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莹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图书信息中心,广东东莞 523106)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到“四维时空”的概念,而网络世界正是四维时空的最佳体现。人的肉眼只能亲身感觉到三维空间,就网络本身而言,其内容的包罗万象充其量只是一种静态的囊括通信、功能和信息等视点的三维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网络进行管理便形成了四维动态空间。泰勒 (R.W.Tyler)曾总结“教师要构建多方面情景,以便引发全体学生产生所期望的经验,或使经验多样化,以便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具重要意义的经验。”[1]简而言之,实践场景的设计贯穿课程与教学开发的整个过程。这也是网络课程能引导并作出良好教学设计的属性基础。当网络应用于教学,把文本文件与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有机链接在一起时,便实现了四维空间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交互式的世界资源库,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并发展个人的联想思维。泰勒的上述描述虽然是线性的,但由于学生在吸收学习经验的情境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因此,产生了从“四维”向“多维”方式呈现不同教学信息的效果。但世事总会万象归一,多维的网络世界也有调整生息的时候,维度“归零”也是必经之路。而网络教学“归零”可能导致彻底退役,也可能是实现创新改革而出现的短暂归零。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日千里的互联网世界面前,因受教材更新等滞后因素制约,其内容显得陈旧而单薄,甚至呆板单一。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具有专业性、方式多样性和创新性,并强调学习、能力与素质并重。 “大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自主性与选择性,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兴趣和未来学习”[2]。当网络思维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就会不断激起使用者的探索、发现和想象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各种动态更新情景中。网络教学通过多维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拘无束。可见,开发网络多维度的引导式教学顺应学习主体和客观现实的发展需要。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的。而文献检索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正是引导式教学的体现,即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数据库及搜索引擎等图书馆资源的特点和功能进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各种日新月异的检索资源在知识时代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先进的检索手段探索、分析并付诸实践。多维度的网络教学使每个学生把握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思考空间,并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文检课的最佳认知载体。
文检课网络课程的资源是开放式的,与其多维属性不谋而合。与文检课紧密结合的数据库资源,虽然涉及知识产权等利益关系,但一般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能获取有关信息。在资源共享方面,即便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全球共享,也能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共享,如学生可凭个人信息在局域网内登陆课程主页学习,而这又是另一种相对开放的模式。总的说来,文检课网络课程的资源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其开放性弥补了课堂授课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缺陷。同时,这种开放性又为网络课程的多维属性提供了资源保障,它摒弃了过去单纯的“对”与“错”的答案唯一性,使课程设计更具发散性,为文检课引导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多维度网络管理离不开引导式教学,二者继而相辅相成。文检课要实现多维度的网络教学效果,除了要有良好的网络媒介平台外,还应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断研究探索。在这里,教师们不只是系统地阐述和讲解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各类课题,以教促研,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并潜移默化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了解、分析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网络管理也不例外,网络教学使师生间时、空分离,组织具体的网络教学活动必不可少,从各维度可大致分为规划、部署、运营和退役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多维度网络教学管理过程模型
当网络管理应用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规划”就是一个打造网络平台的过程,实现了三维视觉架构。基于网络开放性,网络课程又是多元化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数据库或信息检索渠道,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建设者应其尽所能地把各种信息检索渠道展示给学生。如工具书可以实物拍照等方式展示,图书馆未采购的数据库可以提供数据库网址。当然,直接、有限的展示方式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个知识点的检索总能通过不同途径完成。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查找年鉴等工具书或通过不同搜索引擎查找,让学生知道学习从何入手,以启蒙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开启自学旅程。
在网络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实现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辅助教学使网络信息教学势不可挡。这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要求我们除了设计好界面风格,还应完善网络课程各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可分为:
(1)课程指引:课程内容本身应该涵盖教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还可依法适当链接国内外名师开放的文检课相关教学课堂及讲座视频。该模块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教学原理,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学习,通过动态的教学网站辅助学生重温、扩展知识。
(2)案例分析:该应用初期是教师针对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选编的典型案例,并向学生提供开放学习。该模块还应逐步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自编案例以进一步拓展求解问题的检索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试题库:该应用是方便教师对历年试题进行分章归类汇总,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4)学生网上自测:该模块的教学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于使学生通过做题巩固知识。其应用可分为固定试卷和随机试题。前者是早期的完整的考试试卷内容;后者则是通过随机抽取试题库题目组合拼凑成一份新的试卷,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测试,进而分析错题原因。基于文检课一般为开卷考试,条件成熟时,还通过随机发放试卷实现网上考试,让学生在指定日期前限时提交。客观类题型由电脑自动批改,而老师只需对主观题进行人工批阅。这样既可避免因学生同时考试造成的网络堵塞,还能有效避免抄袭等作弊现象;同时大大节省了老师的批卷时间。
(5)调查讨论:这是向该课程的所有网络用户提供的交流反馈的平台,便于落实课后辅导工作;还可在此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以便评价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6)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实践组别、作业以及实践报告、建议或体会等。其管理应包括浏览、添加、删除、查找、批改作业 (报告)以及浏览考生得分等功能。而学生名单应在每个学期按课表对各教学班进行一次性数据导入。其中,添加和删除功能包括班级集体和学生个人信息,是基于学生存在转专业、退学、休学等情况而为老师专设的;查找功能则能按学号、姓名、实践组别和班级查询等方式进行;批改作业功能是当进入该生或该组别学生信息状态时,可查阅其提交的作业或报告,方便老师在备注栏批阅;而浏览考生得分功能则可供老师和学生查看。
除上述管理模块外,国外不少网络课程已引入游戏型CAI,把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游戏这个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自行探索性学习环境,却恰恰掌握了知识,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这种新型的认知工具在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远胜于任何一本呆板的教科书、任何一个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件、任何一门书本搬家的网络课程。”[3]当然,这对网络课程开发者素质要求更高。
“部署”则要求教师除了做好理论教学外,还应提高实践课分值比例,通过不断细化上机实践内容倡导四维的网络教学文化。
1.注重实例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在高校,文献检索课作为独立的课程,任课教师多数是图书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在统一教材的束缚下,大多数文检课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不足,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结合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对文检课的学习兴趣,更别指望能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其专业信息的求知欲,最初确立的教学目标更只是一纸空谈。因此,教师应设法在理论和网络实践课教学中注重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课程教学始于课堂实例教学。譬如,在对工科学生讲授专利文献信息检索时,教师可以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检索知识带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让他们了解到在发明申请专利前查找相关专利文献的检索途径、方法和工具,以免因已有前人申请专利而造成重复研究,并为生产开发提供专业信息。在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图书馆权利时,教师可穿插国内外法律条文或法学案例等进一步阐述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并介绍法律专业检索系统及相关查找技能。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模拟现实的客观环境再现信息检索的实用性和检索资源的多元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上机实践课的设计。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网络上机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机械式地做笔记,不甚明白的学生只能通过抄袭完成作业,教学效果不明显。文检课通过上机操作环节,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使其网络检索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学校应不断优化上机的实践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或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库等网络检索资源。教师则可以“集中授课、分组实践”的方式贯穿整个实践课的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时间列席于不同的实践小组,了解其检索策略的可行性,并及时发现误区加以启发和指引。
上机实践课的有效开展,应重视实践课程设计。这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着检验性的功效。作为人才包容性较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可参照高校教学系部的设置,建立相应的学科馆员制度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优化上机实践内容的设计,使之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故学科馆员可与不同系部、专业的师生沟通,密切结合近期的专业时事及发展动态,了解他们不同时期的文献信息需求,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创设贴近工作和生活的学习场景,设计不同的实践课内容。必要时,老师可在讨论区发帖提问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主动运用检索技能查找相关专业的学习及研究资料,激发他们对文检课以及本专业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实践课题,除了教师拟定题目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自定题目并经教师同意,通过实践撰写报告进行网上提交。
“运营”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式学习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多维效应。 “齐莫曼 (H.J.Zimmermann)认为自学的其中一个心理维度是学习的社会性,即自学就是选择学习榜样、寻求帮助的社会交往过程。面对知识认知的广度及深度,学生自学时常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而合作式学习则促使学生集思广益进而解决问题”[4]。故自学和合作式学习具有互补性。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建设,必然产生知识的溢出。一方面,这种溢出可以是正面的。学生分组实践时产生了“竞争性溢出效应”——学生的学习氛围、检索技能等均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吸收,从而在教学团队中产生边际效应。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知识的共有性,知识溢出也可能是负面的,教、学双方主体均可能存在“搭便车”的行为。非实践设计的任课教师可能会毫不创新地直接沿用已有实践课题进行教学,在教学低投入之际,该教师却得到了更多机会成本来从事其它科研工作,结果事半功倍;而实践课题的设计者投入可能不断增加,但收获却没变大,甚至越来越小,最终压抑了课题设计者的积极性,这种边际效益的递减却阻碍该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而学生分组实践时,往往有人不劳而获。实质上,一组学生的实践只能变成个别学生的实践,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认知科学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课程内容和其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5]因此,合作式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各人的自学效果,自学始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立足点。教学活动的每个主体都应在已有的网络公共知识基础上兑现个人创新能力和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教学实现知识溢出的效益最大化。具体说来,文献检索教学团队可将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作为绩效考核的相应依据,要求按章节和学生所属专业分配好定题任务,并随时交流、更新课题。为了减少学生因“搭便车”产生的负面效应,教师可要求学生细化分工,并在实践报告中详细叙述各人学习的分配情况及体会,引导学生在合作式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激励,通过网络自主领会知识。
网络教学“退役”受自然规律决定,不进则退。随着教学主体搭便车行为的加剧,知识溢出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在多维度网络教学的任何环节,引导式教学变得子虚乌有,最终难以延续并退役归零。
然而,并非所有网络教学课程都会彻底退役。正如杯子清空了才能再装水一样,“归零”才能创新和改革,并以全新的姿态制定更高的计划和目标,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最终实现长效发展。在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管理机制后,归零现象只是多维度网络实现升级的一个阶段,是调整性循环的过程。即当网络教学管理策略实施一段时间后,经反馈评价并调整后,新的教学策略将优化再现。基于多维度的文检课网络教学,在师生间的网上互动过程中能多方位引导学生自学;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又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更多检索思路去解决类似问题,从而使个性思维跳出原有框架,重构知识脉络,进一步巩固知识,实现当代文检课的教学目标。可见,文献检索的引导式网络教学策略能体现整体教学效果,在一定时期内是可行的。
文献检索教学网站的建立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多维引导式教学策略能有效满足学生自学的需求、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在锻炼教师队伍的同时,图书馆也就有了扩大宣传、充分发挥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的作用。
[1]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0(3):28-30.
[2]张华玲.我国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综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2-65.
[3]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20):73-75.
[4]赵海霞,陈毓超,乐建兵.基于网络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2):44-47.
[5]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