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林荣荣 李云 吴锦填
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位于京山县境内的西南部,系湖北省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原称国营太子山林场。根据太子山林场2010年的林业产业产值表,按产值划分,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为1317万元,占总产值的14.35%;第二产业的产值为6140万元,占总产值的66.19%;第三产业的产值为1719万元,占总产值的比例为18.73%。
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对就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湖北省太子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子山林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一、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1999年以来,太子山林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从长期变动趋势来看,太子山林场产业结构有着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如图1所示:
分阶段来看,从1999年到2010年,太子山林场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年到2001年),第一、二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跨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与1997年和1998年实施的产业调整政策有关,这个时候重视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性较大。第二阶段(2002年到2004年),第一、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2003年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这与2003年实施的产业调整政策有密切关系,林场把重心放在木材加工业方面,显著地提高了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三阶段(2005年到2010年),2005年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三产业比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迅速上升趋势。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与该年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有关。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14.35%、66.19%、18.73%。
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产业结构相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变化的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如图2所示: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显著大于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从1999年到2010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情况:第一,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林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方向大体相同。第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变动不明显,一直保持在9%上下的水平,但是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动情况来看,近十年产值比重变化显著上升,这可能是因为该林场的第二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主要靠资本投入来拉动产值增长,由此造成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严重不协调。第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也是靠资本投入来拉动产值增长,劳动力对产值增长的贡献并不大。以近几年的对旅游投资的增大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用资本和技术来逐步替代劳动力。
太子山林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
一、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它反映着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大小。为了深入探讨太子山林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该林场1999年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的相关数据,根据公式: (i=1,2,3)
其中,Y——某次产业GDP总值;△Y——某次产业GDP变动数;L——某次产业就业总人数;△L——某次产业就业人员变动数。其含义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弹性越高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反之亦然。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这种情况,一是经济增长为正但就业弹性为负,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经济增长为负但就业弹性为正值,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吸入”效应。
从总体的就业弹性上来看,如图3所示:2001—2010年,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01年为0.06,即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拉动0.06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在近年来,就业弹性降幅较大,在2010年为-0.18,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由此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2001年至2008年三次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24、-0.17、1.48,表明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第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很低且为负值,但波动较大,说明近年来经济的增长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呈现出“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正值,也说明经济的增长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存在拉动能力。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第二、第三产业吸纳能力下降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就升高;当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加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就会下降。可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化。第一产业实际上起到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偏离数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差值,考察的是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关系。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被定义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其数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
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Dj为j产业的结构偏离度,Pj为j产业占 GDP 的百分比,Ij为j产业的就业百分比。
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成为就业净流出部门。太子山林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处于比较平稳的下降趋势,全部为负值且绝对值均大于0.5,这说明太子山林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即太子山林场第一产业处于低效率状态,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出,另外太子山林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扩大趋势,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已由1999年的0.55变为2010年的0.77,这表明该林场剩余劳动力呈增加趋势,解决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在未来的时期里,第一产业仍需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与挤出现象并存。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由1999年的2.13骤降到2001年得0.09,之后又上升到2010年的6.76,且均为正值,说明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即二产业具有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相较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较为迅速,且值较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值为3.85。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善,可以发展其吸纳劳动力的行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仍然具有较大潜力。相较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处于下降趋势,从2007年开始变为负值,2010年产业结构偏离度达到最低值-0.35。从整体来看,第三产业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比较协调,应该使其继续发挥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作用。
建议
一、充分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首先,需要通过调整第一产业的结构,挖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应探索林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延伸生产链条,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的能力。再次,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的投入,形成有利于多种产业发展的环境。
二、保持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环节。新技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必须重视技术更新和引进。通过寻找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充分发挥太子山林场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三、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为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吸纳更多的资金,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压力。
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要求,关键在于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劳动者尽快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以使用产业调整的需要。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主动创业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