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070) 赵生龙 张海亮
大多数学生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由于地图基础知识没有学好,往往碰到读图题不知所措,不能把图例信息转化为实际信息,即不能提取有效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叠加图,像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分布图、交通图与工业分布图叠加等,使其茫然。比如:
上图中a、b、c 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 A 地风向,d、e 线为等温线, f 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
A.a < b < c
B.d > e
C.若 e 为 0 ℃ ,则河流出现凌汛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2)若大气系统向东南移动, A 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 )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障碍分析:这幅图是一幅多要素叠加的示意图,有:等压线、风向、等温线、等高线等要素,此时学生就无处分析、不知所措。本题的要点是:(1)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可以推断出c以内的区域为低气压区,应是a>b>c,故排除选项A;然后依据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有高压指向低压的偏向,该图是向右偏,得出是北半球,因此气温应是e>d,排除B选项;第三,根据前面的信息以及河流处等高线的凸向可知该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故该题正确选项应是D。(2)根据等压线与风向信息可以判断A地在冷锋附近偏前且向北移动,该题选D项答案。
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的心理过程。而空间思维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因素,读图关键依靠学生的地理观察与形象思维能力。比如:
2009年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十年来图示地区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山脉。
(2)分析丙地形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自然区位条件。
(3)图中甲城市是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简述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
(4)经过西部大开发的十年建设,丁地区已形成了煤—电、煤—焦、煤—油、煤—肥、煤—醇和天然气—甲醇等多条产业链。简述这些产业链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5)说出图示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障碍分析:该题只要空间能力强就是一道很容易的题目。首先根据图例的等高线、沙丘、河流、形状等信息,就可以推断出是我国的阴山区域,再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地理知识实际,就可以迎刃而解。
图像的迁移能力实际上就是图像的转化、知识的迁移能力,有直观的图像引导出事物的原理及应用,这往往是最难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的趋势,即变式图有一图联想到多图及知识点。比如:有等高线示意图联想到地形的陡峭度,再引出河流的流向等知识,像上一事例就有自然地理引导出人文知识以及环境内容。
地图基础知识薄弱是学生地图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学好地图技能,就必须有扎实的地图基础。所以在地图的教学中,要补充必要的知识。具体举措如下:
(1)因材施教地补充。要根据具体学生的不足来进行补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整体学生的地图基础。例如,了解到学生的判断方向的知识较为薄弱,那就补充经纬线知识以及其他有关方向判别的知识点;或者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就多带学生参加一些野外考察、加强联系等知识。
(2)把握补充的度。在补充知识时要把握好补充的数量和难易度,做到该补充的补充、需要的补充;另外难易度的把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进行补充。
(3)多方式的补充。知识的补充要注意方法得当、灵活,不要一味的用同种方式,另外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难易度进行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充。
地图知识的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1)读图。这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观察比较,②模型演示,③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一些地理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析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读图的过程也是记忆地图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经常看图、练习绘图等有利于认识地图的一些办法。
(2)析图。析图即是运用读图得出的一些信息或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地理事物特征、产生原因、规律等知识的过程。读图分析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规律吃透。一是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多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二是要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或特殊规律。
(3)用图。用图是最终的目的,在读图、析图的基础上就是为利用地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会判别、分析、归纳、处理图示信息,例如景观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培养其良好的用图习惯。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更可提高学生的动力,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必修一“大气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展示图表,让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并获得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后,在依托文字进行引导地理问题的解决与推理,使学生对地理事物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此时教师提问“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原理是什么?”结合“理论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的分析,就得出了“单圈环流”形成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结合前面所学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推导出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又培养了其空间思维等能力,进而使其对利用地图树立了信心,激起对地图学习的兴趣。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在对地图的学习中要善于记忆,这样不仅能增加对地图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地理综合水平。对地图学习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而笔者提倡规律记忆法,即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记忆。比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即可以根据洋流的形成原因与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展示出来,分南北半球或海域进行合理的归类,这样既直观、形象又容易掌握其分布规律。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析图、用图能力,从而克服地图学习的各种障碍,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只要深入学习,努力探究,大胆创新,就能克服一切地图学习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