得如此困难?作为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呢?基于这样的问题,我对我国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现状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任何一种事物或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客观环境。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往来,许多留苏归国人员将苏联的文化带入国内。受这种文化影响,手风琴在我国进入了它的“红色岁月”。这之后,随着群众歌咏和集体舞蹈的蓬勃发展,手风琴以其携带方便,音色优美,和声丰富,表现力强,既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又可为声乐、器乐伴奏等诸多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社会上一度形成了十分广泛的手风琴学习热潮。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后出现了“电子琴热”、“钢琴热”、“小提琴热”等诸多学习热潮。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人们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而分流了学生,但主要根源还是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立足点逐渐偏离了大众文化。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的变化,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势必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们的文化需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使手风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要改变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比如引进国外的流行手风琴音乐、结合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创作一些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新乐曲、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等等,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才能使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赢得大众的喜爱,而大众的喜爱才是手风琴事业的生存土壤。
手风琴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演艺和音乐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这决定了接受手风琴专业教育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手风琴演奏水平以及较好的音乐表现力,因此,接受手风琴专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在手风琴演奏的技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较系统、较严格的学习与训练,并且还要涉猎与之相关的各方面音乐理论,建立完备的专业音乐理论体系。而手风琴普及教育则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让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音乐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掌握一般的演奏技巧,达到一定演奏水平,从而能够自娱自乐,抒发内心情感,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审美品位。
然而,有些手风琴教师却忽视了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过分强调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使得学生身陷于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逐渐对学习手风琴失去兴趣,进而放弃学习手风琴。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急功近利,将考级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并且盲目的追求高等级,揠苗助长,致使演奏技术欠缺,音乐表现能力也就更无从谈起,时间久了,渐渐对自己的演奏失去信心,也就不再坚持学习手风琴了;还有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盲目拔高,被迫更换大琴,给孩子的体能上造成了很大负担,能够继续坚持学琴的也就寥寥无几了。
手风琴这种乐器自诞生之日起,它的演变与更新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几十年,手风琴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传统低音手风琴、自由低音手风琴、双系统手风琴;键盘式手风琴、键钮式手风琴等等,种类繁多。同时,手风琴制造业的发展也使得手风琴的制造工艺更为精良。诚然,选用优质材料、作工精良的琴,其音质也势必优于普通琴,但其造价也是不菲的,盲目的追求,也势必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脱离了中国大众现有的物质基础。
在艺术领域,追求心灵的袒露和思想的展现才是它的崇高目的,艺术的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之需。手风琴普及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前提应该是以艺术的表现为最终指向,并面对中国的实际物质条件以及几十年教学传承的现实,片面强调乐器的更新换代,追求手风琴的“国际化”,这虽然能够满足局部的“接轨”,但忽略了整体的方向,其后果只会使广大琴童远离手风琴。
以上几点是我的一点不甚成熟的想法。中国手风琴今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我坚信,只要广大的手风琴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坚持手风琴普及教育与社会融合,不断探索手风琴艺术在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捕捉大众的音乐需求,手风琴这种乐器一定能再次回归大众,手风琴艺术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接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