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G理论的中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比较研究

2011-08-11 01:23郭晓远李红昌
中州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郭晓远 李红昌

摘 要: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与市场拥挤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业集聚还是分散。东部地区本地市场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大于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因而自发形成了产业集聚,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也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但中东部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集聚所处阶段、集聚条件、内部运作模式、集聚效果均有差异。中部地区应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及设施,提高集聚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战略与政策,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部;东部;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067—03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学缺乏对空间经济问题的规范解释,这严重限制了其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的力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都意识到了集聚存在,并强调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集聚为什么会产生,以及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区域产生,并没有给出过多且合理的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将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的分析中,尝试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对区域经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统一。NEG理论认为,产业在空间上趋向于集中分布还是趋向于分散分布,是由促进集聚的因素(集聚力)与抑制集聚的因素(分散力)共同作用决定的。首先,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总体上促进产业集聚,内部规模经济要求单个企业集聚生产要素、扩大生产的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则对企业在空间上的距离做出了要求,内外部规模经济共同促进着产业集聚的形成。其次,人类的多样化偏好及需求难以满足的特性促进产业在同一个具有资源及市场的地方集聚。因此,无论是一个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以产生内部规模经济,还是众多厂商集中于同一地域以利用外部规模经济,都使得产业倾向于集聚。

规模经济效应、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下降所导致的“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规模经济效应、人类多样化和足量化偏好所导致的“价格指数效应”(price index effect)以及拥挤成本所导致的“市场拥挤效应”(market crowding effect),三者的大小决定着产业的集聚或是分散布局。前两种效应形成了集聚力,促使厂商的空间集聚,而后一种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厂商的空间扩散。当集聚力大于分散力时,产业表现为集聚状态,否则,产业表现为分散状态。

东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化及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例如,广东省目前有近6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产业专业镇;浙江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上千个纽扣、眼镜、鞋类等专业村镇,其中有500多个产值超亿元,约占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东部产业集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集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传统产业集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兼而有之,以传统产业集聚居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东部产业集聚不断推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2.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闽东南地区、山东半岛制造业带的雏形;3.产业集聚逐渐加快;4.出现了由上下游产品的分工逐步向同一层次的产品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转变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近几年,鉴于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模式的巨大成功,中部地区也逐渐开始了产业集聚规划、引导和实施。例如,至2008年底,河南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近200个,其中年产值百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就有10余个;山西省正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湖北省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引导和支持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集聚,并率先制定发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安徽省也正致力于产业园区共建模式探究,力图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与东部产业集聚的自发形成有所不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多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在政府引导支持下逐步发展形成,即为外生式产业集聚。到目前为止,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还很不成熟,其存在以下特征:1.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的约束较大。由于中部产业集聚的政府主导作用显著,各地产业集聚多受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内,由此影响了跨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2.产业园区建设离真正意义的集聚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的产业园区只解决了产业集中问题,专业化分工不明确,限制了产业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3.产业集聚层次较低。绝大部分产业集聚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异同与比较

1.集聚核心要素异同比较

东部地区传统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市场力量、外贸资源导向、交易费用机制和合作机制引发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传统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因:第一,自然资源、交易与合作机制优势明显,进而引发集聚;第二,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促使产业沿生产价值链产生集聚;第三,为获得外部经济效益而向集聚化发展;第四,企业之间信任关系的存在促进产业向集聚化发展。当产业集聚由传统产业演变为高技术产业集聚时,高级生产要素就起了决定作用:首先,因信息和知识在聚合中能够增值而产生集聚;其次,高技术企业因合作创新的需要产生集聚;再次,对于知识型人力资源的追求促使集聚产生。

然而,中部产业集群的演进却有着较为特殊的动力因素。由于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限制,产业集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政策租金,其次才是为了获得成本优势与外部经济。企业的集聚是政府与企业双赢的纳什均衡:一方面,政府因为产业集群政策的成功实施而赢得政绩;另一方面,企业也得到了产业区优惠政策与政府的特殊照顾。

2.集聚阶段异同比较

按照产业集聚的企业集聚阶段、产业集聚阶段、结网阶段、植根阶段、发展极阶段五阶段划分法,中部产业集聚处于企业集聚阶段,东部产业集聚处于产业集聚阶段或结网阶段。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尚处起始阶段,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薄弱,生产方式也比较粗放,技术水平较低,要素贡献占绝对优势。在该区域内集聚的多是关联并不大的企业,企业间横向纵向联系都比较少,集聚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企业集中分布而共享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带来的外部性;此外,政府的作用非常大,其主要任务为大规模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出台各种用地、用电、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依靠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资本以及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企业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企业数量也比较大,企业成长发展主要依靠产业配套和专业分工优势,生产中主动使用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能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组织生产和市场开发,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均趋向于柔性化。此时,企业间分工合作关系紧密,同时竞争激烈,因而形成了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协作机制也趋向于稳定,创新网络逐步形成,社会网络效应凸显。政府的作用是推动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的形成,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

3.集聚条件异同比较

首先,从竞争的非完全角度而言,中部地区外生性产业集聚使其面临的竞争非完全程度更高,而东部地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使其倾向于完全竞争。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政府主导作用很大且中部产业集聚多承接东部产业的产业转移,因此中部产业集聚的起点要比东部产业集聚的初始点高,其受到政策优惠作用、资金优势也更明显,因而中部产业集聚受到行政垄断保护而东部产业集聚则没有。

其次,从交通成本角度而言,中部产业集聚地区集聚产业的交通成本要低于东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产业集聚自发形成伊始,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产业集聚所在地域,其面临的是自然状态下生产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贸易及交通成本等多方面成本费用的综合衡量,因此其最终所在地区的交通成本很可能不是最低的。而中部产业集聚多为在政府主导下,基于当地的资源、环境等各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或在当地一家或多家大企业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产业集聚,因此其本身就是各种资源优势的集合,因而所在地为交通区位或经济区位也是顺理成章的。

再次,从集聚的外部支持角度而言,政府政策所给予的中部产业集聚的外部支持要远大于东部。

4.集聚产业内部运作模式异同比较

目前,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内部的纵向一体化分工协作已初具规模,垂直分工在产业集聚地区已随处可见。产业集聚、垂直分工体系与专业化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产业集中导致“集聚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间品市场活跃以及中间品生产的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区,同一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程度非常高,单个企业专注于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使得该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从而确立该区域的专业化优势。产业集聚程度与企业数量为正相关关系,集聚度越高,专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产业优势的存在吸引着外部企业的进入,产业集聚得以进一步深化,出现“累积循环效应”,并进一步产生“锁定”效应,最终使得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互相促进。

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内部运作存在很大的混乱。目前,中部地区各省几乎都建有大量的开发区以及各类工业区,产业园区化建设越来越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作用。然而,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内部产业种类很多,产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必要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基于竞争合作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因而离真正的产业集聚所要求的规模经济还具有很大差距。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缺失使其丧失了内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可能,所以也不可能形成“累积循环效应”,因而这种产业集聚可能多停留在产业“集中”的层次上。

5.集聚效果异同比较

尽管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在集聚条件方面要好于东部地区,但集聚效果却很难与东部地区相匹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内部运作模式的混乱;(2)政府干预使得产业集聚多局限于行政区域范围内,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3)产业集聚内部创新动力不足,外部技术资金支持依赖性过大;(4)利润外流,资本积累导致的产业集聚规模扩大受阻。

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垂直分工产生了内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产生了“累积循环效应”,使得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协作互相促进。而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内部分工不明确,非但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反而出现内部交流成本耗散,其产业集聚事实上还处于“产业集中”的阶段,并非实质意义上的“集聚”。政府的干预使得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演进过程极短,产业集聚基础薄弱,合理专业化分工协作不足,基础管理支撑不足,配套市场体系也不完备,此外还导致集聚企业对外部技术及政府资金支持依赖性过大,自身创新动力不足。不仅如此,某些产业集聚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获取盈利后不是将利润资本留存转化为自身资本实力的提升,而是将利润投资于其他地区、其他产业以取得短期投资回报,因而集聚产业规模扩大缓慢,规模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

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时间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较长,东部地区部分集群产业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当这部分产业发生转移时,作为处于产业集聚发展初期阶段的中部地区,应当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一方面,承接转移产业比打造全新的集聚产业所需资金更少;另一方面,转移产业大多发展比较成熟,因而恰当引入之后能够很快发挥集聚效应,包括杠杆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等,能够在短期内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2.积极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及设施。产业集聚是一种新生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建立在社会化、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因此,应该加强企业之间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并围绕主导产业链投建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

3.提高集聚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分工协作能够使企业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带来生产运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地区产业之间分工协作的意识,强化集聚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共赢”意识,促进优势互补产业的集聚,最终能够使集聚产业更好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4.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集群式创新可以实现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方式的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当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土地资源、信贷政策、人才配备、信息传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外,还应该为集群内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倡导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商业化、产业化。

5.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一方面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因此,降低地区之间产业互相交流的门槛,积极打破市场壁垒,促进市场贸易的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等在地区之间的低成本流动和合理配置是非常必要的。

6.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战略与政策。要制订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今后重点支持的产业集聚领域,并在土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鉴别和挑选那些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群体。

7.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政府干预作用巨大,尽管政府作为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地方产业集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政府的角色也应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夏富军.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优势格局[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40-47.

[2]金昱,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04):79—88.

[3]赵海东,吴晓军.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J].经济研究.2006,(06):50—52.

[4]朱方伟,高畅,王国红.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2):66—70.

责任编辑:伊 人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