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锦松 余卫平 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部,广州 510830)
广东民办高校从起步到今天已走过二十余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广东民办高等教育从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和发展时期,现有各类民办高校47所,在校生达40万人,约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8%,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如今部分高校已初具规模,可以说现在正是广东民办高校发展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建校晚,学科建设、文化底蕴、管理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多缺失,为适应快速发展和日益凸现的办学竞争需要,迫使民办高校必须走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寻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1]。体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手广东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是实现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方针之一,也是摆在民办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急迫任务和重大课题,其意义尤为重要。民办高校体育工作从建校之初基本都是照搬公办高校的老路子[2],截至目前多数广东民办院校的体育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其它学科的发展,如何走出瓶颈,要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从实际出发,排除束缚,大胆创新思维和实践,多方面探索特色体育新路子。
研究对象为截至2011年已在广东省教育厅备案,并由广东民办教育网公布的47所全日制民办高等学校,包括14所 (本科类)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和33所 (专科类)职业技术学院。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特色体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民办院校体育现状等方面的论文、专著,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法。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特色体育发展问题,咨询有关专家和教授,或致电专家访谈,以及到部分高校实地调查了解,与各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就研究课题进行交谈,掌握民办高校体育开展情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3.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地区的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私立华联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民办院校的体育教师就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发放问卷50份,每校 4~6份,回收问卷 48份,回收率96%。
广东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几乎都属于公共课范畴 (除两所院校办体育专业外,不在此课题研究范围),在教学整体发展中还处于不太被关注和重视的地位,从而导致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混乱和教学不规范[2]。当然也有部分民办高校抓住“民办”的灵活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创建着体育教学的特色。
1.实践教学方面。从教学目标讲,广东民办高校与全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保持基本一致。但由于广东民办高校自身还处于积累期,生存发展问题还摆在第一位,领导层很少考虑发展体育教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多在体育设施上加大些投入,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研究体育问题,因此普遍认为做到体育教学符合国家要求就行了[3]。调查中70%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基础上,其实结合广东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体育教学应该从多角度有特色地制定目标,如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修养、磨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掌握技术技能培养爱好、注重运动负荷增强体质等。
从课堂教学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让课堂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显然已不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民办高校的体育主管领导已意识到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开始组织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4]。目前广东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分为4种类型:一类是基础课型,开展以田径为基础与其他项目穿插结合的教学模式;二类是特色项目与基础课相结合型,特色项目包含游泳、太极拳、拓展运动、大球类等;三类是选项课型,以运动项目分类的教学模式;四类是特色项目与选项课相结合型。其实还有一类是课内外一体化型,将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由于涉及繁琐的教学管理和工作量计算等问题,此类型还在试验当中[5]。不论何种模式,其教学目标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教学条件与教学模式密切相关,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属于一、二类,本科院校都属于三、四类,但不论实施何种模式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广东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课程建设方面。体育课程建设在广东民办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文化学科,调查发现,75%的教师还停留在备好教案上好课的基础上,50%的教师不清楚本校体育教学大纲,8所高校有自编教材,2所参与课程评建,1所有教改立项课题。体育课程建设应首先从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抓起,教学大纲是完成授课计划的前提,也是指导教学的保证;其次是选用或自编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材和辅助教材,这方面多数广东民办高校已开始迈出这一步,但在特色上还做得不够,教材翻版较多,特色教材指导特色教学,应重视特色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其三是有计划地建设合格、优质、精品课程,调查中多数高校没有参与体育课程的评建工作,只有重视课程评建,才能推动课程改进和特色发展;其四是组织教改研究,教育部一直提倡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多年来老牌公立高校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革,而新建的民办高校却裹足不前[6]。民办高校应建立体育课程教改立项研究机制,鼓励申报教改立项课题,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探索研究,也唯有此才可能推进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建设。
3.师资建设方面。广东民办高校的体育师资在建校之初基本都是外聘与专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这与高校在生存期间的战略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一些高校生源逐渐稳定,已步入发展阶段还保持原有机制,抑制体育教学发展的弊端就日趋显现。调查发现,9所民办高校还是外聘与专职教师并用格局,且专职多数为青年教师,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多为外聘退休教师。然而退休教师工作多为养老观念,青年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加之长期存在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不健全或不平等问题,教师思想不稳定,85%以上毫无事业心。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应积极建立灵活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进体育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为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创造氛围,积极出台政策激励老教授再创业,适当减少立项科研的老教授课时,发挥其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奖励科研创新。只有合理组合人才、用好人才,民办高校才有实现特色体育发展的可能。
4.教学交流方面。教学交流是教学思想和观念更新的重要途径,教学交流促进相互学习,促进创新思维,促成特色教学发展。在调查中,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交流都在校内进行,其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看课评课,师生交流等,看似有计划性分阶段,但90%的教师认为其效果甚微,流于形式。其实体育教学交流的方式还很多,校内还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会或研讨会,如:教学经验交流、特色项目论证、教学模式研讨、教改探讨等;校外交流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科研论坛、参加教学研讨会及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业务学习等。广东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闭门造车没有出路,只有加强交流,积极吸取新思想,多看多听才能改变观念,改革才会有方向,才能挖掘出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特色。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其在锻炼时间、内容、强度、效果、发展运动技能等诸多方面有着课堂体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7]。广东民办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自主课外锻炼、体育社团 (协会或俱乐部)活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等[8],总体上开展得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很少运动,甚至从不运动,对于国务院提出的“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可喜的是,广东民办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这是创建特色课外体育的重要前提。
1.组织内容方面。虽然广东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较差,但好动、爱好广泛,学生们热衷于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也因此被调查的高校都结合实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类体育锻炼场所设施,大力支持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建设,积极举办各类体育竞赛与相关活动等。但同时也发现在组织内容上还存在不少盲目性,8所高校表现出无规划、少指导、学生完全自主。从发展特色的角度看,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内容应注重:兼顾各类群体,让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外参与到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发展传统项目,对参与人数较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加大投入,重点发展;重视体育文化,广泛传播各类体育文化,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修养和能力;适宜全民健身,发展让不同体质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且不受场地限制的大众项目。抓住了4个注重,课外体育必将走出特色。
2.组织形式方面。调查显示,广东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类似,可简单划分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两类,具体划分主要有自发的、社团的、系部的、学校的四种,自发的包括:个人、舍友、校友等;社团的包括:同乡会、协会、部门等;系部的包括:班级、年级、专业等;学校的包括:各类单项竞赛、综合运动会、大型健身活动等,其中4所高校还有课内外结合的和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证明要使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凸现特色,前提必须面向广大普通学生加大宣传和动员[9],比如:针对单项运动发展校内联赛带动全民参与,针对运动会的综合性发展体育节、体育周、体育月,针对体育教学发展课内外一体化,针对全民健身开展易操作、易监控的全校性大型体育活动,针对对外联谊广泛开展校企、校社、校区、校校之间的社交体育活动等。
3.组织管理方面。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在广东民办高校体育工作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常见的管理措施有:体育部门管理校级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场馆使用,学生体育社团挂靠学生行政部门自主管理,各系部学生会组织管理内部各类体育活动等。调查发现,尽管有管理,但80%的高校仍处于松散、脱节、各自为阵的状态,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对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统筹管理,应该首先发挥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建立课外体育工作的管理架构;其次是统筹体育社团、系、部以及校内外体育活动的规划和计划;其三是发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治管理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管理模式上还可表现出特色,比如:体育社团 (俱乐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体育测试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更有目标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课外体育竞赛管理模式,广泛吸引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激活学生的体育热情;体育联合会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系部学生会体育部门组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外体育课程管理模式,将体育教学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管理,树立学生的体育大课程观;课外体育网络化管理模式,通过打卡、网络记录统计体育锻炼状况,量化学生的体育行为等。
课余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课余运动训练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具体体现,是民办高校向社会展示健康校园文化和体育成果的一扇重要窗口和优质广告,也是增进体育交流和建立体育外交的基础。广东民办高校发展课余运动训练,从上世纪90年代末极少高校参与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参加,且所涉及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这说明广东民办高校在逐步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从1999年、2003年、2006年、2011年的民办高校参加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状况就可以看出课余运动训练的发展情况 (如表2所示)。如今最早搞课余运动训练的两所民办高校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已发展成为独立本科院校,其中广东培正学院在运动队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特色[10]。
从2011年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各民办高校参加的项目数明显增加 (见表3),但发展还很不均衡,全面开展的高校并不多,仍有50%以上的民办高校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自己的课余训练,据调查每年坚持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民办高校不足25%(本科好于专科),说明广东民办高校开展课余运动训练还处于相对弱势。
表2 民办高校参加省大运会状况
表3 民办高校参加省大运会状况
1.建立管理体系与完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是顺利开展课余运动训练的后勤保障。调查发现,广东民办高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在管理体系方面很不健全,80%的高校还停留在仅仅依靠体育主管部门的自我管理上,应建立合理的管理链,形成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 (如图1所示)。目前广东民办高校在完善课余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方面不够重视,调查显示普遍存在问题是:8所高校运动队无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8所高校教练员无明确的工作量核算和职责制度,7所高校运动队无明晰的奖励制度等。课余运动训练是一项花钱的工程,稳定的经费投入是课余运动训练正常运作的基础,合理核算教练员工作量是鼓励教练员钻研业务和肯定教练员课余工作的保证,明晰的奖励制度是稳定训练队伍、师生努力训练、奋勇拼搏的动力,当然还不可缺少完善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职责制度。
2.建设课余运动队。有了制度就必须搞好运动队建设,也是课余运动训练的日常主要工作。
图1 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链
广东民办高校的运动队普遍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都没有体育特招生,遴选项目难、队员技能基础弱流动性大、队伍训练周期短更新快、训练条件简陋等。只有抓住特点才能搞好特色建设,具体措施有:遴选项目时结合学生运动较普及、技能基础较好、硬件设施较齐、师资较强的项目,条件较好的学校全面发展项目;队伍建设时注重选拔新队员、留住老队员,注重感情留人,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避免临时组建;制定目标时坚持计划性、长期性,合理区分常训期、临战期、比赛期、调整期;日常训练中重视个人能力、发展团队力量、注重对抗实战、磨砺意志品质[11];总结成绩时看重闪光点、影响力、带动效应和社会效应。
3.建立对外交流平台。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课余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广东省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单项体育竞赛或运动会,调查的10所民办高校,有1所所有项目都参加,5所部分项目参加,4所总是以经费紧张、赛不出成绩等缘故偶尔参加或从不参加。其实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性地组队参加,运动成绩固然重要,但只要参赛就能激起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形成校园体育的良好氛围,这是用金钱换不回来的。尽管部分项目不是每年都有省市大学生比赛,但也不要因此轻易解散运动队,更不要想当然临时拉起一支队伍。每年市、局、体育协会也有不少比赛,而利用运动队还可组织对外交流赛、友谊赛、邀请赛、对抗赛等,建起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地方辖区之间的友谊桥梁。一支优秀的运动队既能为校争光发挥广告效应,又能为校公关起到推荐自我的效应。
随着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不断增长,竞争日趋激烈,在扩张发展已成强弩之末之时,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体育发展是符合民办高校寻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需要的,也是广东民办高校转入内涵式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积累条件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总之,走特色体育发展带动特色民办高校发展的道路,应从多方面探索构建,对于实现广东民办高校特色办学,实现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必将起到特殊作用。
[1]鞠光宇.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43-47.
[2]金川江.中美日三国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65-71.
[3]易大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0(11):20-22.
[4]赖锦松.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102-104.
[5]赖锦松.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武术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5-107.
[6]孙长武.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45-49.
[7]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8-59.
[8]赖锦松.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打造民校体育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9]潘明英.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5):83-85.
[10]赖锦松.重视运动队建设,打造民校体育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13-15.
[11]张燕杰.高校体育教育应加强磨砺教育[J].体育学刊,2008(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