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欧阳俊林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自我国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颇为尴尬的是在“听、说、读、写”四个基本语言技能中,写作历来是大学生们的薄弱点。有调查表明写作中语法错误多、用词不当、衔接和连贯性差以及逻辑不严密等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型范畴理论对写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其多被运用于词汇教学等语义范畴的解释。本文将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相结合,从审题、语法使用、措词和篇章构造等主要环节探讨两者之间的认知联系,以期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启示。
“范畴化是人类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找到相似性,并据此对其进行分类,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1]“范畴化是将两个概念结构并置的结果,范畴化能力必须要用先前的经验来解释新经验。”[2]“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3]各范畴之间相互交叉,串联构成有机的系统。经典范畴理论 (以下简称经典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之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认知语言学提出原型范畴理论 (以下简称原型理论)后经典理论受到了巨大挑战。两者对范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范畴成员的划定取决于充分必要特征还是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清晰还是模糊的;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还是等级的。原型理论已成主流,也有诸多不足。如:偏颇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跨语言研究;范畴典型的非共有同一性;断裂的语义链和不彻底的家族相似性[4]。但原型理论对语言习得的适用性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写作是个产出过程,是将心理认知范畴用语言系统地表征出来的过程,因而与范畴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内容上看,写作的主题都可被视为处于与大千世界相对应的心理范畴网络中的一个成员,主题的展开依赖对其它相关范畴的识别、选择、提取和再认识。从形式上看,写作的呈现方式都不是随意的,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接近其所属体裁范畴的原型特征。写作中不应忽视范畴化这一认知方式的影响,而应利用这一资源指导具体的写作活动。
“对范畴特点的理解对我们认识人类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5]首先,范畴具有层次性。“对于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认知科学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基本范畴层面,即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6]因而,基本层次之外的是寄生范畴。往上有更概括性的上位范畴,往下有更细化的下位范畴。如图1所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等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是作文,下位范畴分别有写人、写事、写景;评论、杂文、感想;事物、事理;人物、景物等,显然,区分和掌握下位范畴语篇之间的各自特点和要求对一般写作者来说是不易之事,因为该层成员之间微小的差别不足以影响人的完形感知。在上位范畴作文、书籍和报纸之上还有更高的范畴,即书面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范畴,构成横向和纵向的两条轴线。
图1 体裁范畴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是:(1)成员之间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2)可以感知清晰的完形意象;(3)是知识和思维组织的重要的、基本的层面;(4)该层次概念和用语言符号表征的词产生较早,且多为中性的高频次;(5)是引申其它相关成员和承启上下位范畴的基点。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感知、概念化以及分类的工具,也只有通过基本层次范畴,我们的认知努力才会付出最小,但却可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即认知经济性。
其次,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对原型的研究始于伯林和凯对颜色范畴的研究,在被调查的98种语言中,发现颜色范畴内存在焦点色。此后,70年代Rosch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焦点色”在认知中的参照作用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并提出了“原型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内不同成员间具有模糊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近于AB、BC、CD、DE的相似模式[7]。有的成员因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特征而成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并围绕原型向范畴的四周扩展。越向外围,成员分布越少,所具有的特征越不明显,越不具有代表性,直到与其它范畴的边缘成员相重合。可见,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在边缘上与其他范畴相互重叠、交叉,如同相互撞击的浪花一样彼此渗透。如:黄瓜既可当作水果,也可当作蔬菜,它既不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也不是蔬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典型成员的形成有时具有文化和物理环境的依赖性。
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中,原型是最易于突显的。“自然原型在范畴的形成和学习的各个阶段中都起着关键作用。”[8]原型效应在基本层次范畴上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大部分的思维是在基本范畴层面展开的。写作也是有序的、严密的思维过程。
然而,由于审题不清,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下笔千里,跑题万里”以及文体乱用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如将It Pays to Be Honest(议论文)写成记叙文。从认知上讲 (如图1所示),这与对基本层次体裁范畴的区别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关。
一般来说,各主要文体的典型特征是: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一篇好的议论文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态度谦虚等特点。四、六级统考写作部分最常见的就是议论文,应该是训练的重点。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这六要素,要言之有物。说明文除了注意客观准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之外,还要特别注重语言的简明、实事求是,引用数据不能夸大或缩小,在讲到具体数字和指标时尽量不用nearly、about、approximately和generally等模糊词语。描写文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Genre knowledge is not simply a means of writing in the correct form;it comprises a resource for generating better texts.”[9]对写有余力的同学来说,可尝试以一种文体为主,兼用其它文体。倘若夹叙夹议、写景、抒情合理交织在一起能增强语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Taylor指出应该把对范畴的研究扩展到更广的语言范畴中去探讨它们自身的意义[10],比如时态范畴和句法结构范畴等。语言是一个范畴,而语法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型范畴。可见,语法在篇章中的使用也应该遵循原型范畴的结构特点,即从基本语法规则开始,由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散的过程,而事实上,这一特点并未得足够重视。如:(以下摘自学生的作文)
(1)For the purpose of remove ageism,the government is making more efforts than before.
句 (1)中动词remove出现在介词of后面的情况反映出写作者对英语介宾范畴的结构认知混乱、有误;同时没有明确的以原型为参照的意识。介宾结构的较典型用法是“介+名词 (实物、单数)”,再以此逐渐延伸到其它用法,如:介+抽象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类似的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另外,有些学生试图以较为复杂的句子来为自己加分,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越复杂的句式离典型句式越远,不容易把握,更容易出现错误。如:
(2)Officials that take bribes promise the person who gives them money to do things that illeg al,which sometimes it’s seriously damage other citizens’rights and disturb the social order.
句 (2)用到四个定语从句,无疑大大增加了表达的难度,增加了读者的反应时间,且句式单一。更何况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可谓得不偿失。若拆分为几个长短结合的句子既可降低难度,又可丰富篇章句式。张震久、袁先军合著的《实用英语作文精选》中,归纳了常见的语法错误:(1)动词不规则变化的误用;(2)主谓不一致,数的不一致及代词指代关系不一致;(3)动词用法错误,包括时态、语态、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和动词的单复数等;(4)比较级错误,包括特殊变化不熟悉及用法错误;(5)词性误用,如形容词作主语,名词用作谓语等;(6)连词误用,导致复合句结构不当;(7)介词误用;如in the playground(应该用on)(8)句型用错,影响表达。[11]
如前所述,通常基本范畴词语的概念或意义与世界自然对应,词形简短;上位范畴词更为概括,词形复杂;下位范畴词更细致,也多为复杂形态词。这些特征决定了在写作中对不同层次范畴词语的选用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如:
(1)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ents who are concerned much more about aspects like art,music and basketball.
句 (1)中aspect是上位范畴,之后要列举的应该是基本范畴词,如art、music,而basketball则属于下位范畴词,显然与其它二词的同现有些格格不入。同时,学生过多使用诸如good、bad等模糊性形容词也是常见的现象。这些高度概括的上位词往往达不到一般语境下所要求表达的情感细腻程度。所以往下使用更具体,形象的词汇或者当很难找到下位范畴词的时候,添加解释性的辅助语言成分很有必要 (尤其是对于一些精明严谨、超出一般人认知维度的科学分类)[12]。如:
(2)He is a good musician.
(3)He is a classical musician.
(4)He is a classical musician like Beethoven.
在句 (2)中,good并没用错,但显得既平淡又空洞,不利于唤起读者的完形感知。句 (3)使用下位范畴词classical作说明。虽然classical music中还可分出很多类别,但再找到下位范畴词对一般写作者而言,便有相当的困难了,句(4)便增加了like Beethoven作辅助说明。从句(2)到句 (4),读者的认知图式从模糊到清晰,从概括到具体,步步推进,想象的内容逐渐细化。再看动词选用的效果:
(5)What are you smiling at?
(6)Upon hearing the good news,he beamed with joy.
(7)She grinned her appreciation of my help.
句 (5)中的smile是基本层次范畴词,它概括了所有笑的种类,兼具了所有笑的特征,在词义上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应该根据语境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来选择相应的下位词,句 (6)、(7)中的beam、grin都易于呈现生动的意象。beam是堆满笑容,眉开眼笑的画面,grin是露齿而笑的画面。虽然只是一词之差,但所营造出的氛围和唤起的内心感受却截然不同。
另外,“人们常常还可能会根据临时需要建构一个特殊的范畴或临时范畴,这种能力也反映了人们认知的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灵活性。”[3]因此,写作中若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运用临时范畴,则会起到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效果。如:
(8)Many scenic spots in China are achieving world fame for their green hills,blue waters and white pollution.
图2 临时范畴构建
图2中,作者出于环保的目的将green hills、blue waters和white pollution临时归为景色范畴。句 (8)前面是对旅游热的描述,看似歌颂祖国大好的山川秀水,但当看到最后white pollution时,读者立刻会进入深思,产生共鸣,进而表明这不是一篇记叙文或描写文,而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议论文。
作文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有序地表达交际思想、感情和见解的有机整体,一般情况下,文章多采用开头、正文、结尾的三段式结构,段落之间以及内部都要相互照应、层次分明,才能实现交际意图和目的,这也正体现了语篇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的重要性。“When engaged in the writing process,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claim that they fall short of ideas and cannot think of anything appealing or important enough to write.While most EFL teachers are frequently puzzled by these problems in their writing classes,they cannot find a resourceful way to arouse their students’creativity and put their minds to work effectively.”[13]对此,原型理论为我们丰富写作内容,合理构造语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模式。下文以题目My Favorite Weather为例作具体阐释。
Weather是上位范畴,sunny、rainy、cloudy和snowy是基本范畴,相应的表示典型特征的语义如表1所示 (典型特征越靠左边越明显):
因而,应该灵活运用表示典型特征的词句来构成统领全文的主题段落和包含主题句的扩展段落,这样便能有效提升语篇内容的充实性、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14]。如:
When it comes,the whole world outside will turn to white.When it comes,people may choose to make snowmen or enjoy snowball fight.When it comes,farmers would feel excited since they believe a fall of seasonable snow gives promise of a fruitful year.What is it?It’s the weather I like most:snowy day.(topic paragraph)
I like snowy day for it gives us a sense of purity.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two)
I like snowy day for it makes us entertained.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three)
I like snowy day for it brings us hope.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four)
另一种模式是先用包含主题句的段落,而后在文末采用总结段落。如:
I love the coolness in cloudy weather.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one)
I love the changing colors in cloudy weather.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two)
I love the altering shapes in cloudy weather.
(topic sentence for paragraph three)
Actually,when it’s cloudy,everything is appealing to me.I like walking outside.I like looking up into the sky.I like thinking about future.In a word,I love cloudy day.(concluding paragraph)
在写作的更高阶段,范畴的原型结构为话题提供了进一步延展的空间和理据,这与认知语言学重视人的感知体验相符合。同时也规约了话题的延展不能明显超越范畴的边界,这正是跑题、偏题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拓宽写作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使话题遵循从中心到边缘的延伸路径,因为边缘成员与更多其它范畴享有共同特征,往往承载着更多的外延意义,有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联想。如:Much like cloudy weather,the journey of life consists of many ups and downs for everyone.Whatever happens,we should persist in our efforts and learn to grow up.
原型理论的解释力贯穿于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原型范畴意识。日常的写作教学和训练要善于从积极的感知体验出发,采取先基本后特殊、从中心到边缘的探究式的策略,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尽管原型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但它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并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会呈现出更大的应用价值。我们要善于运用该理论来指导二语习得以及教学活动,这有利于我们探寻复杂的语言现象背后人类的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从范畴的层次性和原型效应入手,结合大学英语写作的相关环节探讨原型理论用于指导大学英语写作的可行性,即是这一背景下的尝试。
[1]钱冠连.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7.
[2]Jackendoff R S.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5:78.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2-95.
[4]俞建梁,黄和斌.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8(2):36-38.
[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75.
[6]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58.
[7]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5.
[8]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2.
[9]Klein P D,Kirkpatrick L C.A Framework for Content Area Writing:Mediators and Moderators[J].Journal of Writing Research,2010(2):5.
[10]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73.
[11]张震久,袁先军.实用英语作文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7.
[12]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80.
[13]Rao Zhenhui.Training in Brainstorming and Developing Writing Skill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2007(61):100 -106.
[14]Zhang Zheng.A Study of Prototyp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M]//语言学习与新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