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萍萍
[摘要]在知识经济社会大环境下,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这一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目标。该文以知识管理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理论,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耗散结构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知识管理;耗散结构;视角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10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7-0047-04
Research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Qin Ping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pay attention to knowledge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is resource.On the basis of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mproved,enterprise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maintain the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and achieve their final goals.In this paper,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were as theoretecal basis.For certain existing issu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d them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provide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dissipative structure;perspective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即把知识的收集、处理、共享和利用等组成一条知识价值链,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与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起来[1]。但是,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首先强调人的重要性,然后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2]。Lotus Notes公司则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当公司面对非连续性变化日益突出的环境时,针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虽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没有共同的认识,但由以上观点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信息以及知识的生产、创新、交流、共享、应用等过程,即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3]。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6个方面:①知识发布,以使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②保证知识的可获得性;③新知识的有效开发;④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⑤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⑥保证组织内部人员了解所需知识在何处[4]。
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仍然是一个难题。本文将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1 知识管理的耗散结构特性
1.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urtcuter)是由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律高津(L Prigogine)于1967年针对非平衡态势力学的有序化问题提出来的。该理论对于整个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它所提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已经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具备了哲学层面的指导意义。普律高津认为[5],对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来说,无论是生物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还是经济的、社会的系统,在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如果从外界引入负的熵流,补偿或抵消系统内的熵增,就会形成自组织现象,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较低的有序向较高的有序转化。这种在远离平衡状态所自发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普律高津认为,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熵(ds)的变化均有:
ds=dis+des
其中des为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而引起的熵变,其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dis为系统内部因不可逆过程而引发的熵变,其值总是正的。因此,若一个系统通过对外开放,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des<0,且满足|des|>dis),此时ds<0,系统的总熵减少,系统的有序化程度也就随之提高。
形成耗散结构,要具备4个重要的方面:①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界输入足够大的负熵流,以抵消本系统的熵产生,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②系统远离平衡态。只有在原理平衡态时,系统才会有新的规律,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结构;③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它们之间产生复杂的相干效应,才能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④有涨落的触发。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涨落不再是普通的干扰因素,而是对动态体系起到触发作用,使系统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1.2 知识管理的耗散结构特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知识管理即对知识和知识过程的管理,其任务是把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以便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时做出快速恰当的反应。知识管理是由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两方面)、人、设备(技术平台)、制度文化、知识过程和明确目的等要素形成的多维、多层次动态综合体系,其中,理念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哲学层面上的。
知识管理在本质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它是作为创造活动主体的组织,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思维层次上创造出的具有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有效知识,这也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前提。因此,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对于我们探讨企业知识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2.1 知识管理体系的开放性
耗散结构理论中,熵就是对混乱和无序的度量,其值越大,无序程度越大。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熵值也达到最大,系统最为混乱无序。因此,要想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系统必须努力克服由dis带来的熵增,引入负熵des,使ds<0。由此可知,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引入负熵流,才能够抵消自身熵的增加,才有可能实现无序到有序的演变[6]。这对进行知识管理的启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受到经济全球化、技术发展迅速、人才竞争、价值观多元化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建立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开放机制,将自己定位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这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更新及新观念的接受,并不断地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组织目标。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uly,2011Vol.1.2.2 知识管理体系的非平衡状态
据耗散结构理论可知,非平衡即有序之源,知识管理必须通过“非平衡”才能得以实现。“非平衡”即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系统才有可能通过突变或涨落进入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远离平衡态才会有所创新,形成一个非均匀的、有差异的、非平衡的系统,才能通过各种非平衡产生的势力差推动知识管理朝着有序的方向演化。
知识管理要实现知识创新,就必须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注意补充异质知识,不地断从外界引入负熵流,这有利于原有知识系统的失衡,从而为新的有效知识的产生提供条件。
1.2.3 知识管理体系的非线性作用
复杂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内在动力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这对实施知识管理的启示是,要进行知识创新就要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7]。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是由建立目标、确定范围等10个要素(如下图1)组成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要在这10个要素的非线性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图1中只是简单地表明10个要素的先后顺序,并未标出它们之间的反馈作用)。知识创新就是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有意识地形成多方联系、彼此协同、合作的局面,使各种信息和知识汇聚交叉,发生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由此产生的效应基础上促进知识创新的形成。
图1 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10要素模型
2 企业知识管理的制约因素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知识收集、储存、分析、获取、传递、共享利用等诸多环节,因此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观念仍然落后于知识经济的要求,没有确立知识作为企业关键生产要素的先进管理理念[8]。竞争优势仍然来自不断扩大有形资产的投入,而不是组织知识的共享、创新及有效利用。
2.2 组织方面的问题
组织结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仍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不同职位的员工和领导者定位过死,使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很难积极合作,共享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组织机构设置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造成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收集和分类,创建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监督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只有少数企业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研发机构,并使其结合经营管理进行知识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据KPMG于2000年报道,美国超过60%的大型企业已经或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导入,欧洲更是高达70%的大型企业已经推行知识管理,有81%的受访公司称已实施或正在考虑实施知识管理。相比之下,在2002年深圳市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的“知识管理•中国问卷调查”中,74%的回函者认为知识管理在中国“刚刚开始”。
2.3 人的问题
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对系统发展的强大作用。如果人的素质的提升与系统、环境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也会成为实施知识管理的障碍。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他们必须走在知识经济的前沿,既要懂经济、政治又要懂技术和管理。然而,在我国这样高素质的管理者阶层目前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来配合,如果只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积极主动,而员工们对知识管理缺乏兴趣甚至对知识管理为何都不知,企业的知识管理仍然无法进行。
2.4 制度方面的问题
产权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内在要求是其设置必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设置的不足表现在两方面[9]:①未能充分尊重人力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内部就很有可能出现排斥和抵触,内耗增加、资源流失,或原本有效的制度因时过境迁,己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
2.5 文化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系统内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对促进知识管理相关各方面形成明智、理性的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变化,在封闭系统内,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会逐渐不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出现僵化、保守甚至退化。而我国很多企业却忽略了文化的作用和培养。据相关人士分析,当前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还未真正认清企业文化的本质[10]。例如在中小型企业的聚集地温州,尚有60%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而有的企业即使设有专门的机构,也形同虚设。再者就是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形式化和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的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已高达41%,“创新”、“开拓”的使用率超过20%,“进取”的使用率也达到10%。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形象,而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
以上所论述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诸多制约因素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制度及文化等也是呈多层次、多纬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管理理念不明确,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相应的人员素质也不会有很大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实施进行相应变革时就会遇到来自基层工作人员的抵抗,造成相应的混乱,组织内熵值增加;如果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管理理念的接受会有相当的难度,良好的企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公司的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会遇到阻碍。因此,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各个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从而降低风险,减少紊乱,减少总熵。
3 耗散结构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迪
3.1 观念更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知识化时代,企业所需的知识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加强知识集成、促进知识共享并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力于企业创新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注重从理念接受向实践发展,深化知识管理,尽快现有的知识管理思维模式。管理层应审时度势,尽快使企业的员工了解知识管理这一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减少因观念落后而造成的熵增。
3.2 向国内外同行、学术界开放
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收集、管理,创建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研发机构,并使其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设立CKO,他们的职责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即将公司的知识变成公司的效益,同时负责与国内外同行就知识管理交流经验,汲取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此,知识管理才能博采众长、活跃思想,提升知识管理的水平;与高校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在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有关数据的同时,合理运用高校的科研成果指导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从而达到企业界与学术界的互利互惠。例如,AMT员工可以和AMT club里来自各行各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出游,这样一方面让外部了解AMT,将AMT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出去,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内部员工的视野,从而使公司及时获得外界信息,不至于使公司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知识管理针对的主要是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它注重利用知识提高产品竞争力、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知识管理必须面向应用领域,将知识市场化、实用化,这也是为什么组织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外界开放的原因之一。
3.3 系统内部开放
组织结构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再加上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会使知识传递的渠道相应延长,节点增多,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将被耗损、扭曲,其有效性、及时性也会随之下降,系统熵值增加,有序性下降,这对于决策及其执行都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会让权利下放,透明度增强,知识管理的相关人员可以就有关问题自由交流,共同努力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AMT公司[11]员工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网络提供的“实时沟通BBS”系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Internet进行登陆,从而跟员工进行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专家系统”里记录了AMT所有内外部专家的业务方向、案例和联系方式,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请教相关专家,增加自己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系统内部的熵增。
3.4 努力提高人员素质
搞好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知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单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元素合理,还应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阐明个人知识增长模式,布鲁克斯提出了描述个人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基本方程式:
式中K(S)为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知识的改变量,ΔS为改进的效果,K[S+ΔS]为个人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使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其发展轨迹和旧知识结构的惯性强弱以及ΔI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吸收知识的量与质量的优劣有关[14]。就知识的吸收来看,若吸收的知识越多、质量越高,对新的知识结构建立的贡献越大,反之越小。
由模式(1)可知,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丰富其知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及驾驭企业走向市场的水平,但是这种培训要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作为基准,针对不同的人有所侧重。从而创建一支既懂市场经济又掌握现代管理管理人才队伍,只有组织上层对知识管理有充分的认识,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让他们跟上知识管理的步伐,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来自组织基层的阻力就会减少,组织内部的熵增也就随之减少。如AMT公司为了深度挖掘隐性知识,检验组织知识的连贯程度和共享程度实行“岗位轮换制”,让员工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最终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利用。
3.5 制度创新
科学的企业制度规范企业发展,并推动企业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及激励制度。知识企业中,工人成为知识员工,淡化了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界限。对管理者而言,仅凭经验,靠人治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运用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这些知识与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些都将减少组织内部的排斥和抵触,从而降低内耗,减少可能由组织内部混乱而带来的熵增。
3.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应普及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知识,例如开办企业文化研讨会、举办企业文化知识讲座等,使员工在理论上对企业文化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各项文化建设。创建有利于员工发挥积极性、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AMT公司为提倡企业文化共享,定期举办“头脑风暴会”,鼓励参与人员进行交流,营造组织内自由沟通氛围及培养员工发散的思维。同时也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员工培训制度,提升员工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公司每个成员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他们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大家”,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所有人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减少由意见分歧、价值观不同等而造成的熵增。加强企业间文化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以企业的共同价值凝聚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型员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企业知识管理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笔者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其某些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且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知识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韬.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初探[J].情报杂志,2006,(4):29.
[2]Macintosh Ann,Filby Tan,Kingston John.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iques:teaching and dissemination concep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9,51(3):549-5661.
[3]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林川平.知识管理——企业有效的管理系统[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3):11.
[5]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M].曾庆宏,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2.
[6]李爱彬,周敏,张阳.高校学科建设系统的自组织研究[J].高教探索,2007,(3):72-74.
[7]廖凌飞,张文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情报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7):17.
[8]王道平,何海燕.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3):58.
[9]刘二亮,纪艳彬.知识管理若干问题探悉[J].商场现代化,2006,(4):110.
[10]Pauls Myers.Knowledge management——A new mode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J].Harvard Bsiness Review,1995.
[11]徐瑾.发达国家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外知识管理案例比较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超平.低潮中的反思——也论耗散结构理论在情报学领域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1995,(6):29.
[14]陈思彤.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