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洁,李梦卿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68)
如何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发现与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其获得幸福与快乐的体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自我概念、完美主义、父母养育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寻求从个人角度、家庭角度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象为湖北省中职学生200人,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样本年龄16~18岁,平均16.79±0.62岁。其中男生88人,女生104人;城市学生40人,乡镇学生152人;独生子女64人,非独生子女128人。
1.2.1 幸福感量表 采用Campbell等人(1976)编制的 Campbell幸福感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包括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8个项目,权重为1;生活满意度指数1个项目,权重为1.1。量表采用7级计分制,量表总分为总体幸福感指数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水平越高。该量表情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43,与生活满意度单一测题的效标相关系数为0.55。[1]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Fitts于1965年编制,Cronbachα系数为0.64,间隔两周的再测信度为0.87。[2]台湾学者林邦杰于1978年对这一量表做了修订。[3]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括2个维度(自我概念的结构、内容)和10个因子,分别为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自我概念总分。其中: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均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概念越积极。
1.2.3 完美主义量表 采用Cheng等人翻译的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The Ch ines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CFMPS)。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由27个项目组成,包括5个分量表:“担心错误”(Concern over Mistakes,CM)、“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s,PE)、“行动疑虑””(Doubts about 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量表采用五级记分制,1是“不符合”;2是“有点不符合”;3是“不能确定”;4是“有点符合”;5是“符合”;分数越高越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适应性的完美主义由条理性一个分量表构成,得分越高表明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程度越高;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由担心出错、对行动的疑虑、个人标准和父母期望四个分量表构成,得分越高表明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程度越高。五个分量表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64-0.81)[4]。
1.2.4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 采用Perris等人(1980)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EMBU 原量表共81个条目,涉及父母养育方式的15种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非特异性行为),每种行为有5个条目,还有11个不属于这15种行为的条目。经主因素分析,抽取了四个主因素:因子I是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II是一个维度,一极是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另一极是爱的剥夺和拒绝行为;因子III是偏爱同胞或被试;因子IV是过度保护。考虑到东西文化差异,进入中国时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对修订后的EMBU进行了测试,证明了它的效度。[5]本文采用修订后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
采用团体施测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施测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帮助学生了解填写规则,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
表1表明,总体上说,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没有强烈的幸福体验,其中,总体情感指数略高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指数则低于中等水平。
表1 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n=192)
表2表明,女生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指数均高于男生,在生活满意度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上比男生要稳定。经统计检验,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上,男生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在对幸福感的体验上,男生略低于女生,但二者对幸福感的体验差异不大。
表2 不同性别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n=192)
表3表明,不同家庭来源的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略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其中,在总体情感指数上,来自城市的学生平均得分略低于来自乡镇的学生;而在生活满意度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上,来自城市的学生则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但是其得分不如来自乡镇的学生得分稳定。
表3 不同家庭来源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n=192)
表4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幸福感的体验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其中,在总体情感指数上,独生子女平均得分略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而在生活满意度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上,独生子女则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但是其得分不如非独生子女得分稳定。
表4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n=192)
表5表明,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总体情感指数上,成绩偏下的学生得分最高,成绩中下的学生得分最低;在生活满意度指数与主观幸福感指数上,成绩偏上的学生得分最高,成绩偏下的学生得分最低,低于中等水平(表5)。
表5 不同成绩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n=192)
表6表明,总体来说,中职学生群体的自我概念是比较积极的。因为问卷采用的是5点计分法,此次调查中,自我概念平均分数达到了3.692,高于平均水平。
表6 中职学生自我概念测量结果(n=192)
表7表明,总体上说,中职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完美主义倾向。在完美主义的各个维度中,只有担心错误处于中等之下,其他各维度均在中等之上。
表7 中职学生完美主义测量结果(n=192)
表8表明,将此次192名被试的父母养育方式的测量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被试在父母过分干涉因子上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因子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上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
表8 中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n=192)
表9表明,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批评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其他方面都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并且社会自我、自我行动及总分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表9 中职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n=192)
表10表明,在完美主义的维度中,担心错误、父母期望和行动疑虑与幸福感指数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条理性与幸福感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但相关并不显著。
表10 中职学生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n=192)
表11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显著负相关;父母偏爱被试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父母过渡干涉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但并不显著;父亲过度保护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显著正相关,但并不显著。
表11 中职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n=192)
结果分析表明,湖北省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中等水平。这说明总体上中职学生对其目前的生活感到基本满意。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发展使得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相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善,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质支持,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学校、教师也给予学生关怀,从社会角度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虽然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总体上呈现中等水平,但是其得分的离散程度较大,可见在接受调查的这部分学生中,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
本研究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对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但女生的得分略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重男轻女思想逐渐淡化,而且在很多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显乖巧、听话,因而得到较多的表扬与肯定,所受的批评与惩罚较少,综合起来,就是所得到的负面刺激相对较少,使得得分略高于男生。但是,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家庭来源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来自城市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城乡差异逐渐减小,在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使得来自城市与来自乡镇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关怀;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能更多地获得父母的关爱。
随着学业成绩的不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呈现出了差异,尽管并不明显,但仍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偏上的学生体验到强烈的主观幸福感,而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低于平均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因为原有成绩不好而不愿学习,不愿学习又造成其成绩不好,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会产生无奈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因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具体来说,除了自我批评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之外,其他方面与主观幸福感皆呈正相关,其中,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也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概念越积极的中职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总体水平上,中职学生群体的自我概念是比较积极的,说明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中职生对自我虽然有认识,但这种认识还并不深刻,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水平也只是中等水平。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己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和评价,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6]这就提示在学习与生活中要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发现,湖北省中职学生具有中度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与国内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完美主义的维度中,条理性、行动疑虑、个人标准和父母期望在中度之上,担心错误在中度之下。可以看出中职的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地苛求秩序和条理性,非常重视细节、要求精确、恪守时间、过于理想化;对自己设定高的标准和和高期望,而这种高标准与高期望是不切实际的,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真实实力与外界条件的限制,其目标较难以实现。同时,家长的完美要求也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完美主义的倾向。并且,自己认为重要的他人(主要是父母)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而自身必须尽力符合这些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赞赏,害怕遭人拒绝以及无法取悦他人。这提示要学会接纳自我和客观对待自我,从多个方面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同时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此外,本研究也显示: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心理越强,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关于完美主义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个人标准、担心出错、行动疑虑和父母期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担心出错、父母期望和行动疑虑是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变量,担心出错、父母期望以及行动疑虑均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这个结果说明完美主义的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对错误的反应消极,有将错误等同于失败的倾向。这提示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在一定时期不如别人的状况存在。个体对于来自于父母较高期望的认识,即父母期望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影响,这也提示要经常和父母进行沟通,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客观情况,避免父母的过度期望导致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形成,以至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发现,湖北省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父亲的拒绝与否认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亲对子女的情感关怀与理解可以提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而父亲对子女的严厉惩罚、拒绝与否认等消极行为可以使子女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子女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使得子女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水平降低。
同时,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严厉惩罚、母亲的拒绝与否认呈显著负相关,这也说明母亲对子女的情感关怀与理解同样也可以提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而母亲对子女的严厉惩罚、拒绝与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同样不利于子女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使得子女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水平降低。
主观幸福感作为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必须要充分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性。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其自信、使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同时,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培养,防止消极性格形成。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给学生一些调控消极情感的方法,使其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家长要掌握合理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理性地设置期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孩子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学生本人也要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做到恰当地认同他人,这些对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都是十分必要的。
[1]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
[2]陈春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22.
[3]Michael F S,Charles S C.Effects of optimism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empirical update[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2,16(2):203.
[4]訾 非,周 旭.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562.
[5]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3.
[6]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