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勋,成莲英,陈乐云,张彬,郭攀登,王依群
脑瘫患儿的发病率通常为2‰~4‰,湘潭地区0~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14‰[1]。目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往往侧重于身体异常姿势的纠正及运动能力的改善。本科通过引进引导式教育与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以求能寻找一个全面的综合康复模式,促进脑瘫儿童的身心全面发育。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本科收治的患儿72例,占同期脑瘫住院人数的35.5%。均符合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定义和分型标准[2]。入选标准:①年龄4~7岁;②辅助检查基本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③评定、治疗、随访期间未接受其他手术、缓解肌痉挛等药物。排除标准:①家属或患儿原因导致不能接受治疗方案及评定;②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执行诊疗措施;③由于各种其他原因导致治疗未完成或资料收集不完整。
根据随机原则按2∶1比例将患儿分配至两组接受不同治疗,最终59例患儿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结合传统康复治疗组(引导组,n=38):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4~6.5岁,平均(5.12±0.71)岁;传统康复治疗组(对照组,n=21):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4~6.2岁,平均(5.30±0.5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经过粗大运动功能评定、智力测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后分别予以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中医传统治疗、作业疗法等传统康复治疗,治疗6个月后予以复评。引导组在引导式教育基础上加用传统康复治疗,6个月后予以复评。
引导组具体方法为根据不同病例制定针对性方案,并且依据0~6岁幼儿智力发育规律,结合实际制定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集体游戏、室外作业等集体课程。通过引导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脑瘫治疗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家长在引导员的指导下对患儿实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每天中午组织患者集体进餐,晚间在康复室集体进行睡前准备体验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在给予引导式教育的同时给予适当的传统康复治疗。如肌张力增高明显的5例患儿进行1个月被动肢体康复训练及理疗后开始进行引导式训练;25例智力相对低下患儿在予高压氧、头针治疗的基础上参与训练。
1.3 疗效评定 粗大运动功能采用均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项;智力测试由取得专业资质的医师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评价;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两组治疗后GMFM-88、智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0)。见表1。引导组治疗后GMFM-88提高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智商及Barthel指数提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见表2。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表2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
传统的康复措施,如Bobath法[3]、头针[4]、肌电生物反馈[5]及其他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手术治疗[6]等均能提高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越来越成为脑瘫儿童康复的一个话题。
引导式教育由匈牙利Andras Peto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7]。国外研究表明,引导式教育不仅能改善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手功能,更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能为患儿适应学校及家庭生活提供准备[8-9]。国内报道,引导式教育能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10]、言语功能[11],促进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12]。
本研究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与传统康复手段相结合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尽管引导组运动功能训练的强度不如对照组,但两组间运动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
引导式教育与传统康复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患儿身心发展,有利于脑瘫儿童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融入社会。
[1]袁海斌,成连英,姚正雄,等.湘潭地区小儿脑性瘫痪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5):67-69.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及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杨颖,李润杰.Bobath联合郁氏手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1):36-37.
[4]汪军,孙克兴.头针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34-635.
[5]高晶,岳霓虹,励建安.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42-45.
[6]徐林,崔寿昌,赵利,等.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初步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193-195.
[7]Balogh E,Kozma I,Ideggyogy SZ.Conductiv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neurological diseases[J].Rev Hungarian,2009,62(1-2):12-22.
[8]Metera K,Buchajczyk B.Unique features of the Conductive Education:Peto System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Ortop Traumatol Rehabil,2001,3(4):531-534.
[9]Effgen SK,Chan L.Occurrence of gross motor behaviors and attainment of motor objective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participating in conductive education[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0,26(1):22-39.
[10]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7-7499.
[11]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言语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91-92.
[12]廖洪波,杨潇,成露,等.探讨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经济实用模式:附“六位一体”疗法康复脑瘫儿童50例情况报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