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双阶,田朝晖
1.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恩施445000)
2.恩施自治州卫生学校(湖北恩施445000)
3.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失音是临床常见疑难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患者说话时声调变低,声音微弱,严重时发不出声音,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喉炎、声带病变、癔病性失音、喉头结核等疾病。失音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中药和抗生素、药物含服、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离子导入疗法、手术摘除声带小结或息肉等,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效果往往较差,尤其是喉部和颈部外科手术反而会加重失音。自2005年起,我们用电针结合按摩的方法治疗失音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的门诊病人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最小2l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0岁。60例患者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标准[1]确诊,按就诊的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电针疗法:以天鼎、扶突、合谷、人迎、水突、风池、哑门、廉泉为主穴,病初起者配合谷、少商;肺肾阴虚者配三阴交;肺脾气虚者配足三里。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0.40 mm×75 mm长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深刺至舌根部,轻度捻转,不留针,患者有酸、麻、重感为宜;再用0.30 mm×40 mm毫针刺入其他各穴,直刺0.5~1 cm;哑门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将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施以连续波,频率为1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 min。(2)按摩方法:按摩部位主要为颈部3条侧线。第1侧线:喉结旁开1寸处直下;第3侧线:喉结旁开1.5寸处直下;第2侧线:在第1第3侧线中间。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3条侧线用一指禅推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手法宜轻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电针结合按摩,每天1次,6 d为1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
1.2.2 对照组 (1)病初起属风热袭肺者用三拗汤加减,药用麻黄6 g,杏仁10 g,半夏9 g,僵蚕10 g,生姜15 g,甘草9 g;(2)病初起属风热犯肺者用疏风清热汤加减,药用荆芥10 g,防风10 g,牛蒡子9 g,金银花 9g,连翘6g,桑白皮15g,赤芍10g,桔梗6g,黄芩6g,贝母9g,甘草9g;(3)病久者属肺肾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用百合15g,生地黄10g,熟地黄10 g,麦冬 9 g,玄参 9 g,当归 6 g,桔梗 6 g,贝母 10 g,白芍12 g,甘草6 g;(4)病久者属肺脾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15 g,人参10 g,白术10 g,炙甘草9 g,当归9 g,橘皮6 g,升麻10 g,柴胡12 g。每日1剂,6 d为1疗程,治疗5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发音正常;显效:发音接近正常;有效:发音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与治疗前比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两组治疗5个疗程后结果如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6 病案举例 病例1:简某,大学讲师,30岁,因颈部前侧囊肿,经当地三甲医院手术切除后自觉发音障碍,一月后在国家级专科医院诊断为喉返神经损伤,恢复的可能性小,不能重返讲台授课,病人抱着一丝希望来我院求诊,采用电针结合按摩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开始能用语言表达,再治疗2个疗程患者语言表达基本清晰,继续治疗2个疗程基本恢复正常,重返讲台,随访至今正常。
表1 治疗组与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比较(n=30)
失音有暴瘖和久瘖之别。暴瘖多属外感,猝然起病,由于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能宣散;或感受燥热之邪,熏灼津液;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吸烟,而致痰热内生,肺失清肃,皆可使声音不出。久瘖多属内伤,缓慢起病,多由久病体虚、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精气内夺、声道燥涩而致。
现代医学认为,失音是由于声带失去振动能力或气流不足,声带无力振动所致。其病因主要与感染、职业因素、理化刺激、用嗓不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理为[2]:初起为喉部粘膜充血,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组织内渗出液积聚,形成水肿;炎症继续发展,渗出液可变成脓性分泌物或结成伪膜,上皮若有损伤或脱落,可形成溃疡。炎症消退后,上述病变可恢复正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有圆形细胞浸润,逐渐形成纤维变性,变成永久性病变,且范围不仅限于粘膜层,也会侵入喉内肌层。主要临床表现除不能发出声音外,还可伴有咽痛、咳嗽有痰和全身症状。其治疗方法有多种[3],但这些方法临床上效果往往较差。电针结合按摩治疗失音疗效显著,主穴中,天鼎、扶突、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失音、咽喉肿痛;人迎、水突属足阳明胃经、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咽喉局部病证;哑门属督脉,主治失音、舌缓不语;廉泉属任脉,主治中风失语、失音、吞咽困难。针剌诸穴结合按摩能改善循环,激活声带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激发经络之气,调整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促进气血流通,从而使已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发出声音。该方法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柳瑞熙,赵翠霞,等.浅谈声音嘶哑和失音的防治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9,27(4):100.
[3]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