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炯 黄萍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1]近年来我国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已经成为乙肝大国,例如我国乙肝患者已愈3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已于1.2亿;由于慢性乙肝具有起病隐匿、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一旦该病治疗不及时或是不得当,慢性乙肝极易发展为肝硬化致使患者死亡,所以作者本次对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的患者共计60例且均为首次发病,同时对具有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其他类型肝炎者、肝肾功能存在严重损伤者、3个月内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类固醇药物及免疫增强或抑制药物者、妊娠和哺乳期者。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42.00±1.0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00±0.50)年。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方法 由专人负责对60例慢性乙肝患者姓名、性别、病程、伴随疾病、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等项目进行观察、数据记录、整理、统计,最后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1.3 治疗方法 本次治疗采取慢性乙肝知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药物治疗(例如营养支持、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治疗等,可给予阿托莫兰1.2 g、肌苷、辅酶A、ATP,甘草酸二胺150 mg、3次/d,干扰素300万U隔日一次或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等综合性治疗方法。
1.4 慢性乙肝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类[3]①临床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是缩小、无压痛和叩击痛,肝功得以恢复正常,定量血清HBV-DNA<105copies/ml。②有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是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恢复正常和定量血清HBV-DNA<105copies/ml、HBeAg阳性。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且肝功、定量血清未达到以上标准、病情甚至加重。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4]:参考消化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共计144分,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1.5 统计学方法 此次所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其中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60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所示。
60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8.33%、无效率达11.67%,两者相比 χ2=14.03、P <0.05,说明此次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具体详见表1。
2.2 60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结果见表2所示。
60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总分平均为(98±2)分、治疗后为(120±3)分,二者相比P<0.05,提示此次治疗方法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体详见表2。
表1 60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表2 60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慢性乙肝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生是[5]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不断的感染而导致肝脏出现慢性炎症性坏死,因此,对于该病应早期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例如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等,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慢性乙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本次对60例慢性乙肝患者实施了相应治疗措施,从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本次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3%且表2中60例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本次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究其原因,现分析如下:慢性乙肝知识健康教育:通过板报、多媒体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此类患者讲解乙肝发生原因、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教育患者如何更好的接受治疗;心理问题疏导,慢性乙肝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多存在抑郁、恐惧和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除了加强以上乙肝相关知识的教育外,同时根据患者心理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疏导措施,例如紧张者应与之多沟通、多讲解成功治疗的事例树立其自信心而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的难关,从而使之更加配合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更加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治疗等,例如我们本次所选取的肌苷、辅酶A、ATP、阿托莫兰、甘草酸二胺及干扰素,其中的干扰素具有间接性、广谱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和选择性的特征,能够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抗细胞分裂和调节免疫等。因此,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方能提高临床疗效、较大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刘盈海,赵天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50例临床观察.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4):28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10.
[4]Eypasch E,Williams JI,Wood-Dauphinee S,et al.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Br J Surg,2005,82:216-222.
[5]张玉芳,徐九云.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慢性乙型肝炎伴发抑郁患者中应用. 安徽医药,2011,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