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旭
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的社会作用并提出对策。
当前,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万,且农村留守儿童占总数的28.29%,即: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据调查,四川、安徽、湖南、河南、贵州、江西、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已超过100万,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接近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2/3。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已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受教育等方面的隐忧。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这些留守儿童持久、温暖的关爱,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温家宝总理也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此,笔者就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作简要的论述。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多种原因,数千万农民在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同时,不得不把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于是,这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1.情感缺失。外出打工的父母,他们把幼小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交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代为照看,这对于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来说,情感世界已残缺不全,简单的表现就是“想父母”。有位10岁留守女孩,她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后来大人们才发现了孩子自残的秘密:“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就会回来看我,还会给我买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受伤,这样就能经常看见妈妈了……”大量事实证明,留守儿童的精神核心还是想念外出的父母。
2.行为失范。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离开了父母的直接管教和对其交往范围的监管,加上他们不太愿意听从临时监护人的教导,大多有纪律散漫、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心事和烦恼时,他们往往会向自己的同伴或自认为朋友的倾诉。因此,也很容易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诱骗,甚至还会走向犯罪。我们苍南县前几年曾侦破了一个号称“七匹狼”的犯罪团伙,最大的才16岁,令人震惊的是7名成员中有6名是留守儿童,他们涉案300余起。
3.成绩不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意识里对孩子的总体期望值不高。在我国留守儿童中有79%的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率高,加上还要承担家务和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然而,不少学校忽视了这个原因,有的老师还把这些孩子看成“包袱”,视为“心病”,乃至于留守儿童把在校学习视为在蹲监狱,没有快乐,只有痛苦,因而逃学、厌学,引发了成绩不佳的现象。
4.性格缺陷。一是由于临时监护人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的成绩、行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故助长一些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强等极端性格。据有关资料表明,有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家庭自己的“私事”,在某种程度上,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劳动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稳定。因此,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1.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三农”问题解决,已显得十分突出。而当前,在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投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等方面,还没有一定的体现。
2.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欠缺。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负有重要职责,农村中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而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将这些应重视的问题真正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关爱不够,也尚未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规范的训练,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管理。
3.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密切协作,我们本应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而当前,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除了妇联方面在带头倡议、有些小的举动外,尚未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由此看来,令人十分担忧。
图书馆是政府设立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是人民群众的终身学校,也是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国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上,虽不能说就有“回天之力”,但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及为人处世产生良好的影响。笔者建议:
1.针对家长,搭建留守儿童信息平台。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父母之爱是普照生命的七色阳光。因此,在为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基层公共图书馆,首先要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宣传和普及家教知识,为进城务工父母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服务区,为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提供便利,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建立咨询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其次,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建立视频专线,定期安排务工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视频沟通,尽可能缩小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及时作妥善处理。
2.加强协作,开展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应加强与各地方政府以及教育等部门合作,以更好整合力量。比如由政府出资建立农村儿童“留守之家”,家长可由团委、少工委、妇联、教育部门及相关的社会各界的志愿者轮流担任,图书馆为“留守之家”配送适合农村儿童阅读和学习的书籍,并想方设法创新工作载体,对那里的孩子开展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建立“留守之家”等形式的综合性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对知识的需求。
3.优化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可以定期向农村各流通点提供有关自强、诚信、重义、爱国爱民、尊师重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书和推荐中外名著、科普图书、道德箴言类图书;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经典电影和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建立适合农村儿童的电子阅览室,让农村儿童也能享受到网络资源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源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以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举办活动,拓宽留守儿童文化视野。少儿读书活动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科学知识和指导少年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辅导的职能,结合农村儿童的特点,开展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图片展览、趣味知识竞赛、谜语竞猜、现场征文等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关注。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政策管理那样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能在中国的每个乡村都有政府负责建立的“留守之家”,有专职的辅导老师陪伴着这些孩子,如果有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更多支持,使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关爱与教育,享有与其他儿童同样的幸福生活,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就会得到较好解决。在此,笔者与同行共勉,但愿基层图书馆能在其中创新思路,多做贡献。
[1]姜惠芳.关于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思考.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教育 [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2]刘素芳.少儿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少儿图书馆工作[M].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