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霞,金会军,郝加前,2,常晓丽,罗栋梁
(1.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冻土环境是指冻土生成、发展和变化所依赖的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质实体,它有着自身的演变规律,在人类社会追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会引起寒区冻土环境变化和失衡,影响冻土过程的不断变化和协同寒区环境变化平衡[1]。随着寒区工程建设的开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先后在寒区建设大型线性工程,如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横穿北美的Norman输油管线,西伯利亚铁路,中国的青藏铁路、公路、东北地区的嫩林线、牙林线等,寒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2-10]。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工程活动下寒区环境变化的研究与评价主要有以下成果。在国外,冻土环境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冻土稳定性定性评价[11]、地面敏感性定性评价[12]以及Grechishchev[13]的多年冻土区环境—空间景观复杂性的函数型热动力学模型等方面,这些研究被作为人类诱导对环境产生影响而引起多年冻土条件变化定量预测的基础[10];国内研究主要以吴青柏等[14]的冻土环境变化综合定量评价模型为代表。然而,目前冻土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冻土层的影响,较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冻土层所受的影响[15];而且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评价模型指标过于单一或模型过于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于多年冻土区冻土环境评价方法(模型)及指标体系。
冻土环境评价包括冻土环境影响评价和冻土环境质量评价。冻土环境影响评价是冻土环境评价的一种,是指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冻土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冻土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寒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时间的不同,这种评价可分为预测评价、现状评价和回顾评价。本文所进行的冻土环境影响评价是依据有限的资料对中俄输油管道工程可能对冻土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
中俄输油管道(漠河—乌尔其段)穿越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图1)。该区处于欧亚大陆冻土区东南边缘,冻土总体厚度较薄、温度较高、稳定性较低,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管道(漠河—乌尔其段)坐落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的片状和岛状多年冻土地段内[16-17]。沿线自北而南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由-5.0℃至0℃,气温年较差由50℃逐渐降为40℃。多年冻土的分布格局及特征也呈现相似的纬度地带性,从北往南,多年冻土由片状分布逐渐过渡为岛状、稀疏岛状直至零星分布,多年冻土平面分布的连续系数由75%减至5%以下。
由于大小兴安岭山区冬季存在逆温层,山间洼地和沟谷阶地有苔鲜生长和泥炭层沼泽化发育,因此在同一局部地段内,低洼处地温最低,多年冻土、地下冰最发育,多年冻土层亦最厚[18]。管道多布置于山间沟谷及盆地内,所在位置比两侧高地多年冻土相应发育。
通过分析管道沿线地温监测结果,发现因每个孔的局地因素影响程度不同,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被局地因素所干扰,年平均地温变化较为复杂(表1)。表中CW04孔地理位置偏北,但由于其位于南坡上,3年的年平均地温在1.8~2.0℃之间。而CW10孔地理位置偏南(在AC段内),但由于它恰好位于伊勒呼里山北坡,为管道沿线海拔最高(580m)的地段,且地表植被茂密,多年冻土最发育,年平均地温在-2.7~-2.8℃之间,是沿线年平均地温最低的地段。CW12孔仅2.5m~4.0m深段为残留的多年冻土层,年平均地温为2.0℃,该处为季节冻土。最大冻深约1.0m;14m深处地温年平均值在3.0℃左右。可见,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平面分布、地温、厚度影响相当大。同时也制约着冻土退化的速度,从而造成小范围内冻土平面分布突变性大,冻土温度、厚度及季节融化深度差异非常明显。
图1 中俄原油管道(漠河-乌尔其段)线路图
表1 管道沿线年平均地温统计(2007-2009年)
冻土环境是寒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其研究对象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冻土条件的变化。冻土体系内的温度场和水分场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化。在评价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生态的观点、动态变化的思路认识冻土环境。
整个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均位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的南部边缘地带,地温较高,大多数为不稳定和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目前区内冻土普遍处于加速退化阶段,由于地带性和局地因素的影响,导致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平面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地表景观等均有明显差异。从漠河至乌尔其段,由北向南多年冻土由片状逐渐过渡为岛状,直至零星分布,根据冻土平面分布系数及由北向南变化的差异,再结合考虑冻土温度、厚度及植被类型变化等特征,沿线可概括划分出4个冻土环境分区(表2)。
表2 沿线各区段冻土和生态特征汇总表
这里提到的冻土特征要素主要包括:冻土类别、冻胀融沉等级、冷生现象、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冻土分布部位的地形地貌及地表条件等。本文对沿线4个分区的冻土特征进行统计,进一步将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及关联性。多年冻土类别决定了冻土的冻胀融沉等级,不同类别冻土其一定含水(冰)量相应于一定的冻胀和融沉变形量及分类级别;冻土类别与冷生现象也有一定的关联。一般地,融区、少冰冻土地段不出现冷生现象,而饱冰冻土及含土冰层地段冷生现象频繁出现。不同的冻土类别与冻胀融沉等级对应着一定的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从冻土分布地段来看,冻土类别与地形地貌、地表条件也有一定的联系。综上所述,管道沿线一定的冻土类别对应着一定的冻胀融沉等级,对应着一定的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级结果,也对应着冷生现象出现的频率。
2.3.1 冻土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输油管道是线性构筑物,南北走向长441km的中俄管道(漠河-乌尔其段)跨越了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及冻土区段,地表景观和多年冻土条件差别大。冻土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相当复杂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本文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遵循了整体性、典型性、地域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原则[19-21]。
目前在评价指标选择方面可用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主成份分析法、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最大限制法[19-21]。关于中俄输油管道(漠河—乌尔其段)沿线冻土环境评价体系因子的选取,由于管道沿线的资料较少,再者管道是线性构筑物,沿线各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冻土特征均不相同,指标选取具有一定难度。这里主要运用了专家咨询法,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多次野外考察、调研,利用管道沿线的冻土资料,最终选取了地表稳定性类型(以下简称“地表稳定型”)为沿线的冻土环境评价指标。
2.3.2 地表稳定型的内涵、判识指标及分类 1)地表稳定型的内涵。
“稳定”是指当一个结构物能维持原有的平衡位置或变形状态时,则称为结构物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若不能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则称失去稳定[22]。“稳定性”可理解为结构物或研究对象在外力作用和影响下维持其原有内部稳定状态的性质或程度。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即:外力的作用、形变的大小和时间尺度的量度。
多年冻土区地表稳定型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冻土区地表形态抗干扰和恢复破损的能力。它一般指与土层冷生作用有关的地表形态,景观变化及斜坡稳定性,其变化大多表现为冻胀隆起和热融沉陷,以及对地表植被和建筑物的破坏。
2)地表稳定型的判识指标。
冻土环境不同于其他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冻土中含有可处于不同相态的介质——冰。而多年冻土地区地表稳定型的变化大多表现为与冰的相态变化紧密相关的冻胀隆起和热融沉陷。因此,冻土类别是地表稳定型不可或缺的判识指标。结合前面关于冻土类别与冻胀融沉等级、冷生现象、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地形地貌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并经过咨询冻土专家,选择冻土类别、冻胀融沉等级、冷生现象、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现有构筑物使用状况、主要分布地段及地貌部位和地表条件等作为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表3)。
表3 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
冻土类别:以管道中心以下冻土含冰量(或冻土含水率)划分。冻土类别有:少冰冻土(S)、多冰冻土(D)、富冰冻土(F)、饱冰冻土(B)、含土冰层(H)。地表稳定性与冻土含冰(水)量呈反相关关系,即随着含冰(水)量增大,地表稳定性降低。冻土类别是影响该区地表稳定型的决定性因素。
融化下沉及冻胀特性:土层的冻胀和融沉与岩性、含水率及冻结或融化速度密切相关。各类土可根据其含水率确定出冻结和融化时地表的变形量,即对于不同的冻土类别一定含水率相应产生一定的冻胀、融沉变形。因此,冻胀与融沉级别也是地表稳定型判识的一个指标。冻胀和融沉级别越大,地表稳定型越差。
冷生现象:指管线经过冻土地段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一般有冰椎和冻胀丘。它们对地表稳定型具有指示作用。一般地,在冷生现象较少地段,地表稳定型也较好;而在冷生现象发育的地段,地表稳定型就较差。
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地基土的岩性、冻土含冰(含水)、融沉性或冻胀性等综合评价冻土地基的稳定性。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做为地表稳定型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现有构筑物的使用状况:研究区现有构筑物如加漠公路、房屋等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映不同区段的地表稳定型情况。
主要分布地段及地貌部位:分布地段及地貌部位不同,冻土的发育程度不同,冻土含冰量等亦不尽相同,地表稳定型也有差异。一般在融区、季节冻土区、粗颗粒土地段或部分少冰冻土段地表稳定型较好;而在山坡坡脚处,沟谷、洼地,地下冰极发育地段,地表稳定型极差。
地表条件:研究区地表条件也是影响地表稳定型的一个因素。在植被稀疏地区,冻土不发育,地表稳定型较好;而在苔藓、塔头草发育,植被茂密,松散层较厚的地段,冻土极其发育,地表稳定型差。
3)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重要性排序。
在选定冻土环境评价指标后,需要对地表稳定型的各个判识指标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经过向从事冻土研究、环境评价和管道管理研究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并依据各判识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重要性排序:冻土类别>冻胀融沉等级>冷生现象>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结果>现有构筑物使用状况>主要分布地段及地貌部位>地表条件。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冻土含冰(水)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地表稳定型。因而,在这几大因素中,冻土类别在重要性排序上居于首位。各类土可根据其含水率确定出冻结和融化时地表的变形量,即不同冻土类别其一定含水率相应产生一定的冻胀、融化变形。因而,冻胀融沉等级重要性仅次于冻土类别;冷生现象对地表稳定型具有指示作用。一般地,在冷生现象较少地段,地表稳定型较好;而在冷生现象发育的地段,地表稳定型较差。在重要性排序上,冷生现象处于第三位。冻土工程地质综合评价结果居于第四位。现有构筑物的使用状况,分布地段、地貌部位及地表条件都可以作为地表稳定型的判识指标,但其重要性次于前四种。在地表稳定型的识别过程中,因其判识指标较多,难免会出现个别指标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这时,以更高一级的判识指标为依据。
4)地表稳定型分类。
本文提到的地表稳定型可分为地表稳定型、地表较稳定型、地表不稳定型和地表极不稳定型。
地表稳定型:在天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冻土条件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外界因素对冻土层水热状况基本不会造成影响,活动层变化不明显,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好,地下冰不发育,附近建筑物无冻害现象。受干扰的多年冻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新的热平衡状态,为冻土环境良好的地段。
地表较稳定型: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冻土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外界扰动对冻土层水热状况产生些微影响,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在地表破坏后局部可能产生轻微的冻胀或融化下沉,多年冻土达到新的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冻土环境一般的地段。
地表不稳定型:地表条件的破坏会引起多年冻土发生剧烈的变化。多年冻土上限大幅度下降,年平均地温明显回升,多年冻土层明显退化,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差,冻胀和融沉级别较高,多年冻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需要很长时间。为不良冻土环境地段。
地表极不稳定型:在天然或人为因素扰动下,冻土条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致使多年冻土严重退化,冻土及地下冰融化,导致热融沉陷,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多年冻土达到新的平衡所需时间很长,有些变化甚至是不可逆的。为冻土环境质量极差的地段。
在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给出了中俄管道沿线冻土环境评价流程(图2)。通过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确定地表稳定型;再通过地表稳定型确定冻土环境状况。
图2 冻土环境评价流程图
结合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及其重要性排序,以冻土类别为主要的判识指标,对管道沿线冻土地表稳定型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对4个冻土分区的冻土环境进行评价。
2.5.1 管道沿线冻土类别统计 沿线4个分区冻土类别统计如表4。
2.5.2 分区冻土环境现状评价 1)漠河至瓦拉干片状多年冻土区。
该分区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最北部,地表植被发育,其优势树种为兴安落叶松,伴有白桦及樟子松等树种,局部沟谷为灌木或沼泽湿地。第四纪沉积层相对较厚,在管道可能的作用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粉质粘土等细颗粒土和砾石、碎石等粗颗粒土,下部为强风化砂岩。
除局部河流融区外,该段多年冻土基本连续,冻土年平均地温基本为-1.2~-1.8℃,全长123km。冻土类型主要为多冰冻土和富冰冻土。该区高含冰量冻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漫滩及山间洼地中,地表苔藓、塔头草发育,植被茂密、松散层较厚,尤其在额木尔河两侧及二十四站林场东(AA014)附近冰层厚度较大,高含冰量区段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强,地质条件差。根据地表稳定型判识指标,其为地表极不稳定型区段,累计长约18km,对应的冻土环境质量极差。富冰冻土主要发育于坡地或低凹地带,粗颗粒土含量相对较少,水分补给条件较好,土体的冻胀融沉性一般为冻胀、融沉—强冻胀、强融沉,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表森林比较茂密,松散层较薄,判定为地表不稳定型冻土,这类冻土对应的不稳定型冻土区段有38km,冻土环境质量为不良。多冰冻土主要发育于山坡,地层水分含量较低,粗颗粒土较多、或强风化基岩,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表森林植被稀疏,松散层薄,属地表较稳定型冻土区段,累计长约45km,对应冻土环境质量为较好。融区、少冰冻土区主要出现在河流底部、山顶阳坡,土颗粒较粗、或基岩埋藏较浅的地带,地表植被矮小、稀疏,在中等扰动范围下,少冰冻土及融区地段属地表较稳定型区段,长约22km,对应冻土环境质量为一般。
表4 中俄输油管道(漠河-乌尔其段)分区冻土类别统计表
2)瓦拉干至松岭区大片融区多年冻土区。
瓦拉干至松岭区段占据了多年冻土区的大半部分地段,全长194km,除部分基岩山坡的阳坡及局部河流融区外,该区段多年冻土基本呈连续分布。冻土温度高、热稳定性差、冻土分布格局复杂多变。林型仍属于兴安落叶松林,伴有白桦生长,地表植被发育,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灌木或沼泽湿地在该区所占比例相对增加。第四纪沉积层变化相对较为复杂。在管道可能的作用范围内,浅部多为粉质粘土等细颗粒土;下部多为砂土、碎石土、强风化花岗岩或砂岩。
该区多年冻土类型主要为多冰冻土和富冰冻土。位于AB段的高含冰量冻土主要分布在泥炭层发育的山间洼地及河谷湿地中。高含冰量地段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可能产生强烈的冻胀及融沉变形,为地表极不稳定型冻土,对应的冻土环境质量为极差,累计长约10km。富冰冻土发育于山间沟谷、洼地、阴坡等区域,主要岩性为第四纪沉积的泥炭层土、粘性土、砂类土、碎石土,局部地段为全风化、强风化的基岩等,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表植被较发育。该地段与管道基本并行的加漠公路路面高低起伏,有较明显的变形。结合地表稳定型判识标准,这些地段判定为地表不稳定型冻土,累计长约46km,对应的冻土环境质量为不良。多冰冻土分布于山坡上,水分补给条件较差,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为地表较稳定型冻土区段,累计长约69km,对应冻土环境质量为一般。融区及少冰冻土出现在低山丘陵、山脊、阳坡坡地等区域,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植被稀疏,多为灌丛,属于地表较稳定型冻土,对应冻土环境质量为一般,累计长约69km。
3)松岭至加格达奇岛状多年冻土区。
松岭至加格达奇区段属于大兴安岭林区南部的边缘地带,全长85km。管道位于伊勒呼里山南麓,处于多年冻土向岛状多年冻土的过渡地带。该区地表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下降,人为活动加剧。松岭至加格达奇段在冻土区段里只占据较少的比例。在管道可能的作用范围内,浅部多为粉质粘土,下部多为砾砂、碎石土、强风化花岗岩。冻土温度高于-0.5℃,季节融深1.2m~1.3m,由北往南地温升高,多年冻土层变薄。
该区多年冻土类型主要为富冰冻土和多冰冻土。该区多年冻土属于冻土退化过程中的残留冻土,主要发育于水分补给充分、低洼的山间沟谷及洼地处,富冰冻土区段地质条件较差,属于地表不稳定型冻土,累计长约9km,对应的冻土环境质量状况为不良。多冰冻土对应地表较稳定型冻土区段,长约13km,冻土环境质量一般。融区及少冰冻土发育于坡地、山脊、山顶,多为粗颗粒土、或强风化基岩,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属于地表较稳定性区段,累计长约63km,对应冻土环境质量较好。
4)加格达奇至大杨树零星分布岛状多年冻土区
加格达奇至大杨树零星分布岛状多年冻土区全长39km,是农、林、草原混交带,在丘陵的山坡和顶部分布一定比例的树木。在管道可能的作用范围内,浅部部分为粉质粘土,砂土、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花岗岩,部分直接为强风化花岗岩。只有在沟谷洼地残留部分冻土,冻土温度接近0℃,为高温极不稳定冻土,所占比例不足3%,人为活动和工程建设会导致冻土的退化和消失。该区主要为融区、季节冻土和少冰冻土,该区岩性在底层浅部多为粉质粘土,砂土、碎石土,下部为全风化花岗岩,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属于地表较稳定型冻土区段,对应的冻土环境质量为一般,长约39km。
冻土环境的评价具有特殊性,相对于诸如水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和土壤环境评价等其他环境评价来说,冻土环境评价几乎没有可依据参照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再加上管道自身特征、兴安岭-贝加尔型冻土特点等,适用于其他冻土区的评价方法不能应用于该区的冻土环境评价。同时,由于管道沿线相关冻土资料的难以获得性,本文利用地表稳定型对管道沿线的冻土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关于地表稳定型的判识指标,这种评价对工程活动影响下冻土条件变化的前期评估很重要,但只是定性评价方法。同时,因地表稳定型的判识指标较多,对其重要性排序时主要采用的专家咨询法有一定的主观性,各指标之间也难免会出现矛盾。因此,发展定量化评价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吴青柏,刘永智,童长江,等。寒区冻土环境与工程环境间的相互作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0.8(3):281-287。WU Qing-bai,LIU Yong-zhi,TONG chang jiang,et al.Interactionbetween Frozen Soil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in Cold Regins.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0.8(3):281-287.
[2]周幼吾,程国栋,郭东信,等.冻土环境研究现状及任务[C]//第四届全国冰川冻土学术论文选集(冻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71-176.ZHOU You-wu ,CHENG Guo-dong,GOU Dong-xin,et al .Currentstatus and facing works of study on permafrost environments in China [C]// Proceedings of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Beijing:Science Press,1990:171-176.
[3]Johnston G H.Permafrost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 ruction[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1:48-50.
[4]Hutcheon N B,Handegord GO P.Building Science for a Cold Climate[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3.
[5]Andersland O B,Anderson D M.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Cold Regions[M].New York:McGraw2Hill Inc.,1978.
[6]McFadden T T,Bennett F L.Const ruction in Cold Regions[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1.
[7]Peret rukhin N A,Potaueva T V.Laws govern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railroad roadbeds and permafrost[C]//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Vol.1.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984-988.
[8]Hildebrand E E.Thaw settlement and ground temperature model for high design in permafrost [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Vol.1.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907-911.
[9]Berges M M.Permafrost and terrain preliminary monitoring result s,Norman Wells pipeline,Canada[C]//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Vol.2.Trondheim,Norway:Tapir Publishers,1988:916-921.
[10]吴青柏,朱元林,施斌.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J].冰川冻土,2001,23(2):200-207.WU Qing-bai,ZHU Yuan-lin,SHI Bin.Study of Frozen Soil Environmental Relating to Engineering Activities[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1,23(2):200-207.
[11]Harris C.Comparison of t he climate and geomorphic method of predicting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in west Yukon Territory[C]//Proceeding of t 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450-455.
[12]Dunayeva Ye N,Gavrilov A V.Principles of compiling maps for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C]//Proceeding of t 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261-265.
[13]Greshchev S Ye.Theoretical questions in modeling cryogenic landscape[C]//Proceeding of t 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Vol.1.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315-319.
[14]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人类工程活动下冻土环境变化评价模型[J].中国科学,D辑,2002(2):141-148.WU Qing-bai ,ZHU Yuan-lin ,LIU Yong-zhi.Evaluating model of frozen soil environment change under engineering action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2(2):141-148.
[15]昌敦虎,宁淼,古丽鲜·安尼瓦尔,等.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65-74.CHANG Dun-hu,NING Miao,GU Lixian-ANNIWAER,et al.A Review on Research in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s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permafrost Areas[J].Progress in Geogrphy,2005,24(4):65-74.
[16]郭东信,王绍令,鲁国威,等.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J].冰川冻土,1981,3(3):1-9.GUO Dong-xin,WANG Shao-ling,et al.Division of permafrost Regions in Daxiao Hinggan ling Northeast China[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1981,3(3):1-9.
[17]金会军,于少鹏,吕兰芝,等.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J].冰川冻土,2006,26(4):467-475.JIN Hui-jin,YU Shao-peng,LV Lan-zhi,et al.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Northeast China,an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Its Trend[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6,26(4):467-475.
[18]周幼吾,郭东信,邱国庆等.中国冻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ZHOU You-wu,GUO Dong-xin,et al.Geocryology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0.
[19]陈桥.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CHEN Qiao.Stud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Mine Eco-environm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4:35-75.
[20]马祥爱.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D].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MA Xiang-ai.Appraisal of the Eco-environment Qualit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Opencast Coal Mine Area[D].Shanxi: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5.
[21]曹伟,盛煜,陈继.青海木里煤田冻土环境评价研究[J].冰川冻土,2008,30(1):157-164.CAO Wei,SHENG Yu,CHEN Ji.Study of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Muli Coalfield,Qinghai Province[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8,30(1):157-164.
[22]黎绍敏.稳定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