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515 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 苏雪 曾婧 肖陈丽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正常高值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1 mmHg=0.133 kPa),这个阶段已有心血管病的临床与亚临床表现及靶器官损伤[1]。指南强调对这一特殊人群应积极改良其生活方式,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延缓或抑制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临床实践中常可观察到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抑郁心理,积极的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因此,对正常高值血压的疗养员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选择2009-10—2010-10在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及离退休干部,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纳入标准共选择研究对象60人,其中男性45人,女性15人;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6±4)岁。
由于正常高值血压发病年龄段集中在中老年阶段,按照《发展心理学》中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这个时期处于成年期与成熟期,是承担社会工作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进而进入体力、身心和健康每况愈下的时期,也是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时期。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血压达到正常高值后其出现的心理状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恐惧与焦虑 当患者得知血压为正常高值时,患者会担心血压继续升高而发展成高血压,进而会发生心血管病。过度的担心会造成头疼、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进而出现失眠、精神紧张、血压不稳定等症状,所以,针对此类人群需要以和蔼的态度与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普及高血压病与心理学知识,防止患者擅自用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劝慰,教导他们进行放松。
2.2 抑郁与封闭 有些患者本身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安静,得知血压升高,表面看上去与平时无异,实际上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又不善言辞,不喜交流,容易被身边人忽视,甚至出现掩盖病情、不主动求医的情况,容易造成病情延误。同时也会出现失眠、抑郁、精神萎靡等症状,对此类人群需要他人言辞亲切、态度诚恳,用感动服务取得他们的信任,护理人员需多关心、多观察、多询问、多交流,进而劝其改善与人交流的方式,解除其不良心理状态,以预防疾病隐匿恶化的发生。
2.3 忽视与逃避 平时性格较为乐观的人认为自身血压在正常血压范围内,大可不必担心,加上自认为无任何不适,体检各项指标正常,往往会不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出现逃避意识,否认医疗设备的准确性。所以,普及高血压病与正常高值血压的相关知识是关键所在,使其认识正常高值血压的危害尤为重要。
3.1 注意饮食调节 宜低盐、低脂、高钾饮食,适当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宜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钠盐摄入每天控制在6 g以下;减少脂肪摄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 g/d,水果100 g/d,肉类50~100 g/d,蛋类3~4个/周。
3.2 减轻体质量、控制腰围、规律作息 进行体育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坚持每周4次以上运动,每次时间>40 min。
3.3 戒烟限酒 吸烟者戒烟,因为吸烟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还会使血管内皮损伤,加快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尽量不饮酒或适度饮用,忌酗酒。
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由结果可见实施干预后嗜盐、饮酒、吸烟者比例降低,血压知识知晓率、体质量控制率升高,血压降低(表1)。
表1 干预前后比较[n(%)]
正常高值血压易发展成高血压,较正常血压人群易发心脑血管病。有学者对我国中年人群进行了10年随访,结果血压120~129/80~84 mmHg和130~139/85~89 mmHg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与血压<110/75 mmHg者比较,分别增加1倍和1.5倍,血压120~129/80~84 mmHg和130~139/85~89 mmHg水平的中年人群10年内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5%和64%[1],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提倡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消极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会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平衡,不仅损害健康,而且导致疾病加重[3]。长期的不良心理刺激会使大脑皮层紊乱,失去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作用,形成以血管神经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4]。因此,积极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能逆转病人的不良思维,达到血压下降、身体康复的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必将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护理手段。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2]曾婧.心理行为因素与正常高值血压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增刊1):41-42.
[3]吴彩云.老年人的情绪调适和心理健康[J].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2004,10(4):198-200.
[4]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