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植虎 青海省互助县草原工作站 810500
毛苕子在青海省互助县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主要是以农田复种套种和退耕还林(草)地种植为主,生产大量的优质饲草。燕麦在互助县已广泛种植,在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二者单一种植,产草量和品质都较低,混播则可以明显地提高产草量和饲草品质,同时根茬还可以培肥土壤。为研究在互助县的自然条件下毛苕子和燕麦混播的适宜混播比例,笔者进行了试验,确定较适宜的混播比例,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位于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某养殖专业户的饲草耕地,北纬 36°,东经 102°,海拔 2661m,年均气温2.4℃,年降水量4600㎜,无霜期90天,水热系数2.1。
毛苕子和燕麦﹙加拿大﹚种子由互助县草原站提供。播种前整地、施肥;试验确定燕麦播种量为5g∕㎡,毛苕子播量分别为 3、5、7、9﹙g/m2﹚,即毛苕子与燕麦的混播比例为 3︰5、5︰5、7︰5、9︰5;四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2*3=6m2,行距25cm,播深为5cm,种子混合条播,2010年4月20日播种;在整个生育期内除草两次;由于是水浇地,土壤墒情较好,加上雨水充沛,没有灌溉。9月上旬小区测产,并取样后室内考种。
毛苕子与燕麦不同混播比例产草量比较及统计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混播比例草产量情况单位:kg/m2
由表1可见,在不同混播比例条件下,与产草量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经统计分析,毛苕子与燕麦的混播比例与产草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随着混播比例的提高(3︰5-9︰5)产草量呈下降趋势。其中D处理与B、C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P﹤0.05),D处理与A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表2 :各处理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由表2可见,D与B差异显著,D与A差异极显著。
不同混播比例对株高的影响见表3。
表3 :混播比例不同时的平均株高单位:cm
由表3可见,3︰5混播比例株高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即在混播中随着毛苕子播量增加,毛苕子和燕麦的平均株高均趋于降低的趋势。当毛苕子播量增加至9g/m2时,混播的平均株高明显降低。和D处理比较,比例为9︰5时差异极显著。合理的混播比例有利于牧草品种之间对光、肥的合理利用,促进了株高的增长。
混播中随着毛苕子播量的增加,群体的抗倒伏能力下降。经观察,混播比例在3︰5时生长良好,无倒伏现象;当混播比例为9︰5时倒伏明显。毛苕子在燕麦下部有匍匐,枝叶变黄有腐烂现象,燕麦也有倒伏且不整齐,影响收割与饲料品质。通过优化混播比例,可达到增强草群抗倒伏力,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
(1)实验证明毛苕子与燕麦混播比例以3︰5最优,在相同条件下,其总产量高于其他混播比例。随着毛苕子播量的增加,产量依次下降。毛苕子与燕麦的混播比例以3︰5较适宜互助县及相邻的农区采用。
(2)混播时随着毛苕子播量的增量,株高也相应呈下降趋势。而株高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混播比例可调节株高,从而达到增加产草量的目的。
(3)毛苕子茎秆柔软,不易直立生长;燕麦是禾本科植物,生长中需N肥,混播后两者互惠互利,共同生长。毛苕子攀缘在燕麦茎秆上,茎叶交错分布于燕麦植株之中,从而改善群落结构,提高了对光、热、土和肥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